【華為風波】司法輿論齊上陣 華為伺時發起反攻戰

撰文:卓朋序 吳迪
出版:更新:

上周四(3月7日)上午,中國電訊巨擘華為在深圳總部召開記者會,宣布入稟起訴美國政府,指控去年通過的《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中關於華為的第889條款項違憲。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也向加拿大卑詩省最高法院提出民事訴訟,指控加拿大當局在逮捕過程中侵犯她的憲法權利。除了法律手段,華為亦打響公關戰,不但在歐洲啟用測試中心邀請各方測試華為軟件,更在美國各大媒體刊登全版廣告,邀請當地記者來華參觀。人們常說,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但華為緣何在此時日趨高調,轉守為攻?

在上周四的記者會上,華為三位發言人人手一部華為Mate X摺疊式屏幕手機,宣布對美國提告。輪值董事長郭平以英文發言表示,華為希望藉由訴訟判定《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第889條、即禁止美國公營機構及其合作商使用華為和中興設備的條文違憲,並要求法院頒布永久禁制令,禁止相關條文實施。

郭平說:「三十年來,我們在安全方面保持良好記錄。華為從來沒有、將來也不會安裝後門,我們永遠不會允許其他人在我們的設備中安裝後門。 」他指美國不少企業「網絡安全薄弱」,才是近年數據洩露事件的主因,與華為無關,更指美國「不遺餘力地污衊」華為。令人莞爾的是,一直低調的華為此番在記者會上直接指控「美國政府涉嫌入侵華為服務器」。

華為最新發布的Mate X摺疊式屏幕手機,將與Samsung一同步入摺疊屏幕新世代,可見中國企業在科技產品發展上已達全球尖端。(路透社)

一改低調被動姿態

與訴訟一同進行的還有宣傳戰。一直以來,華為在歐洲和大洋洲國家投放了大量公關資源。上月中,華為便在欖球強國新西蘭投放廣告,當中的標語「5G沒有華為,就像欖球賽沒有新西蘭隊」引起不少迴響。上月底,華為亦在美國發起公關戰,不但在官網發布題為《耳聽為虛 眼見為實》(Don't believe everything you hear. Come and see us)的邀請函,更在《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七間美國媒體刊登全版廣告,呼籲讀者勿輕信針對華為的不實指控,並邀請美國媒體前往深圳總部親眼鑑別。華為連番舉動,明顯逆轉了危機剛爆發時的「守勢」。

過去幾個月,美國政府對華為步步進逼,從要求加拿大政府逮捕孟晚舟,到施壓盟友放棄使用華為設備,再到提請訴訟,可謂刀刀見骨。彼時的華為一直保持低調被動姿態,當孟晚舟被加拿大逮捕後,華為聲明僅提及「相信加拿大司法體系將還其清白」;當美方就「華為涉嫌偷竊T-mobile機器人技術」提請檢控後,華為也只簡單地發聲明,否認相關行為。

華為7日舉行發布會,表示有證據顯示公司伺服器可能遭美國政府入侵。(美聯社)

華為之所以能沉得住氣,一是因為與美國全面作對無異於螳臂擋車,畢竟弄垮一家公司對美國政府而言並非難事;二是華為此前已預計到美國遲早會對自己有所舉動。早在2012年,當華為超過瑞典的愛立信(Ericsson)和美國的思科(Cisco)成為全球最大通訊設備製造商時,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便發布了一份措辭嚴厲的調查報告,直指華為和中興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自那時起,華為便開始備戰美國的針對。

另一方面,華為於2010年在英國建立「網絡安全評估中心」,華為所有商品在上市前均會送到那裏檢測,中心工作人員的工資雖然由華為支付,卻需得到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的認可。此外,華為設於比利時布魯塞爾的網絡安全透明中心上周二(3月5日)正式啟用,中心與當地網絡安全機構合作,旨在檢測華為的軟件安全。類似行為均非歐盟法律要求,而是華為「自我設限」主動為之。

一月底,美國署理司法部長惠特克(Matthew G. Whitaker)、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及國土安全部長尼爾森(Kirstjen Nielsen )聯合宣布,正式刑事起訴提出引渡華為及兩間附屬公司,以及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Getty)

2013年,華為更聘請了前歐盟駐華大使安博(Serge Abou)擔任政策顧問,確保公關形象得體,並僱用知名歐美會計公司,進一步與國際標準接軌。憑藉多年來的部署,華為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來勢洶洶的「衝鋒攻擊」時,大可以逸待勞,等待對方招數盡出後再着力反攻。當下到底有什麼契機,導致華為「轉守為攻」?

最佳的反攻時機

外界預期,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在本月底於美國會面,並就中美貿易爭端簽署協議。不少人擔心華為此時轉趨高調,或會影響中美談判的樂觀氣氛。然而,面對牽動兩國經濟情勢及特朗普連任大業的協議,無論是習近平或特朗普,想必都不會因華為的舉動而分心。

由於中美談判前景樂觀,特朗普本人對華為打壓「減辣」,成為華為鞏固話語權的契機。2月22日,特朗普在Twitter發文表示「我希望美國通過競爭獲勝,而不是阻止當前一些更先進的技術。」與此同時,原本被美國施壓趕絕華為的國家紛紛改變立場,例如德國同意在與中國簽訂互不進行間諜活動的協議後,開放華為落地;英國也同意華為5G設備入網,唯需遵守不超過50%份額的規定。

特朗普本人也有意將美國短期戰略重心,由華為及對華貿易戰,轉移至對歐盟、日本等國的汽車關稅上來。如果成事,當前阻擋在華為面前的似乎只剩下美國政府內的鷹派,以及部分民主黨人士,當初「特朗普+政府高層+反對黨+海外盟友」團結一心施壓華為的情況已不復現。

可以預見,有俄羅斯防毒軟件公司卡巴斯基(Kaspersky Lab)控告美國政府的案例在先,華為今次司法行動取勝的機率並不高。但醉翁之意不在酒,今次華為的司法戰不過是其全球公關計劃的一環,希望透過增加曝光率將其主張傳遍全球,改變西方媒體中充斥「華為威脅論」的現象。相比之下,美方受制於正在進行的中美談判,恐怕不易以強硬姿態回擊。

2017年9月,美國國土安全部聲稱卡巴斯基或設置後門讓俄羅斯當局入侵,造成安全隱患,下令聯邦機構需從政府系統中刪除所有卡巴斯基的產品。同年12月,特朗普簽署《國防授權法》,把禁令寫進法案中。卡巴斯基分別在2017年12月及2018年2月控告美國當局,指摘有關禁令違反了美國憲法保障的權利,最終均敗訴而回。(Getty Images)

打鐵還需自身硬

過去幾年,儘管美國政界精英形成一股「反華共識」,但民間對中國仍保持正面態度。民調機構蓋洛普去年2月一項調查顯示,約53%美國人對中國抱持好感,超過大致反感的45%。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兩周前一項網上調查亦顯示,61%的美國人認為對華為的打壓「存在政治動機」。可以說,華為今天「訴諸於大眾」的戰略不失精明。

作為一家通訊企業,即使將好話說得多麼天花亂墜,若拿不出高質量的產品,也難以獲得大眾信任。在過去美國政府的幾輪攻勢中,華為之所以能屹立不倒,歸功於其高性價比的產品及優質服務。在中亞、非洲等發展中國家,華為以其龐大的外派工程師隊伍,在非洲各地駐點,保證設備出現問題時可「隨傳隨到」,而競爭對手則需多於一周時間。即使在歐洲市場,華為也保持相當優勢,令通訊商紛紛「用腳投票」。

在過去美國政府的幾輪攻勢中,華為之所以能屹立不倒,歸功於其高性價比的產品及優質服務。(路透社)

綜觀去年以來華為面對一系列風波,似乎採用了「後發制人」戰略,等待美國出手後再作應對。這份戰略定力有賴於客戶對其不離不棄,甚至站在華為一方向當局施壓。在英國,三家主要電訊企業O2、EE及Vodafone不僅已採購,甚至開始測試華為通訊設備;李嘉誠旗下的電訊公司3UK亦已和華為達成20億英鎊的採購協議。它們的遊說,成為文翠珊政府最終未全盤接受美國施壓的最關鍵原因。

某程度上說,這樣的應對方式與北京在貿易戰上應對有異曲同工之妙。自貿易戰打響以來,中國政府便深知美國的關稅威脅雖可造成經濟波動,但其涉及金額不過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體量的2%,難令中國屈服。既然如此,不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等待華府出盡招式後再來談判應對。與華為在歐洲等地設立安全機制類似,中國也允諾開放市場,並改革國內知識產權制度。

G20習特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12月1日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共晉晚餐,會議長達兩個半小時,為中美貿易矛盾打破僵局;同日卻碰上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的事件。(路透社)

無論是開放市場或是華為建立安全中心,乍看上去都是面對施壓時的不得已之舉。然而,安全中心的建立將大為提升華為在網絡安全領域的地位,亦符合全球範圍內愈發注重資訊安全的訴求;開放市場和改革制度,也是中國由出口型國家轉向內需型國家的必經之路。面對威脅不被擊垮,反能藉此機會更上一層樓,或許是對華為和北京方面的最好註解。

上文節錄自第15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11日)《司法輿論齊上陣 華為伺時發起反攻戰》。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