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自傳】奧巴馬背後的女人 從厭惡政客到最受歡迎第一夫人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編者按:在美國,總統夫人(第一夫人)雖然在政府架構內沒有正式職銜,但其特殊的地位令她備受美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關注,影響力不可小覷。作為擁有較高學歷兼首位非裔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Michelle Obama,台灣譯名蜜雪兒.歐巴馬)的受關注程度尤甚。奧巴馬甫當選,她的知性形象和大方風度隨即引起媒體興趣,期間多次當選諸如「美國最受欽佩女性」或「最受歡迎第一夫人」等,甚至被視為是繼希拉里之後,有能力競選美國總統的前第一夫人。在過去十年,別人寫她的傳記也不少,不如來看看由她親筆道來的成長故事。撰文:陳以漢

看完米歇爾.奧巴馬的自傳《成為這樣的我》(Becoming,台灣中文版譯名),才對這位美國歷史上首位黑人第一夫人的內心世界,甚至美國的政治、種族問題和婦女運動,多了些許了解;才明白為什麼此書自推出首周起,至今一直高踞美國多個暢銷書榜之首。這部自傳分為三部分:《成為我》、《成為我們》、《成為更多》,講述她逐漸從自我走向家庭,再發展到關心、改變更大的世界。

2008年,奧巴馬當選成為美國首位擁有非裔血統的總統,轟動世界。他的年輕、謙虛、優雅、幽默,為世人欣賞;他傳奇的身世更引人入勝:父親是非洲肯尼亞轉型為現代國家的第一代政治家,母親是來自美國中西部農村的白人女性,誕下奧巴馬後始攻讀博士學位,再到印尼的落後地區從事人類學研究。

然而,對於他太太米歇爾,當時只知道她也並不簡單,分別畢業於長春藤名校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法學院,卻生長於芝加哥以黑人為主、犯罪率較高的南區,父親只是市政府的小職員。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Barack Obama)與夫人米歇爾(Michelle Obama)是姐弟戀,他們在1992年「拉埋天窗」。結婚多年,二人感情依舊甜蜜如初。(視覺中國)

雖然夫婦都有非裔血統,都是名校出身,兩人不同之處在於:如果說奧巴馬是黑白種族結合的產物,是全球化、美國與世界交往的結晶(奧巴馬父親是非洲黑人,他自己在印尼和夏威夷長大)。那麼,米歇爾就是典型的美國黑人,她三、四代前的祖先是美國南部阿拉巴馬州和南卡羅萊納州的黑奴,在十九世紀的黑奴解放過程中,從南部大遷移到東部大城市紐約和中部芝加哥等。

與奧巴馬性格迥異

從某方面來說,米歇爾是透過自身家族歷史、個人成長經驗,去真切體會美國黑白族裔矛盾的現實,而奧巴馬對自己種族的認同,卻來自對個人成長的反思和自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在芝加哥少數族裔集中的貧民窟當社區組織者的體驗,所最後達成的結論。

米歇爾和奧巴馬是出身不同、性格迥異的兩個人。米歇爾在家庭教育影響下,自小勤奮,苦學成才,因為知道一切得來不易,做人很有計劃和目標,專心致志,努力踏實,戒絕浮誇。偏偏,她選擇的配偶卻是個充滿政治理想、滿懷大志、要改變國家和世界的人。在兩人拍拖半同居時期,米歇爾在奧巴馬住所共宿,夜半米歇爾見到身旁的奧巴馬望着天花板沉思,小聲問他在想什麼,她本以為他會考慮兩人的關係,或懷念死去的父親,誰知他很不好意思地回答說,他在思考同工同酬的問題。於是,米歇爾就知道男朋友有遠大抱負,對物質享受沒有興趣。

25周年時,米歇爾在Twitter寫下:"Happy 25th anniversary. A quarter of a century later, you're still my best friend & the most extraordinary man I know. I love you."(網上圖片)

兩人當初最大的差異,可能是對政治的看法。米歇爾與一般人一樣,對政治,特別是政治人物不表信任。她父親為市政府工作,常給當政的民主黨黨人逼去幫忙做地方競選活動,以換取升遷機會。米歇爾自小給他做跑腿,對政客任人唯親的態度不抱好感。

從奧巴馬最初競選州參議員開始,米歇爾已抗拒助選,講到底的理由是,她對政客的印象也來自新聞報道,全都不是什麽好的或有建樹的東西。她在書中寫道:「我一般的印象中,議員都似穿上盔甲的烏龜,皮革外殼、走路緩慢、充滿自身利益算計。」

她不單不認為奧巴馬贏得選舉是值得努力完成的創舉,甚至覺得這樣做會貶損了他。只是,既然她深愛他和信任他,而他又堅持在政治上會做出改變,她就不應出來反對。

奧巴馬曾經因為陪伴發高燒的女兒,被敵對政客批評,讓米歇爾大感不值。圖為2009年9月1日,他們一家在白宮綠廳(Green Room)拍攝全家福。(視覺中國)

曾經覺得政客偽善

1999年,奧巴馬政治生涯唯一的一次競選失敗經驗,加深了米歇爾對政治的懷疑。當時身為伊利諾伊州州參議員的奧巴馬,參加民主黨候選人的初選,競逐國會眾議員。州議會經過辯論後,為一項重大的滅罪法案舉行投票,剛好奧巴馬夫婦帶同尚在襁褓的女兒到夏威夷探望從小照顧奧巴馬、新寡的婆婆。

正當他要獨自飛回伊州投票時,豈料女兒高燒入院,經過一番內心掙扎,奧巴馬決定留下陪伴家人。他的對手遂利用機會大肆攻擊,說他行為自私,是個「受過教育的蠢人」,是一名精英主義者。米歇爾無法接受自己丈夫為了做好父親本份,竟然遭人嘲笑抹黑,這些政治領袖的所作所為,令她作嘔。

但是,奧巴馬不久便找到機會,競選國會參議員,米歇爾心想就索性讓他參加,如果失敗便可離開政治圈。結果奧巴馬此次竟然獲得成功,但他贏得勝利的經過,卻再一次驗證了她對政治抱有懷疑的看法。因為當時奧巴馬在民主黨內和共和黨的競爭對手都是因為家庭醜聞落選,民主黨對手涉及家暴毆打離婚妻子,共和黨對手則強迫妻子參予性虐待遊戲。

米歇爾在奧巴馬首任總統就職典型上,與夫深情共舞,成為經典場面。(資料圖片/美聯社)

跟大多數人想法相若,米歇爾始終對從政抱懷疑態度,覺得政客自私偽善,不擇手段。另一方面,細心閱讀她的自傳,會發覺米歇爾的經驗,和現代社會一般受過高等教育婦女的掙扎沒有太大分別:如何在事業和家庭相互衝突和矛盾的角色裏尋求適應和找到平衡。

欲活出自己的人生

和很多現代婦女一樣,米歇爾希望在養育女兒健康快樂成長、輔助丈夫建立事業的同時,亦活出自己的人生。她的筆觸細緻,處處表現出女性思維實質、愛護女兒、注重人情的一面。即使她嫁的奧巴馬絕對是個開通、主張男女平權的好男子,米歇爾在塑造自己獨特的妻子、母親和事業女性角色時,仍然充滿埋怨和掙扎。

其中奧巴馬最初從政的理想和實踐,是她婚後初期在設法懷孕和照顧小孩的困難中,不斷面對的現實。眾所周知,奧巴馬夫婦有一對可愛的女兒,鮮為人知的是他們是幾經周折,須人工受孕才能成為父母。

米歇爾自揭曾經流產,並以人工受孕方法誕下兩女兒。她的愛女瑪利亞(Malia、左)和薩莎(Sasha、右)現在已經亭亭玉立,分別是20歲和17歲。(VCG)

書中米歇爾亦用坦率口脗描述因丈夫忙於政事,自己要獨自去見醫生和承受箇中苦楚。當丈夫在政壇上不斷冒升,最後決意競選總統時,她是奧巴馬身邊人中最後知道的一個,足見丈夫知道她心底其實是多麼的反對。米歇爾抗拒政治的態度,要到她幫忙助選,在全國各地演講拉票,面對面接觸到丈夫的支持者,才逐漸改變。她慢慢明白有多少人渴望改變現實,奧巴馬正是給他們帶來希望的政治人物。

在入住白宮的八年裏,米歇爾親自拜訪了希拉里,從後者的痛苦經驗汲取了教訓。她行事低調,選擇了一些大眾認為總統夫人應該關心的議題,例如為軍人家人爭取權益,推動有機蔬果、學童減肥,以及為女性爭取受教育的權利等,她積極參與相關的宣傳、籌款活動,並做出了一些成績。

米歇爾和希拉里一樣,是少數受過高等教育、有個人事業的第一夫人,偏偏即使在美國這樣的先進國家,大多數國民仍保守,期望總統夫人相夫教子,安守本份,不要參予政事,即使參予,也只限於傳統的兒童及婦女議題。

2017年1月20日,美國華盛頓國會山,在新任總統特朗普的就職典禮舉行後,美國前總統奧巴馬與前第一夫人米歇爾,在特朗普夫婦陪同下,乘坐直升機離開,結束8年總統任期。(Jack Gurber/聯合採訪照片 via Getty Images)

成為非裔婦女榜樣

除了身為事業女性外,米歇爾另一特殊身份是美國歷史上首位非裔第一夫人。她是很多黑人婦女仰望和學習的對象,但亦因此受到很多保守派人士的攻擊。最明顯的一次是,在為奧巴馬首度角逐總統助選時,她在某次公開場合表示受支持者的熱情感動,第一次真正感到愛國。豈料,這段由衷之言立即被保守派攻擊,說她從來就未愛過國。當然,米歇爾知道,她所遭遇的羞辱,遠不及奧巴馬多。她也毫不隱瞞對特朗普當選總統的失望和擔憂,對特朗普肆無忌憚在毫無根據下指摘奧巴馬根本不是美國人,而在非洲出生,更感非常憤怒。

在書的最後,米歇爾談到在白宮期間,發生多次黑人因種族問題遇到槍殺,感到心痛。她又矛盾又深刻地體會到,奧巴馬和她成為白宮主人,既給受壓迫的有色人種帶來希望,同時也難以避免惹起部分保守人士的種族仇恨,可能釀成更多的種族仇殺悲劇。

上文刊載於第15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11日)《《成為這樣的我》米歇爾.奧巴馬親筆寫蛻變》,網上標題為編輯擬定。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