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傘運動.四】民主為何而生? 香港青年難以轉變的身分認同

撰文:黃奕霖
出版:更新:

民主是為了個人追求、亦或是穩定社會的力量?當年輕人普遍對中國失去認同感的情況下,民主制度是否還能走得順暢?劉鎮海認為,如果年輕人對中國有認同、有感情,國家也比較有信心,自然會比較放鬆;但如果年輕人無法接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還有港獨思想的話,民主將只會撕裂香港社會,國家也沒有信心去給香港進一步的民主。在這種瀰漫分化、歧異的社會氛圍之下,很難使香港邁入民主化的政治改革。

沒有國家認同香港難走民主之路話雖如此,劉鎮海仍認為要有健全的民主制度,香港社會還有很多矛盾必須先解開,有很多前設工作要先做好。他將追求民主的年輕人分成三種類型,一種是希望國家好、為了國家團結而追求民主;另一種是為了生活而支持民主,希望民主程序能讓生活改善;最後一種是純粹想要民主制度。「我覺得前兩種都沒問題,純粹為了想要民主而民主就很不好,你會為了民主、為了你個人而忘記國家。民主是為了民族跟民生,我不會多說什麼公義或公平,因為那些對每個人而言定義不同,你覺得的公平別人可能覺得不公平,但它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功能應該是要讓社會更加穩定。」

1月初時劉鎮海曾表示,民主的主要功能應該是讓社會更加穩定,而對實行真普選略有疑慮。(資料圖片/黃奕霖攝)

他認為香港有個奇特的現象,如果有年輕人說自己「愛國(中國)」,在其他人眼裏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會把「國家」與「共產黨」畫上等號,而年輕人大多覺得「愛國」是有問題的,綜覽全球,這種情形並不常見;年輕人將愛國視為一種經過洗腦後極度不理智的行為,不喜歡、不認同中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主流思想。「愛國反而變成一件錯的事情,你不覺得這種現象很奇怪嗎?愛國不是那種看到國旗會哭的傻子行為,而是認同自己國家、希望她變得更好,你覺得政府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甚至可以大力批評要他改進,但為什麼要去討厭自己的國家呢?」劉鎮海進一步闡述,在一個不愛國的民主制度下,人民只會看到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拉開來看到整個國家的利益,然而中港在現實上無法脫離關係,難以將香港從中國的框架下拿出來單獨看待;如果香港人能站在整個國家的角度去思考後再去投票,這樣的決定對自己、對香港、對國家,都會比較負責任;如果香港人對於國家沒有任何想法,甚至在仇視、討厭自己的國家下投票,投出來的結果肯定會令香港分裂。

歸英派人士曾抗議中國嚴重違反中英聯合聲明,要求英國收回香港。(盧翊銘攝)

「現實上來看,香港必須凝聚出一個共識,以愛國情感作為前提,再開始走民主的道路就會比較順一點。如果就『831框架』再作出一些修正,讓整個民主程序有一點進展,我覺得對年輕人而言是有吸引力的。現在就是原地踏步嘛,原地踏步絕對不會是好事。但預備的工作要做好,要解釋清楚『一個國家』的原則,不管是現實的或是感情的方式,不要那麼自私地只想着香港,不要那麼狹隘,一定要把香港當成中國的一部分,這個民主才有談論的價值。」他強調,如果大部分的年輕人還是不接受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那根本沒辦法談民主,他們要的只是民粹;反之,如果年輕人對中國有認同、有感情,國家也比較有信心,自然會比較放鬆;但如果香港現在還對國家沒有認同,還有港獨思想的話,國家也沒有信心去給香港進一步的民主。在這個瀰漫分化、歧異的社會氛圍之下,很難使香港邁入民主化的政治改革。在劉鎮海的認知裏,怎麼讓年輕人願意去了解中國,了解自己的國家,進而慢慢產生認同,再來開啟政改,是政治人物最大的課題。

香港青年的身分認同在日劇加深的中港矛盾下仍是難解的課題。(陳永武攝)

後記:承擔責任帶青年走出沉寂與落寞經過連串社會運動過後,有些政黨已經土崩瓦解、有些人則面臨牢獄之災,年輕人內心底層的想法可能從未改變過,但如何因應現實處境做出最合宜、最有效的斡旋,或許也成為內心最大的糾結。如何重新挽回年輕人的支持,讓年輕人對政治重拾信心,每個政黨、每個候選人都還在尋找答案。有些人認為年輕人在等待下一次翻天覆地的變革契機,唯有到那時年輕人才會再次站上舞台,在此之前只能先替年輕人「守護淨土」;也有人認為從社區或基層着手,培養香港青年的公民意識,等待那民主的種子再次萌芽;有的人認為從教育體制着手,加強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解決了中港矛盾,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這個問題在一時半刻內可能難以找到解答,年輕人或許也仍在迷網,自己追求的支持是什麼?政改否決後,一個區議會選舉民調顯示,有48%的年輕人沒有特定的政黨傾向,可見政黨標籤對於年輕人已經毫無吸引力,他們更多的將自己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傾向支持符合他們理念、形象的單一候選人,傳統政黨所代表的符號反而是個負面的印記。

年輕人的投票意向大多已不再被特定政黨所左右。

有人提出「年輕人都是左派」的說法,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謀生愈趨不易,比起以往,年輕人更多選擇與父母同住,擁有第一間房產或車輛的年齡遠高於上一代,結婚年齡上升、成家比例大幅降低,但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政府同時需要將社會資源投注在高齡者身上,年輕人或許不免怨嘆,現正位居高位的上一代,究竟將什麼樣的香港留給了自己?世代衝突在不滿的情緒下只怕將愈升愈高。毫無疑問的是,不論年輕人陷入多深的低落、憤恨、甚至絕望之中,政治人物背負着選民所賦予的權力與期望,不該繼續以上一個世代的角度問其「何不食肉糜」?更不該與他們一同搖頭嘆息,在年輕人徬徨無措之時,身為政治人物應該比他們更快找到方向,並告訴他們在茫茫前路中將帶領他們走向何方。年輕人對於政黨乃至社會而言,總是代表着希望與動能,畢竟擁有投票資格的年輕選民只會愈來愈多,主導議題風向、帶起社會驅動的能力,也會慢慢交由年輕人接手。好的政治人物不應該等待年輕人提出他的所想所需,才跟着舉旗吆喝,而應是告訴年輕選民我能給你什麼,並且要如何替你爭取。年輕人的熒熒之火,目下儘管微弱,卻從未真正熄滅,只待一炬火種,再度將它點亮。

系列其他文章:【雨傘運動一】從希望到失望 香港青年的沉寂與落寞【雨傘運動.二】如何帶給年輕人新希望? 民主派欲振乏力【雨傘運動.三】香港的政治困局? 年輕人該悲觀以對或樂觀以待

延伸閱讀:【太陽花學運 ‧ 一】從覺醒到覺悟 台灣青年的「轉型」之路​【太陽花學運 ‧ 二】藍綠依舊控制大局 說好的政治新生態呢?【太陽花學運 ‧ 三】覺醒青年由紅轉黑 年輕人從理想跨向現實?【太陽花學運 ‧ 四】意識形態戰失效 藍綠卻仍在彈老調

上文節錄自第154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18日)《從希望到失望 香港青年的沉寂與落寞》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