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幼兒全日入託率排尾四 人手不足 教顧合一難發揮理想效果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兩歲三個月大的衍堯也是嬰兒園裏的小朋友,一家六口中,父母、祖父母均要上班,衍堯一歲多前靠姨姨全職照顧,直至輪候到嬰兒園名額,姨姨才能出外工作,但仍要負責接送衍堯。姨姨坦言,最初申請嬰兒園時,只單純希望有人照料衍堯,讓自己能在外上班,並沒想過園內會有這麼多元化的學習,改善了衍堯的成長問題,「老師看到衍堯在發展上未如理想,也留意到了一些我察覺不到的問題,讓我們在觀課時也能發現,從而幫衍堯成長得更好。」

學前託兒價值被忽視窒礙幼兒發展 教顧合一比單純照顧影響更大

衍堯有時候情緒不太穩定,老師會安撫他、多用手語和他溝通。(鄧倩螢攝)

姨姨說,衍堯語言發展較同齡兒童遲緩,一歲多才開始學習說話。他們後來發現,當衍堯無法清楚表達自己,家長又不明白他的說話時,便會變得急躁。「衍堯會趴地鬧脾氣,不願起來。如果我們不斷勸解,例如叫他不要趴地,他可能會一直停留在負面情緒中,走不出來。學校老師會討論如何安撫衍堯的情緒,可以透過什麼方法更易明白他。我們甚至在園裏學習了手語,衍堯發脾氣時,便用手語要他『停一停』,這反而更有效,他能通過手語理解我們的意思,情緒起伏變得沒那麼大。」

及早察異樣 助幼兒返健康發展階梯​

嬰兒園老師會口語手語並用來說故事,小朋友也會用手語回應老師問題,這除可讓小朋友更易明白故事內容外,也有助孩子更容易表達自己及明白別人的意思。利黃瑤璧日託嬰兒園園長鄧鳳儀解釋,小朋友的語言和認知能力發展次序不一,手語可減少他們發脾氣的機會,也可以幫助教師和家長與孩子溝通。

口語手語並用可讓小朋友更易明白故事內容,更有助孩子更容易表達自己及明白別人的意思。(歐嘉樂攝)

香港保護兒童會服務總監麥鏡英表示,他們在照顧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小朋友有特殊情況或需要,比如吞嚥有困難、語言發展墮後,便會作相應調校,及早令幼童有正常的發展。「小朋友是一個麵粉團,給他們更多機會去發展,在成長黃金期及早發現問題,就可以適切地幫他們改善。」

細緻照顧須合理配套 人手比例影響服務質素

由於需求過大,麥鏡英任職的機構曾為轄下嬰兒園自行裝潢和增加名額,以提早讓久等的家長得到服務。然而,若希望和小朋友維持良好的互動溝通,加強觀察小朋友的行為及能力發展,既要充足人手,亦要有足夠場地,畢竟若小朋友的活動空間太少,會直接影響教顧功能的發揮。

若小朋友的活動空間太少,會直接影響教顧功能的發揮。(歐嘉樂攝)

以現時獨立幼兒中心的人手比例,難以使教顧合一發揮理想效果。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0至2歲以下幼兒工作員照顧兒童的比例由原來的1:8 提升至1:6;2至3歲以下幼兒則由1:14增加至1:11,但這其實只是回到1976年的法定人手水平,並沒有按着教顧需要而提高標準。1976年政府訂立《幼兒中心規例》時,不僅設下1:6的人手比例,還規管幼兒中心的註冊、管制、視察、職員學歷要求等,以改善幼兒服務質素,要求營辦者遵從相關法例運作。到1995年,政府逐步統一幼稚園及幼兒中心各項要求,同時統一學歷及薪酬,把兩者人手比例調整為1:8。這個倒退的比例維持了逾二十年才回復。

(香港01製圖)

對比政府委託進行的顧問研究,香港的人手比例明顯不如報告中參考的國家,更與業界提出的人手比例建議,即0至1歲要達到1:3,1至2歲達1:4,2至3歲達1:8,有更大差距(表二)。

(香港01製圖)

麥鏡英指出,小朋友年紀愈小,個人照顧的需要愈大,隨着他們慢慢長大,自理能力提高,人手比例可相應調低。「按1:6的人手比例,餵奶、吃飯時,幼兒只能等,進一步改善1歲以下的比例會更好。世界各地都實行1:3或是1:4,所以要實踐educare,是不是應該調較(人手比例)呢?同事需要花最多時間照顧的,正是0至1歲的小朋友,希望人手可以反映這需要,有空間讓同事和小朋友多接觸,孩子哭的時候能獲多一點回應。」

兩個群組資源失衡 重視度比外國為低

從人力供應來看,幼兒工作員近年有增無減。政府在2005年推行協調政策,教育局與社會福利署互相認可各自管轄的已受訓幼稚園教師與幼兒工作員資歷,換言之,合資格人士可同時成為幼稚園教師和幼兒工作員,毋須接受資歷審查或參加任何轉讀課程。然而,在推行十五年免費教育後,政府投放予幼稚園的資源日增,幼兒照顧方面卻因為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的發展停滯,難以吸引更多人加入,進一步令0至3歲及3至6歲的幼兒教育失衡。

幼兒照顧方面卻因為資助獨立幼兒中心的發展停滯,難以吸引更多人加入。(歐嘉樂攝)

兩者的分野在於政府仍未真正重視0至3歲幼兒的教育需要,相關服務一直由社會福利署管轄,以福利作為出發點,資源投放比不上納入教育範圍的幼稚園階段。可是,觀乎顧問報告內其他地區的做法,0至3歲服務的投入一般比3至6歲為高,對幼兒照顧的重視程度不比幼稚園低。

香港保護兒童會曾做過研究,發現香港3歲以下幼兒「全日服務入託率」只有一成三,遠較其他發達地區的平均三成半為低,在研究涵蓋的32個國家或地區中排尾四,僅高於波蘭、斯洛伐克與捷克這些東歐前共產國家,名列前茅的為北歐國家,丹麥以八成二的入託率位居榜首,其次為冰島及挪威,分別有七成一及六成。

北歐國家的「全日服務入託率」名列前茅。(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報告內的數據除了新加坡以外,均是2013年的資料,但也有提到於2013至2018年間,香港政府在幼兒照顧服務上的開支有所上升,從約10.4億元增加至約15.4億元,近五成的增幅看似不少,但遠遠比不上3至6歲的幼稚園服務,後者同期開支從約26.5億元上升至約51.6億元,增加了近倍。2017/18年度幼兒教育及照顧服務共佔政府開支的1.53%,佔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為0.26%,但仍比澳洲、芬蘭、韓國等地為低。研究報告指出,雖然現時幼稚園教育已普及化,適齡入學率近100%,而幼兒照顧入託率不高,故幼稚園的開支是幼兒照顧的三倍以上,但這也正正反映幼兒照顧服務不足。

增加的開支須投放在什麼項目,是政府需要思考的問題。學者與業界指出,正確的發展道路應是「專業恆常為主,義務暫託為輔」,而當下香港卻反其道而行。目前,除了主要提供0至2歲幼兒服務的資助獨立幼兒中心外,本港還有一些資助幼兒中心附設於幼稚園,為2至3歲幼童提供全日託管服務,另外則是依靠義工維持的暫託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及互助幼兒中心。由於恆常託兒服務存在巨大缺口,後面兩個義務項目被許多家長用作長期託管的替代品。

學者與業界指出,幼兒照顧服務應是「專業恆常為主,義務暫託為輔」。(歐嘉樂攝)

然而,即使義工有心照顧幼童,卻難以確保保姆供應的穩定性,這些照顧員也缺乏專門幼兒教育知識。政府在去年的《施政報告》及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提出加強對社區保姆的訓練,並增加社區保姆的服務獎勵金,以優化「鄰里支援幼兒照顧計劃」的服務質素,並分階段重整互助幼兒中心,以進一步配合社區內的幼兒照顧需要。這些措施固然能紓緩託兒服務短缺的情況,卻難以承擔專業的教顧合一功能。

麥鏡英認為,政府既然不否定教顧合一需在0至3歲幼兒服務中擴展,也認可早期發展對小朋友未來很重要,證明質量並重的幼兒照顧服務是未來要走的方向。「所以若你問雞先還是蛋先,我們會說,兩者都很重要。只是在服務如此不足的現實下,需要提升其他服務的質素,配合家長的需求。《施政報告》及研究提出了要規劃擴建大量獨立幼兒中心去實行教顧合一,其他的社區保姆、互助幼兒中心等暫托服務也應多提升服務質素,同時也應為祖父母及其他照顧者如外傭提供更多支援。」

《施政報告》及研究提出不同的暫托服務也應多提升服務質素。(歐嘉樂攝)

政府已接納顧問研究報告的建議,決定制訂資助幼兒中心服務名額的規劃比率,並把比率定為每2萬人口提供103個3歲或以下的幼兒名額,並於2019至2020年度納入《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有了規劃,除了尋找合適用地興建資助獨立幼兒中心,邁開大步盡快追回落後的步伐外,還要加強其他服務的教顧功能,確立各服務項目的定位也非常重要。

上文節錄自於第15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1日)《學前託兒價值遭忽視 窒礙全人發展 幼兒照顧須與教顧合一》。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其他《香港01》周報有關託兒服務不足的相關文章:

​託兒服務短缺30年無寸進 陳婉嫻提三大解決方案託兒服務供不應求 在職媽媽陷兩難減生仔意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