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問醫生.一】組織協會站起來 盼醫管局細心聽

撰文:林立勝
出版:更新:

醫生人手不足,工作壓力爆煲,社會就豁免海外醫生實習期討論得如火如荼,醫委會較早前更否決四個實習期寬免方案,並於本周三(5月8日)再次開會討論。一班公立醫院的顧問醫生最近也站起來,於上個月成立「公立醫院顧問醫生協會」,早前更發聲明批評醫委會否決方案的決定。顧問醫生擁有多年經驗,負責臨床診治之餘,亦要管理前線醫生,熟悉醫管局內部運作,究竟有什麼原因要令這班資深醫生發聲?(《顧問醫生為體制把脈》系列報道之一)

公立醫院顧問醫生協會主席羅振邦從前線衝鋒到晉身管理層,多年來觀察醫療制度改變,他認為無論是前線醫生或是資深醫生,工作量已到臨界點。(鄧倩螢攝)

公立醫院顧問醫生協會(簡稱協會)主席羅振邦是瑪嘉烈醫院內科及老人科部門主管,在公立醫院服務超過三十年,從前線衝鋒到晉身管理層,多年來觀察醫療制度改變,坦言自己是「夾心層」,有說不出的無奈。他認為無論是前線或是資深醫生,工作量已到臨界點,但就算提出較為有參考價值的改善建議,醫管局卻沒有仔細聆聽。「我們是上面(管理階層,包括總部及聯網)與下面(前線醫生)夾住的中層,感覺上應該同舟共濟,一致地處理問題,但實際上,總部與下面所在意的往往不盡相同。總部用管理的想法,而我們卻實際地面對病人、同事,關注服務及工作環境。似乎大家(上下層)的尊重及互信的鴻溝,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羅振邦明白公立醫院的人手、設施均有局限,但希望醫療體系上下能夠好像「一隊人」那樣,共同處理及解決問題。他指管治與官僚只是一線之差,醫管局的管理文化趨向官僚,醫生工作量過大,「火燒眼眉」。他更笑言,部門主管這類中層的位置並不特別受醫生歡迎,「我的部門有14個顧問醫生,自己作為部門主管,找了多年才有人願意接棒。」

羅振邦明白公立醫院的人手、設施均有局限,但希望醫療體系上下能夠好像「一隊人」共同處理及解決問題。(鍾偉德攝)

冀平台助內部溝通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王紹明是協會副主席,他說,約800多名的顧問醫生在醫管局雖然為數不多,但職位獨特,兼顧前線及行政管理工作。顧問醫生在醫院架構中屬最高職級,大多是專科醫生或是部門主管,甚至是醫院聯網的總監等,身兼臨床服務及管理兩方面責任,一方面雖然參與醫管局的管理,並提出與自己相關專科部門的意見,但決定權始終在醫管局總部及相關委員會;另一方面,顧門醫生如同前線醫生的「阿頭」,負責指派任務、協調工作,甚至為部門向醫管局爭取人手。

王紹明是十六年前沙士(SARS)襲港時的抗疫英雄,當時他和40名醫護人員及醫科生差不多同時倒下,是疫潮首批「中招」醫護人員。當年的內科前線醫生如今成為身經百戰的顧問醫生,這麼多年來,他感覺醫院內部的文化已經大變,以往那種帶有非正式聯誼性質的溝通方式已經消失,「廿多年前工作相對不會有過度忙碌的情況,巡房後去茶水間,可以有15分鐘飲茶閒聊,現時如果有15分鐘,也用來買三文治吃,之後便要跑去門診診症。」

王紹明表示,要顧問醫生「坐低傾」更為困難,故需要另類平台,透過公開討論的形式加強內部職系溝通,從而整合具建設性方案向醫管局反映。(林立勝攝)

王紹明形容,要顧問醫生「坐低傾」更為困難,故需要另類平台,希望可以透過公開討論的形式,加強內部職系溝通,整合具建設性的方案,向醫管局反映,從而推進整體醫療政策的改變。他補充,顧問醫生對其他專科的認識未必足夠,不太了解彼此面對的問題,若透過平台作「跨專科交流」,會更容易發現共同困難,從而提出改善醫療體系運作的整體建議。他強調自己不認為現有渠道完全失效,但希望構建更多途徑,反映意見。

羅振邦與王紹明都希望透過協會提供意見予政府等不同持份者參考,目標是令公共醫療服務變得更好。羅振邦解釋,協會有三個主要目標群,分別是醫管局、食物及衞生福利局及市民:對於醫管局,就人事、管理文化及資源分配等內部政策提供意見;對於政府,探究醫療政策的定位;對於市民,希望提供教育,使他們對醫療系統有較全面認識,消除誤解,為醫療問題創造更合適的社會討論氛圍。他補充,雖然醫管局現時有諮詢委員會,但成員大多以個人身份及工會身份參與,而工會主要考慮守則規範問題,着眼點與協會不同。羅振邦本身還領導醫管局內科協調委員會,他直言這類委員會議事主要針對醫生專業、臨床服務及質素,而非醫管局整體人事、管理文化。

現時社會正討論如何增加醫生人手或分擔醫生工作量,協會對於海外醫生的議題看法如何?詳情可參閱以下關於顧問醫生的報道:【顧問醫生.二】海外醫生再爭議 人手問題老大難

繼續閱讀:【顧問醫生.三】舊症自然增長多 人手分配冇補底【顧問醫生.四】醫管局架構擁腫 年度計劃難創新

上文節錄自第16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6日)《人手不足老大難 顧問醫生夾心層》。

【專頁】醫療百病叢生 是時候改變了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