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員外訪.一】新加坡成外訪首選 議員用公帑外訪帶回什麼?

撰文:梁艷明
出版:更新:

新加坡近年成為香港公職人員的熱門外訪地,不論議員、官員,都對「新加坡模式」趨之若鶩。有市民質疑議員「水過鴨背」,外訪成效有限。議員到新加坡「取經」,是否給香港帶來切實可行的社會改革方案,還是為外訪而外訪?議員汲取新加坡經驗提出的建議,有關部門又跟進了多少?在政策學習中,政府應該擔當怎樣的角色?(《區議員外訪》系列報道之一)

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5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建議由2016年開始的第五屆區議會為每名區議員增設上限一萬元的外訪津貼,涉及開支估計約470萬元。目的是讓區議員藉出訪交流,汲取經驗,提高地區行政質素。民政事務總署通過電郵回覆表示,截至2019年2月底,各區區議會合共安排了24次外訪,而有關開支超過200萬元(下表)。根據民政總署提供的外訪地點,至少有一半區議會選擇訪問新加坡,包括有北區、西貢、荃灣、九龍城及南區等區議會。議員「一窩蜂」外訪新加坡,究竟學到什麼?

增設萬元津貼 過半區議會「朝聖」

旺角行人專用區去年被「殺街」,一度令街頭表演備受關注。今年1月,油尖旺區議會出訪新加坡時,也乘機「取經」。油尖旺區議員余德寶認為新加坡的街頭表演者發牌機制絕對值得香港參考,他對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管理下的街頭藝術、旅遊文化發展印象深刻,覺得它們與阻街、噪音問題騷擾多年的旺角行人專用區形成鮮明對比。新加坡如何發展街頭文化,亦成為這個外訪團最熱烈討論的一個環節。

余德寶表示,這次考察之旅的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希望將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有關街頭表演者的發牌機制經驗帶回香港,「有合適的地方、合適的標準、合適的規管,街頭表演其實也可以是好事。」

旺角行人專用區去年被「殺街」,油尖旺區議員余德寶表示,出訪新加坡時,也乘機「取經」。(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新加坡政府在1997年推出「街頭表演計劃」,目前有112個指定表演場地,包括公園、公共空間、唐人街等;表演者需領取牌照,牌照持有人在申請或續領牌照時,需選定五個指定表演場地,牌照有效期內可在規定時間於不同場地表演。余德寶引述,新加坡的指引手冊包含申請手續、發牌資格、執法準則等資料,讓表演者、執法者、公眾全面而清晰知道街頭表演機制的運作。

反觀香港,余德寶批評政府部門各自為政,街頭表演缺乏有效規管,擾民的問題一直被忽視,最終導致2018年「殺街」,為旺角行人專用區十八年歷史劃上句號。他表示,與香港政府一刀切截然不同,新加坡的政策更具包容性,除了有過百個地點可供表演者選擇外,新加坡政府更設有「夥伴計劃」,幫表演者尋找合作商家,既有規管亦有培育文化發展的空間。

另外,當地所設的投訴機制也富有「人性」。余德寶解釋:「街頭表演者被投訴之後,政府會跟你聊,了解什麼原因導致表演者那麼大聲,是不是遇到什麼麻煩?第二次被投訴才發警告,屢勸不改才『釘牌』!」

新加坡政府在1997年推出「街頭表演計劃」,為表演者制訂發牌機制。(National Arts Council Singapore網站圖片)

淡濱尼天地位於新加坡東部,是根據當地1.5萬名居民反饋而建的新一代社區休閒生活中心,包括各類市政服務窗口、體育設施、社區圖書館、家庭醫療中心、美食中心和零售商店等服務設施。這個一體化社區設施其實類近本港的「市政大樓」,但黃偉傑認為香港可以再做得好一點。

黃偉傑解釋,回歸之初,時任特首董建華廢除財政相對獨立的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其職能由食物環境衞生署及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取代,而兩局時代留下的一百多項地區工程項目,則納入政府工程,其中多為社區會堂、圖書館和休憩用地等。殺局二十年來,儘管地區對康文設施需求殷切,但不少工程仍是粗放式處理,市政大樓的建設日趨單一,民生配套設施未能跟上。發展類似新加坡的一體化社區設施,成為不少外訪議員的共同願景,但黃偉傑欣賞之餘也存疑,因為淡濱尼天地面積如七個足球場,「在土地緊缺的情況下,這一新加坡模式是否還值得香港借鑑?」

儘管如此,該次新加坡外訪經驗確實啟發了區議員對香港政府近年提倡的「一地多用」的思考和討論,譬如多名荃灣區議員早前聯署,要求區議會進一步探討2016年關閉的荃灣裁判法院及毗鄰用地的「一地多用」政策,希望為荃灣帶來更多元化的社區設施。

荃灣區議會將就荃灣裁判法院及毗鄰用地的「一地多用」事宜進一步討論。(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另外,針對荃灣交通嚴重擠塞、泊車位供不應求等問題,去年5月運輸署署長陳美寶在荃灣區議會上披露,計劃在該區率先引入智能泊車系統,目標在兩至三年內動工。荃灣區議會為此考察新加坡的「自動化停車場」,了解其整體運作、對周邊交通環境的影響等,期望可向運輸署提供相關意見。

同樣是停車場,有議員考察「自動化」,亦有議員考察「地下化」。北區區議員姚銘考察完新加坡的「地下單車停車場」後表示:「佢哋連地下空間都唔放過!」

新加坡法律規定,市區內所有高層建築都必須修建地下(或樓內)停車場,在滿足住戶需求的基礎上,還要預留足夠的訪客車位。除了封閉式私人住宅小區的停車場外,所有公共建築的地下停車場(或停車樓)全部對公眾開放。

姚銘表示,一直向區議會倡議增加香港的地下停車場,雖然科技研發成本高,惟他堅持認為發展地下空間同樣重要:「香港土地資源利用要合乎香港發展需要,不要一味只顧向上發展。」新加坡一行中,北區區議會考察範疇還包括河道綠化及活化、安老服務、長者友善設施、夜市、公共房屋與農業等。

(蔡正邦攝)

被質疑浪費公帑 外訪議員齊喊冤

各區區議會外訪新加坡的行程不盡相同,上述議員訪問星洲時,都會在個人的社交媒體平台分享行程、寫游記,與市民分享交流經驗,同時亦有市民留言:「唔好齋睇,要將技術帶返香港!」

根據《區議會議員運用外訪撥款守則》規定,區議員外訪活動須與區議會工作有關,並須事先得到區議會批准。《守則》第24條規定,訪問團應在活動完結後三個月內向區議會提交報告,內容包括訪問目的、訪問團成員、訪問行程、主要的考察結果及觀察所得等。有關報告應上載至區議會網頁,供公眾查閱。

換言之,區議會外訪結束後根據所見所聞撰寫成《外訪報告》,成為評定考察成果的指標。民政事務總署表示,《外訪報告》僅公示於各自的區議會網站,區議會自行決定是否將報告遞交至有關部門。

各區議會的新加坡《外訪報告》,基本都包括區議員和當地政府官員的合照及議員感想,但甚少談及具體政策在香港的可行性。其中不乏一些「流於表面」的認識,例如九龍城區議會在《外訪報告》中寫到:「為協助居民解決住屋需要,新加坡政府近年一直致力發展組屋,現時已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居住在組屋,當中的百分之九十為自置物業。團員十分欣賞新加坡政府在公共房屋供應上作出的周詳規劃,能夠滿足市民對住屋的需求。」又例如,南區區議員在報告中指出:「新加坡運用資訊科技讓市民可迅速反映意見並查閱工程情況,訪問團成員相信,此舉不但可加快改善社區,還可促進市民參與社區事務,一同建設美好家園。香港可考慮借鑑有關經驗,提升服務效率和質素。」

西貢區議會在《外訪報告》對比新加坡與香港,但缺乏具體措施:「像新加坡的克拉碼頭,在河岸兩邊有寬閣的行人路,遊客可在岸邊的露天茶座品嘗特色美食,更有遊覽船讓旅客乘船觀賞沿岸景色,香港政府可參考克拉碼頭的設計以改善西貢海旁,把西貢海旁打造成一個更怡人和有活力的旅遊熱點。」

根據民政總署提供的數據顯示,過半區議會蜂擁至新加坡「取經」。(照片由余德寶提供)

顯然,根據現有機制,區議員外訪對香港公共建設的得益,難以量化。議員基於香港的發展需要出訪,參考外地成功之道以謀改善,對履行公職無疑確有裨益,亦是今屆政府增設區議員外訪津貼的初衷。問題是,目前該筆約470萬元的公帑已耗過半,當局是否有機制確保區議會審批個別議員提出的外訪確是職務所需、行程安排符合公益,事後亦能把參觀所得經驗應用於香港,而不會出現市民所擔心的,議員用公帑外訪只是水過鴨背、走馬看花,甚至是藉公務之名去旅行?

對於浪費公帑的質疑,三位受訪議員齊齊「喊冤枉」,他們的解釋正如在油尖旺區議會《外訪報告》的結語中所言:「新加坡有很多值得香港學習的地方,但經過與當地部門深入交流與探討,團員們認識到香港和新加坡的實際情況和公民文化都不盡相同,所以在新加坡了解到的各項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都只可作參考……外訪團發現新加坡政府各個部門都很注重長遠策劃及政策的可行性。 新加坡這方面值得香港借鑑。」

「新加坡好難學㗎!」余德寶表示,眾人津津樂道的「組屋政策」背後是政府「家天下」的管治理念,很難應用於香港。同樣表示「新加坡好難學」的黃偉傑坦言,新加坡政府的行政非常先進,諸如中央公積金制度、租屋規劃,礙於香港的政治地位、公共政策等差異,很難照搬成套制度。但他認為,外訪能拓寬區議員的視野,啟發他們「想多一點、想大一點」。

除了議員了解到的組屋政策、水資源再生政策、街頭表演者發牌制度等等,其實新加坡的人口政策、文化遺產、國際視野也值得香港借鑒。但實際上,港府在「新加坡模式」的探索上,又會遇到怎樣的困難?請繼續閱讀:【區議員外訪.二】新加坡行動力強 港府照抄發展模式意義不大

上文節錄自第16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6日)《星洲「偷師」成風 議員帶回什麼?》。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