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員外訪.三】學者:政策盲目仿效 想像多於實際

撰文:梁艷明
出版:更新:

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在2015年《施政報告》中宣布,建議由2016年開始的第五屆區議會為每名區議員增設上限一萬元的外訪津貼,希望議員能汲取新加坡經驗,提高地區行政質素。根據民政總署提供的外訪地點,至少有一半區議會選擇訪問新加坡。曾負笈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在當地從事研究工作的鄺健銘,卻認為香港無論公眾、媒體、政府、學者對於學習新加坡的「想像」存在盲點。(《區議員外訪》系列報道之三)

【區議員外訪.二】新加坡行動力強 港府照抄發展模式意義不大

民政事務總署通過電郵回覆表示,截至2019年2月底,各區區議會合共安排了24次外訪,而有關開支超過200萬元(表)。根據民政總署提供的外訪地點,至少有一半區議會選擇訪問新加坡,包括有北區、西貢、荃灣、九龍城及南區等區議會。議員「一窩蜂」外訪新加坡,究竟學到什麼?

鄺健銘感嘆,香港對新加坡的學習實在太膚淺了,忽略兩者脈絡和結構的差異。他總結道,香港人真正應該向新加坡學習的東西,在香港當下政經社會環境裏是很難推行的。而當香港的國際視野受到局限,盲目仿效新加坡模式,只會落得「想像多於實際」的下場。

不過,鄺健銘也強調:「學不到不代表你不用出聲,難學不等於避而不談。」他認為,不僅是政府、議員,還有學者、傳媒,都有責任去帶動社會對於議題的討論,主動跟公眾介紹外訪的訊息。他反問:當你覺得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為何不利用民間的力量,自下而上改變?

區議員外訪成風,政策學習成效受到質疑。(余德寶提供)

香港科技大學公共政策學高級講師劉浩典認同這一觀點。他強調地區行政、民間討論對於制定公共政策的作用。劉浩典曾擔任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新加坡財政部財務政策主任,他說,其實香港和新加坡都有值得互相學習的地方。例如,在交通系統,新加坡會覺得香港的港鐵系統很先進,可以去到每個角落。但是否代表新加坡要照搬「香港模式」呢?他笑道,港鐵是上市公司,只不過香港政府是港鐵的主要股東,而讓上市公司掌握公共交通發展,這種情況在新加坡是很難發生的。不過在經濟自由方面,新加坡是鍥而不捨地向香港學習。

劉浩典建議議員外訪之前充分了解當地歷史、文化、政策,提高政策學習效能。(梁艷明攝)

談及區議員外訪成效遭質疑,劉浩典表示,關鍵在於議員需要理解星港兩地的內在不同,不要流於形式地考察、參觀,而要學習到更深層次的地方。他建議,議員在外訪之前要對當地歷史、政治、人文等有充分了解,然後再討論並制定外訪路線。再者,他認為區議會遞交的《外訪報告》應該要更加開放,期望能在民間製造一些影響力。

譬如,區議員可以利用與群眾接觸的優勢,發揮「地區行政」的角色,最大程度地向地區市民講解新加坡與香港的不同、外訪的經歷、具體政策落實到本地的可行性等等。但同時公眾也要摒棄「看了一個地方,就要馬上拿來學」的想法。他笑道:倘若新加坡政府官員去了上海、迪拜等地外訪,相信市民也不會拿着《外訪報告》逐條逐條去問,為何新加坡不能這樣那樣……他反問道:「難道取消外訪就是好的嗎?那就是大家都輸。」

新加坡政府行動力強,港府盲目模仿容易東施效顰。(黃寶瑩攝)

針對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頻繁外訪引起爭議,《香港01》曾經指出,公眾並不反對政府官員實地考察外地政府的優秀政策經驗,只要這些外訪工作對改善政府施政、社會利益有建樹。但政府必須交待清晰的資源運用原則,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防止公帑被濫用。按理而言,官員也好,議員也好,但凡涉及公共資源運用,都必須要證其實效,保證公帑用得其所。

故此,區議員除了撰寫詳盡的《外訪報告》,上載到區議會網頁,供市民監督議員工作以外,還應該主動披露資料,證明外訪成效,或說明目的等等,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儘管政府表示,所有外訪必須與區議會工作有關、經區議會正式批准,但區議員除了在會議上把外訪期間的見聞和政策拿出來討論外,還可以帶動社會一同參與或是增加民眾認識,由下至上推動政策的推行,讓公帑善用之餘,也可以發揮外訪津貼最大的價值。

上文節錄自第16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6日)《星洲「偷師」成風 議員帶回什麼?》。

重溫《區議員外訪》報道文章:【區議員外訪.一】新加坡成外訪首選 議員用公帑外訪帶回什麼?【區議員外訪.二】新加坡行動力強 港府照抄發展模式意義不大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