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醫療北進如何利港?盧寵茂:龐大病例助醫生進步

撰文:陳琬蓉
出版:更新:

號稱本港「換肝權威」、在全港公院唯一的換肝中心 —— 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任職總監的盧寵茂, 2016年獲委任為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第二任院長,帶領這個打着「內地醫療改革試驗田」旗號的大型公立醫院發展。近年,盧寵茂與約50名本港醫生每日往返薄扶林與深圳紅樹林,負責港深醫院的管理培訓工作。他多次公開強調,港深醫院可為內地醫療體系的發展、內地市民接受診症模式發揮重要作用。但這同時亦令大家產生疑問:彼岸的港深醫院「上去了」,香港的公立醫院怎麼辦?

盧寵茂稱,港深醫院先進的設備可以裨益香港的醫學生培訓,而且需要手術經驗取經的醫生日後亦未必需要下下遠赴外國。(梁鵬威攝)

在《【醫院逼爆.下】規劃落後新服務拓展受限 求人公院難留人》一文中,不斷強調「香港公營醫療不可以倒」的盧寵茂,認為大力發展港深醫院不會導致此消彼長,相反港深醫院的設備還可以裨益香港的醫學生培訓。他指出,香港不是沒有人肯讀醫科,但是沒有足夠的設備來培訓醫學生。他舉例道,在臨床教學中需要真實病例,醫學生需以三至五人為小組教學。

但是作為港大教學醫院的瑪麗醫院,無論是醫生人手、病例等數目,根本沒有足夠資源來容納日漸龐大的教學需要。如此一來,醫學生便要四散到全港各區的醫院上課,「由瑪麗醫院到屯門醫院都有。」

對比之下,盧寵茂指出港深醫院的完善設備、充足的醫生,均有利本地醫學生的觀摩學習。「港深醫院有百多名內地醫生符合港大做訓練導師的條件,當四年級及六年級的醫科生、甚至護理學生上來,便可以借助這裏的人手學習到更多。」再甚者,以往本港醫生多要到外國汲取先進手術經驗,如今可以近水樓台到港深醫院,有效協助香港提升醫療水平。

盧寵茂認為,港深醫院的先進,並非僅是空間與設備的優勢,更重要是思維的創新。(梁鵬威攝)

深圳拓教研 「不會此消彼長」

盧寵茂認為,內地龐大的病種及病例,其實對醫生是一座學習「金礦」。他以肝膽移植為例,雖然香港表現出色、可以以「質」取勝,但對比其他國家地區的病例數目始終是小巫見大巫,在提升研究地位上有先天性限制。「即使肝移植的病例都集中在瑪麗醫院,一年亦只有七八十人,對比起美國一年200人、韓國一年400人,在臨床研究的測試上不夠大量。」

他更強調,若然病例數目不足,其實難以維持醫生團隊水平:「就像玻璃骨(成骨不全症)手術,香港每年只有一至兩個病例,醫生一個月都不動刀一次,連自己都未做夠,如何培訓下一代?」而在港深醫院成立的成骨不全中心,則在三年間診治了近五百個案例。他指出集中大量罕見病例,便能讓本港醫生及醫學生借內地來累積實戰及學習經驗,砥礪進步。

大灣區綱要提出要「塑造健康灣區」,令眾多港式醫療機構瞄準北上的契機。(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港式醫療北上 貴在輸出制度

隨着中港醫療合作漸繁,不少醫療機構都對北上發展摩拳擦掌。適逢今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台,提及可容許香港具合法執業資格的註冊醫療專業技術人員在內地短期執業,又鼓勵香港私立醫院到大灣區落戶。措施固然便利在粵居民,但亦引起社會擔憂本港醫療人才加劇外流。而在《綱要》出台前幾年,港深醫院便已經在福田落腳,主張「一院兩制」,以港式醫療模式來培訓及管理內地醫生。如今醫療北進將成為大熱,盧寵茂又如何看待這股風潮?

盧寵茂多次強調,港式醫療北上的精髓,並非鼓勵個別醫生或醫療機構個別執業。「香港只有700萬人,大灣區有7,000萬,10倍啊!即使將香港所有醫生搬上來,都只能提供十分之一的服務。沒有影響力,又損害香港利益的事,何必要做呢?」他不斷提醒,催谷私家醫生北上執業,最後醫生人手還是羊毛出自羊身上,從公立醫院出走,到頭來得不償失。

盧寵茂多次重申,港式醫療北上的精髓是在於它的國際化醫療制度,以制度來發揮影響力,才是香港在大灣區醫療發展中的根本優勢所在。(梁鵬威攝)
將香港所有醫生搬上來(大灣區執業),都只能提供十分之一的服務。沒有影響力又損害香港利益的事,何必要做呢?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總監盧寵茂

他重申,港式醫療的可貴之處是在於它的國際化醫療制度,以制度來發揮影響力,才是香港在大灣區醫療發展中的根本優勢所在。「香港用40至50個醫生來建立一個制度,培訓600多名醫生、運作2,000多張病床。用內地的人手,跟隨香港的理念,才能真正發揮影響力。」盧寵茂不諱言對港深醫院模式發展的自信:「如果大家要看中港醫療合作,模式就是要參照港深醫院的模式,大灣區醫療,一定要走這個方向。」他肯定地說。

港深醫院近年亦被香港醫學專科學院選址為「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成為培訓內地專科醫生的起點。(資料圖片 / 林若勤攝)

培訓人才=中門大開?

近年港深醫院亦在內地醫療人才培訓上擔任重要角色。例如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便選址港深醫院為「深港醫學專科培訓中心」,作為日後培訓內地專科醫生的起點。除此以外,盧寵茂亦明言正與深圳市政府磋商興建港大深圳醫學院的構思。但社會亦有不少聲音擔心,兩地合作培訓專科醫生,是否代表「中門大開」,讓內地的專科醫生蜂湧至港?

盧寵茂則以「輻射影響力」為核心,強調為內地培訓人才,與內地醫生考試來港執業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始終兩地的醫療制度有分別,在深圳招募、培訓的醫生是用來服務內地。而香港要做的,便是將這套規範化的醫療制度介紹去這個有14億人口的國家……現在許多人一聽到『大灣區』便會很敏感,會覺得香港的資源會被內地人侵蝕,其實這是十分神經質。」

港式醫療的優勢在於其完善及規範化的制度,一旦傾囊相授後,將來會否「教識徒弟無師傅」?(資料圖片 / 梁鵬威攝)

港式醫療北進會否為他人作嫁?

有聲音亦擔心,香港將優良的醫療制度向內地傾囊相授後,到頭來或會落得「教識徒弟無師傅」的下場。將來究竟會否如此?盧寵茂則哈哈一笑,稱這個是中國人的獨特觀念:「如果是這樣,我在大學還應不應該教學生呢?這是假定教會了別人之後,自己一定會變差,對自己沒有信心才會這樣想,而且亦是一個比較狹隘的觀念。」

他強調,香港若想在醫療體系上成為深圳、大灣區、甚至全中國的「師傅」,便必先有胸襟,影響力才能無遠弗屆。他亦稱,香港對內地醫療改革的影響力一旦成功發揮,亦能回饋香港醫療系統,所以目光需放長遠:「當內地醫療制度、水平提升後,(內地人)便漸漸不用來香港佔用醫療資源。」

盧寵茂寄語,無論是政府或醫生專業,都要明白醫療是「不進則退」,必須不斷進步。(梁鵬威攝)
醫療一向是香港強項,但必須承認過去十多年是落後了,如果香港管理層只覺得「香港醫療一定最好」,來大灣區一定成為阿頭,便是抱殘守缺、坐井觀天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瑪麗醫院肝臟移植中心總監盧寵茂

雖然內地醫療制度尚有需要向香港學習,但反觀兩地近年在醫療的進步幅度上,尤其是效率化方面,盧寵茂直言香港大落後:「醫療一向是香港強項,但必須承認香港的醫療發展在過去十多年是落後了。」他最後寄語,希望無論是政府或醫生專業,都要明白醫療是「不進則退」,必須不斷進步:「如果管理層只是覺得『香港醫療一定最好』,來到大灣區便一定成為阿頭,便是抱殘守缺、坐井觀天。」

其他《香港01》周報有關醫療政策的報道:

【專頁】醫療百病叢生 是時候改變了【顧問醫生.一】組織協會站起來 盼醫管局細心聽【顧問醫生.二】海外醫生再爭議 人手問題老大難【顧問醫生.三】舊症自然增長多 人手分配冇補底【顧問醫生.四】醫管局架構擁腫 年度計劃難創新【醫療券】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又長  如何「改良」醫療券紓困?​

上文節錄自第16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6日)《昔規劃欠奉 今醫患同苦 三流醫院拖垮一流醫療》中的 《善用內地病例 提升港醫質與量》。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