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真假】舞台化的背後 朝鮮人學中文也會自由戀愛?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處處可見兩位領導人的照片和銅像,和大眾出發前對於朝鮮的印象吻合;可以嘗到西式美食咖啡,和反美的想像有點不一樣。朝鮮至今仍是世上相對較為封閉的國家,我們在旅遊的時候,看到的事物,真實性有多高?到底是當地人的確過着這樣的生活,還是只是當地特地呈現出來的面貌?旅客總很容易忍不住內心充滿疑惑,希望在旅程中得到某些答案。然而,旅程中事物的真實性(authenticity),又該如何去看待?(此文章為《朝鮮真假》之二)

【朝鮮真假】現代化生活變成奇景 窺探媒體形塑下的朝鮮日常

在平壤可嘗到美式咖啡和漢堡包。但遊客常有疑問:這些食物是當地人經常能嘗到的,還是只給外國人體驗?(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到底旅行體驗中看到的景象真實性有多高?多年前已有學者就此討論。真實性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定義,最初是應用在博物館中鑑定文物,其中最著名的論述者Dean MacCannell認為,遊客在觀光旅行中追求的真實性是「原始的(primitive),亦即是天然的,仍未被現代社會改變的原始面貌」。他說,現代觀光客都希望在旅行中尋求真實性,追求自身與特殊地方的連結,從而催生了一種具文化符號的觀光消費模式,故很多時候,觀光客看到的景象真實性頗低。

MacCannell更引入了「舞台化的真實」(staged authenticity)的概念,認為為了滿足遊客的好奇心和追求真實性慾望,當地人會嘗試設計出類似當地人實際生活面貌的「後台」,作為呈現出來的「前台」印象。

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很容易會發展出為了迎合遊客偏好而產生出來的觀光情景,這也是人們對文化商品化下變質的憂慮。把理論套在朝鮮旅遊之上, 遊客從一開始,似乎便認定整個由官方安排的行程是一個「前台」旅程,因而愈加質疑眼前所看事物的真實性。

而正正是這個失真的「前台」,令那些渴望追求「真實性」的旅客在行程中不斷窺探,並把注意力放在那些與「前台」不搭調,或恍似流露出「後台」真貌的細節中。

想起那天和團友在中式佈置的酒家圍坐着吃朱古力和泡菜薄餅的情景,有團友對朝鮮汽水瓶上的QR code深感興趣,撕下招紙想帶回去香港測試能否連上網站,侍應女郎斜目瞄了一下,眾人憂慮會招致像前幾年那位美國大學生因涉嫌偷取政治宣傳標語而被判勞改十五年的後果,於是戰戰兢兢地把招紙重新貼上去。大家又對當地可樂的味道充滿好奇,猛烈搖晃本就沒什麼氣泡的汽水,想測試汽水到底有沒有氣泡,結果嘗到的卻是甜到漏的汽水。

這家餐廳除了有美國文化象徵的薄餅和汽水外,還有TABASCO辣椒仔辣汁。(歐陽翠詩攝)

有團友笑說,在侍應眼中,我們可能是「大鄉里」,沒見過薄餅和汽水,在轉盤上轉一輪人人拍張照才開動,但我們抱着的想法是︰在美朝關係尚未回暖、棄核談判未有成果之前,原來在朝鮮也可以買到被視為美國文化象徵的可樂。而這些食品飲品是當地人真的會常嘗到的,還是他們特意呈現給旅客的?

直接交流才看到生活的真實面向

當觀察變得真假難分,交流似乎成為了解當地人真實想法的唯一途徑。即使在鐵幕管制下,朝鮮人在對話中還是難掩真性情,縱使官方安排「周到」,有些事情還是裝不出來的。

平壤的人民大學習堂是一間大型圖書館,也是在職人士聽課或講課之地,領隊在行程中安排了一群正學習漢語的當地在職人士跟團友用普通話交談,每位團友被六七個朝鮮人圍着,眼中充滿對外國人的好奇和真誠,問道:「你喜歡平壤嗎?」「都到過哪些地方?」「你從哪裏來?」「家裏有兄弟姊妹嗎?」……

他們才學習中文約三個月,當中有老師、醫生、工程師,本身有一份不錯的職業,卻仍努力進修,希望將來到中國工作、經商等。交流期間,他們殷切地問團友可否朗讀他們書本的文章,那是介紹朝鮮美食─平壤冷麵的篇章。

另一次,是和當地一群中五學生對話,他們的英文會話程度大致相當於香港的小四學生水平,但翻看他們的物理課本,卻發現比香港的DSE程度還高,有團友笑說「因為是要建核武」。團友們最常問的問題是:「他們長大後想做什麼?」男生說想當兵,為國家服務,女生則說想當物理老師。

當地十分重視科學教育,這群中五生的物理課本知識比DSE更艱深。(歐陽翠詩攝)

那群學生說,他們滿21歲就可到其他國家旅遊了。但朝鮮人要出國,似乎沒他們想像般容易。他們雖然對外國好奇,但還是想為自己的國家服務。有人質疑這種從小想當兵的想法是否被政府洗腦的結果,但若這學生不是成長於朝鮮這國家,大家的想法會否不一樣?

學生以外,旅行團最易接觸到的當地人,是中英文較為流利的導遊,外界普遍認為他們同時擔當着監視遊客的角色,但和他們聊天,卻會看到他們平凡的一面。

走到萬壽台噴泉公園,導遊說那裏是當地人的拍拖勝地,深受當地情侶喜歡,她當年拍拖時也不例外。又說在朝鮮的公眾場合很少看到情侶有親密行為,手拖手也甚少,說時剛好有一對牽着手的情侶經過,她只笑一笑。被問到自己的愛情經歷,她說很複雜:在大學時期拍過拖,但遭家人反對就分開了,之後遇到了現任丈夫,因為情投意合,拍拖不到三個月就結婚,如今也有了小孩。「愛情來了就是這樣。」她害羞地說 。

在萬壽台噴泉公園,不難看到情侶的身影。導遊說這是當地人談戀愛的勝地。(歐陽翠詩攝)

朝鮮是否如人們想像般封閉落後?香港的領隊提到曾看過當地導遊的手機,他們使用當地的網絡,可以上到一些網站,用的是改良過的Android 系統。在獲指定接待遊客的羊角島酒店地下賭場,更可以透過WiFi與外界連線,甚至可以透過WhatsApp通話。

這些旅遊經驗雖如碎片,但在這個難以了解真相的國度,這些碎片正好讓人拼出在媒體報道以外的景象,了解到部分有血有肉的朝鮮人是怎樣生活的。我們可以繼續質疑這些交流的真實性,繼續尋找認為藏在背後的「真相」,但也許我們更需問的是,到底我們想看到的,是什麼樣的「真實」。

旅遊學專家Philip L. Pearce 和Gianna M. Moscardo於1986年提出,遊客對於真實性的偏好和知覺真實與否,影響他們能否享受當下的旅遊體驗。愈是執着於真與假,愈是讓人難以投入,反而更讓人在意。當常常抱着真與假的疑問時,又如何感受當地人的生活?

繼續閱讀:【朝鮮真假】帶團見證歷史事件 香港領隊:天空之鏡是禁忌

上文節錄自第16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3日)中的《親自遊走於虛實之間 窺探媒體形塑下的朝鮮日常》。

相關文章:【朝鮮真假】現代化生活變成奇景 窺探媒體形塑下的朝鮮日常【平壤馬拉松】朝鮮行衝擊思想 麥文鋒:港長跑欠密集訓練很落後【平壤馬拉松】半馬海外組奪冠 17歲麥文鋒:跑步令我目標更明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