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表演】被擠壓的城市空間 藝術在夾縫中生存

撰文:張家佳
出版:更新:

有人說,現時香港許多問題歸結到最後,總是離不開空間問題。香港的土地空間不足?其實也不然。思匯政策研究所在2018年9月發布的研究報告《不公空間:香港公共空間應有的合理規劃》中提到,香港政府將百分之四十的土地保留成為郊野公園。剩下百分之六十的土地中,市民擁有的休憩空間卻遠遠不足,人均大約兩平方米。而據街頭表演者反映,這些空間大部份被商業活動佔據,休憩、娛樂文化活動可以進行的場所少之又少,街頭表演者不得不和市民們共用僅存的表演空間。此文為街頭表演系列報道之四

除卻現有場地少的「硬傷」,如何讓文化藝術合理走進如今尚未被破壞的公共空間?且看這個例子。西區公眾貨物裝卸區曾經得到「香港公共空間大獎2013」的「由市民開創的空間大獎」。那片空地上堆着色彩斑斕的集裝箱、搭腳手架用的竹子和磚塊等尋常物品,但是,正因為未經雕琢,沒有過度管理,讓市民在此處自由活動,堆砌的物品好像一個天然的展覽,吸引不同人來拍照打卡,甚至在網絡上被稱為Instagram Pier(意為專門用來拍照打卡上傳至Instagram的碼頭)。

西環碼頭成為人們常去的打卡地。(網絡圖片)

來自街巷的文創力量

這種無心造就的城市公共空間呈現的藝術氛圍可以給街頭表演帶來什麼思考:有別於藝術造城,這是一種由市民自覺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創造力。放在街頭表演的議題上,或許讓表演者和觀眾以及非觀眾(即沒有觀看表演卻同樣享有公共空間使用權利的人)三者之間也能形成這樣一個默契,讓他們自發地打磨彼此之間的關係。一旦三者和諧相處,城市管理者也毋須介入,或許到時是另一番景象了。

因為,街頭表演可以說是一種活的藝術,它的難能可貴是,可以有人與藝術的互動性,這在長期處於一元美學思維模式上的都市,可讓人看到另一面充滿活力的可能性。

雨山憶述:「很久之前有一次在尖沙咀碼頭,我們在唱一首比較經典的英文歌《I’m Yours》,然後有一個老外就跟着我們的歌曲跳起了舞,他的頭髮很長,甩來甩去,感染到周圍的路人,大家不由自主地紛紛加入舞蹈的隊伍。那一次真的印象超級深刻。」當看到自己的音樂感染了城市的空氣,改變了原本街道的節奏,她感到很滿足。

街頭表演者和觀眾互動頻繁。(李孫彤攝)

「香港的街頭表演已經成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了,談到要看這些表演,大家都會想到去尖沙咀碼頭、去旺角、去中環。」在CL看來,街頭表演是一種途徑,可以和人的靈魂去連接, 從精神上感染周圍的人,傳達快樂。

在常年放工從灣仔搭船到尖沙咀碼頭的白領阿Ben心中,一天枯燥工作後,走到這裏就好似來到另一個世界,有歌聲有歡笑,和沉悶的辦公區域大不同,這裏是他精神小憩之地。他認為,香港作為一個旅遊城市,遊客眾多,街頭表演者的演出不僅吸引本地市民的駐足,還能給外來者傳遞城市活力。

香港白領認為從快節奏的辦公區域出來,需要輕鬆愉悅的藝術氛圍紓緩心情。(鄭子峰攝)

城市需要怎樣的藝術氛圍?

林國偉說,他會思考,香港為什麼需要藝術,為什麼政府每年會撥款以支持藝術產業,成立香港藝術發展局(ADC)此類機構?到底藝術能夠幫到香港什麼?

正如他說:「在香港這樣一個國際大都市,是需要這樣一種代表創意城市的文化出現,它可以是一座城市的映射(reflection)。」他認為街頭表演不能說如何整體綜合地提升整個城市的藝術氛圍,但是可以對一個人的個人發展有很大影響。

城市管理者也許需要正視這些小眾文化的存在。(林若勤攝)

「全世界有那麼多的藝術形式,街頭表演卻經久不衰。因為從一個自上而下的角度來看,街頭表演發揮的一個社會功能是:它從一個草根平民的角度來表達,並促進人們思考,為城市帶來一些其他可能。」

香港對於打造城市藝術氛圍的投資金額並不少,根據民政事務局公布的數據,2018至2019年度政府為本港文化藝術提供的資金總計48億元,其中公共演藝場地及節目的開銷達到12.47億元,約佔總金額的26%。

大規模城市美化建設正在不斷壓縮城市共享空間,卻讓底層在城市改造運動中被排擠成邊緣人。誠然,香港在努力打造藝術氛圍,可是,除卻這些投入,那些從廣大群眾中走出來,最後融入整個城市文化中的小眾藝術,也需要正視。

「一個城市需要很多主流的藝術,與此同時,也需要很多所謂很小的東西,例如這些處於邊緣文化的街頭表演、livehouse、塗鴉等等,它們累積起來的力量是很大的,把它們的功能分開來看,可能微乎其微,但是,聚集到一起會成為一個很強大的支柱,小而美的事物是另外一種生命。我覺得這才是一個較為平衡的城市發展趨勢。」林國偉說,「街頭表演之於香港,就是這樣的存在。」

旺角殺街之前的街頭藝人。(視覺中國)

西西最後寫道:「即使是這一座浮城,人們在這裏,憑着意志和信心,努力建設適合居住的家園。於是,短短數十年內經過他們開拓發展,辛勤奮鬥,浮城終於變成一座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富庶城市。」

街頭表演者們也相信,憑藉多年的抗爭,或許某一天,人們可以真正理解他們,而讓香港成為一座讓這些街頭文化藝術可以扎根的富饒城市。

相關文章:【街頭表演】在自由中發聲 一個城市藝術的困境與抗爭【街頭表演】後旺角殺街時代 街頭表演生態堪憂【街頭表演】自由還是監管 街頭表演究竟屬於誰?

上文節錄自第16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10日)《把藝術融入城市血液 街頭表演:在自由中發聲》,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有關街頭表演文章:

【Busking爭議】英國特拉法加廣場 劣幣驅逐良幣的「街頭」啟示​【Busking爭議】從美國「鼓圈」小城 反思本港街頭表演前途問題【Busking爭議】各處鄉村各處例 細看街頭表演的「世界規則」【Busking爭議】街頭表演與立法如「水溝油」? 澳學者戳破假象【Busking爭議】旺角「殺街」以後 香港須正視公共空間規劃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