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寶微信惡鬥六載 回顧急速發展的內地手機支付市場

撰文:羅保熙
出版:更新:

中國手機支付市場目前由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和騰訊的微信支付壟斷,佔市場份額逾九成。由十多年前面世開始,移動支付的發展可謂一日千里,但到今天,手機支付的應用層面和發展潛力依然巨大,兩大營運商的壟斷局面以至市場未來的發展走向仍存在眾多未知之數。究竟,這兩大內地手機支付巨頭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主導位置?

阿里巴巴在2003 年推出支付寶,起初只為解決淘寶網的支付問題,滿足網購用戶的需要。翌年底,支付寶正式獨立出來成為第三方應用平台。支付寶其後與多間銀行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又與網絡遊戲、航空公司等網絡化較高的外部市場合作,繼而擴展至水電煤和通訊等日常付費功能。

2008年8月,支付寶用戶人數破億,超越淘寶網的8,000萬名用戶,全年交易額逾1,300億元(人民幣,下同)。2010年,網購的交易量多達十億計,支付寶成為第一個正式與國內銀行合作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同年底,支付寶用戶突破5.5億。

支付寶原意是為應付淘寶網購的支付需要。(Getty Images)

直到2013 年,雖然智能手機在內地漸漸普及,但支付寶6億用戶中絕大多數只停留在電腦端,手機用戶僅約1,000萬。當時的主要功能是轉帳、信用卡還款和手機充值。有見及此,支付寶決定以向電腦端轉帳收費而手機用戶免費的方式,將龐大用戶轉移至手機端。同年,支付寶推出另一重大的產品、附屬投資理財工具「餘額寶」。經過多年發展和進一步完善服務,成功令支付寶在國內一家獨大,市場佔有率超過八成二。

另一邊廂的騰訊在2011 年初推出支援Android 及iOS 作業系統的即時通訊軟件微信。雖然騰訊早於約2005 年成立財付通,但主要用於騰訊電商平台的交易運作,與一般支付場合有距離,故市場份額雖排名第二,但只佔一成。後來,騰訊把已有的「掃一掃」功能與二維碼識別結合,成功走出電商的範疇,開拓出更廣闊的應用層面和潛在市場。2013年,微信5.0版正式推出,這一版本中增加了「微信支付」功能,正式進軍移動支付市場,而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競賽也可從這裏說起。

手機支付大大改變中國內地的消費模式。(Getty Images)

補貼召車服務 開打紅包大戰

2014 年初,騰訊和阿里巴巴開始通過召車程式「嘀嘀打車」(後更名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較勁,甚至不惜各投入10 億元作補貼,希望搶佔市場份額和增加用戶數目。2014年1 月26 日,財付通仿照中國人傳統新年習俗,在微信推出了公眾帳號「新年紅包」,用戶只需關注帳號就可向好友發送或領取紅包,迅速在各大微信群組中興起。由除夕到年初一有超過500萬用戶參與,收發1,600萬個紅包。

翌年,微信支付與央視春晚合作,將微信紅包打造成一股潮流,又聯合其他企業推出「搖一搖」搶紅包活動,結果單在除夕晚上便有多達2,000萬用戶參與,收發逾10億個紅包,是去年的62 倍。微信支付的用戶數量因而成功破億,用極短時間便追上支付寶的成績。去年底,支付寶的市場份額降至五成三,微信支付則升至接近四成。面對微信支付來勢洶洶,支付寶近年推出了針對二維碼應用的支付方案,讓消費者和商戶通過支付寶條碼進行交易,毋須銀行卡,推行線下支付網路化。

微信支付的「搶紅包」在內地牽起了熱潮。(網上圖片)

目前,手機支付市場的戰線擴展至O2O(Online to Offline,即線上對線下)。支付寶在內地37 家銀泰百貨,以及大商場、連鎖超市、便利店等開通了「當面付」,讓使用者可在沒有近場通訊(NFC)手機支援下,實現類似本港「八達通」的小額快速支付。微信支付不甘後人,除與上品折扣合作外,亦與部份百貨公司和商城合作,打造大規模的宣傳攻勢。

今年初,微信推出「微信支付分」,對抗支付寶沿用已久的「芝麻信用分」。後者是支付寶官方就用戶消費習慣、還款記錄、守約程度等作出的信用評分,若用戶評級高,可享受更優厚的支付服務及優惠待遇,例如免押金、信用簽證、退款退貨、極速賠款等,可見兩大平台在電子支付的大戰也已提升至另一層次。

透過了解內地手機支付市場的發展過程,或許有助我們進一步明瞭這個充滿變化的移動互聯網市場的未來發展方向和趨勢。

手機支付在中國變得異常普及,影響生活各個方面。(Getty Images)

上文節錄自第16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17日)《盤算複製「微信模式」Facebook靠WhatsApp打進支付市場》。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