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周永新.二】港府政策失焦 只顧平衡利益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政府已平衡各方利益作出決定……」這句話幾乎成為政府官員推銷政策的口頭禪。周永新看在眼內,不禁批評:「難道政府沒有主見嗎?」官員口裏說把市民利益記掛在心,但政府所考量的明顯與市民的意願有差距。他舉例說,取消強積金對沖本為站在僱員一方的政策,避免削弱退休保障,若政府有決心取消對沖,應着力說服僱主同意,否則只會是小修小補。(此文章為「周永新專訪」系列報道二)

承接上文:【專訪周永新.一】世事在變 政府管治思維從未改變

強積金制度千瘡百孔,政府去年10月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取消強積金對沖方案,將本來補貼僱主的金額由172億元增至293億元,並將補貼年期延長到二十五年,協助僱主過渡,料最快於2024年推行。有勞工團體批評補貼厚待僱主,僱主仍可在劃線後利用全數供款及投資回報對沖劃線前年資的遣散費,等同令僱員在劃線前的年資和遣散費付諸流水。

周永新留意到,政府在制訂許多政策時只顧所謂的「平衡各方利益」,缺乏明確方向及目標,派發4,000元的關愛共享計劃就在此背景下產生:「去年政府錢多,為了平衡各方利益,所以基層做一點、中產做一點,為了全民受惠便全民派錢,結果牛馬不像,各方都不討好,畀人罵。」

就取消強積金對沖方案,政府去年公佈將會延長「包底」年期至25年,總資助額會增至293億元。(資料圖片)

政府今年剛推出的自願醫保計劃,亦是民生政策改革拖拖拉拉的反面教材。政府1993年發表的《促進健康諮詢文件》中提出強制供款醫療保險,逐漸改動成各種融資方案,包括社會保險及醫療儲蓄等方案。時至今日,醫療融資由當年大膽革新的建議演變成今天與私人市場保險大同小異、可有可無的醫療保險計劃。「政府廿年後便慢慢退縮,變成自願醫保,不少人都說『做咗好似冇做』,政府沒有一個堅定的立場去做,商界及市民也沒有一個(針對供款意欲的)共識,怎可能會成事?」蹉跎了二十六年,醫療融資未見寸進,政策走了樣,引導病人投向私營醫療、降低公營醫療負荷的原意,到頭來恐怕無疾而終。

每年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人滿為患。(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周永新不諱言,運作了二十二年的特區政府與主權移交前的港英政府相比,沒有決策能力可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政府內部貪污成風,黑社會勢力橫行無忌,加上爆發了六七暴動,港英政府意識到如果情況繼續下去將威脅香港管治,遂大刀闊斧展開一連串社會改革,包括成立廉政公署、推行免費教育、十年建屋計劃等。在周永新看來,港英政府視大刀闊斧的福利改革為維持有效管治的重要策略,亦期望於1997年光榮撤退,人民的福祉、社會繁榮穩定或許只是副產品,「但今天特區政府經常說『大家happy』,要平衡各方利益,結果政策兩頭不到岸。」周永新強調,政府應認清目標,推行政策必然得罪一些人,但沒有主調的政策卻不能取悅任何人。

繼續閱讀:【專訪周永新.一】世事在變 政府管治思維從未改變【專訪周永新.三】迷信金錢 期望用錢解決一切問題【專訪周永新.四】諮詢預設立場 態度傲慢惹民憤

上文節錄自第169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日)的《專訪周永新—世事在變 政府管治思維從未改變》。

相關文章:【管治思維】聽四代人之苦 解民生困局【專訪顧汝德】林鄭不解民情 態度傲慢成民怨催化劑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