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家者.三】露宿現象無法完全消失 政府巨額驅趕問題卻更惡化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有人認為,不管政府花多少資源幫助無家者,都無法令露宿現象完全消失,協助無家者約二十年的社區組織協會(社協)社區組織幹事吳衛東對此並不否認。即使富裕社會如美國紐約和日本東京等,也會看到無家者的身影,政府可以做的是減少露宿者數目、協助他們自立及脫離依賴社會福利的處境,不少地區因而推行無家者友善政策,甚至有安置政策的出現。在香港這個大部份人皆面對房屋問題的「石屎森林」,無家者政策又該走怎樣的路?

承接上文:【無家者.二】學懂儲錢和社交 改變緣於被信任

在深水埗通州街公園露宿的無家者,幾乎沒有一個不認識吳衛東。從幫助申請政府福利、找房屋、上樓後添置家電,到跟其他地方的無家者組織聯繫交流政策、安排立法會議員探訪、跟政府打官司爭取無家者權益,凡是跟無家者有關的,不管事情大小,他都會處理。採訪當天,他忙得不可開交,這一刻才接到電話,隔一陣子便有同事敲門了解申請家電的安排;帶記者視察公園時,又有無家者找他幫忙跟進申請福利的事宜。

採訪期間,有無家者提到社協這幾年好像有點變質,已不止在做前線社工的跟進工作了。事實是,社協已愈走愈前,會就無家者議題做政策研究、倡議、辦展覽、申請及籌劃建設社會房屋等,希望讓無家者的聲音被聽見。這幾年來,社協的工作日程愈排愈長,但資源短缺,加上關注這議題的人始終有限,縱使無家者人數急速增長,但對比整體人口,一千多名無家者還是沒有引起政府很大關注,推動無家者友善政策亦無甚寸進。「可能是相比逾700萬人口,無家者人數不多,政府覺得未有足夠壓力要推出政策。」吳衛東說。

社協安排立法會議員探訪住在友家宿舍的無家者。(高仲明攝)

「政府部門不是什麼也沒有做,社會福利署有提供服務,這些我們會正面肯定。但政府部門之間有着『無家者不友善政策』。」他所指的「不友善政策」,包括無家者被警員、食環署職員及清潔工驅趕、露宿地點被灑水淋臭粉、改建公眾公園及球場設施阻止他們露宿、花費高昂成本圍封露宿地點等,這些「政策」沒有明文寫着,沒有在陽光下進行,更無從考究從何而來,卻影響着無家者的每天日常。

花巨額驅趕未見效 問題持續惡化

吳衛東坦言,香港雖然地方少、租金貴,但政府有過萬億元財政儲備,絕對有能力安置現時1,270名無家者。「如果你問社會成本怎麼計算?事實是政府現時所做的也在浪費社會成本。」他舉例指,油尖旺民政署及地政署把油麻地渡船街天橋底本來有露宿者的地點圍封了四次,單是第一次已花了約100萬,其後2013年油尖旺區議會動用253萬元,只為趕走17位無家者,到頭來反而變了寵物公園。

「問題是︰花了這麼多成本,睡在那裏的17名無家者是否上樓了?並沒有,他們只是搬到附近露宿。如果要講社會成本,應考慮社會資源是否用得其所。」他認為,現在政府錢是花了,卻花在用行政手段驅趕無家者之上,不但沒有幫到他們,無家者人數亦持續上升。

社協早前和台灣芒草心慈善協會聯合舉辦港台無家者照片展。(歐嘉樂攝)

社協聯同另外兩個幫助無家者的主要機構—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及聖雅各福群會,很早以前已爭取成立專責小組制訂「無家者友善政策」,但在議會內外均未能獲得支持。「法例、政府部門及統計是一條龍的事情,(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在2015年曾說不關他的事,去年10月我們與(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會面時,他說整個社會很難會有(無家者友善)政策。」

基督教關懷無家者協會社工何偉圻認為,若有政策,至少可令政府部門在執行上較為一致。「現時無家者的問題介於社會福利署、民政事務總署、食物環境衞生署的職權範圍之間,但各部門的着重點很不同,社署期望NGO(非政府組織)幫他們提供服務,食環署期望你不要弄髒街道,民政事務署在地區有選舉或使用設施時會有行動。有政策才會令不同部門有清晰的分工,我們想跟政府坐下來談,但不知該找誰談。」

除政府部門的取態外,無家者政策的最終目的及市民對無家者的觀感和態度,也影響着政策能否落實。(歐嘉樂攝)

除政府部門的取態外,無家者政策的最終目的及市民對無家者的觀感和態度,也影響着政策能否落實。若只談幫助無家者早日上樓,在現時房屋問題嚴重之下的確難以推動,但若政策的目的是幫他們重回社會、自力更生,市民便會有不同的觀感,阻力亦會小得多。

觀乎其他地區的無家者政策,可以看到大眾對無家者的態度會隨着政策落實而轉變,隨時間過去,大眾的觀感又會反過來影響政策,兩者互為影響之下,令社會對無家者的態度逐漸變得開明。

其他地方有就無家者制訂相關政策,但香港一直沒有。(歐嘉樂攝)

美日台無家者政策 同以自立為本

美國、日本和台灣現時有立法保障無家者權益,但當中經歷了一段時期的醞釀。現代的露宿問題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在美國紐約浮現,每年均有數百名無家者在街頭離世。1979年,後來創辦了爭取無家者權益組織「Coalition for the Homeless」的律師Bob Hayes就此入稟控告紐約州政府,當地最高法院裁定,紐約州及紐約市政府有責任為每一位男性無家者提供臨時居所。經歷一輪商討之後,紐約州及紐約市政府在1981年同意為男性無家者提供臨時居所,兩年後,女性無家者也納入保障範圍。

到九十年代,紐約政府更積極推動「先安居」(Housing First Approach)政策,先為無家者提供長期住宿,再協助他們處理個人問題及自立,助他們重回正軌,長遠脫離露宿處境,1993年更成立無家者服務署(Department of Homeless Services),專責協助當地數以萬計的無家者。

可是,紐約政府願意花費更多資源在無家者身上,卻未有成功減低無家者的數目,在收容者的無家者近年來反而有上升的趨勢。面對這樣的困局,當地政府如何應對?只看人數升跌,又是否唯一考量政策的指標?

繼續閱讀︰【無家者.四】美「先安居」政策成效受質疑 人數增仍以人為本

上文節錄自第17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8日)《擺脫露宿生活 不只是有瓦遮》系列報道。相關文章 :【無家者.一】上樓三路不通 擺脫露宿生活 不只是有瓦遮頭【無家者.二】學懂儲錢和社交 改變緣於被信任【無家者.五】怎從友善政策走到安置? 政府應帶頭去除負面標籤【無家者.六】分享露宿經歷 導賞團助改變社會觀念【無家者.七】逆境重生的經驗 能給別人信心站起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