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票.上】書籍也有身份證 貴族玩意變平民興趣

撰文:伍麗微
出版:更新:

人有身份證,書也有「身份證」。今年書展在文藝廊有個關於藏書票的展覽,一張張藏書票做工精緻,背後牽涉不同的故事,有着鮮明的藝術風格,曾是書本被寵愛的證明。古時印刷尚未普及,書籍珍貴,書主怕被盜書,遂在書本的首頁或扉頁貼上印有拉丁文ex libris的書票,即中文「我的藏書」的意思,顯示擁有權。後來這種文化在歐洲傳播,有王室貴族將藏書票做得美侖美奐,儼如藝術創作,藏家樂此不彼地搜集、交換,形成一種與閱讀息息相關的收藏文化。

熊美儀熱衷收藏書票,她說藏書票的收藏門檻很低,任何人都可以成為愛好者。(歐嘉樂攝)

「藏書票有五百年歷史了,但比較冷門,不是很多人知道。」香港藏書票協會主席熊美儀說。她是藏書票愛好者,這些年一直參加由國際藏書票聯盟(FISAE)舉辦的國際藏書票大會,收集來自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藏書票普遍只有方寸大小,價格不高,收藏門檻低,入門不難,但香港人知之甚少,推廣亦不容易,至今依然是「小圈子」玩意。

或許是由歐洲傳入,藏書票的文化始終在歐洲較為盛行,每兩年一次的國際藏書票大會也大多在歐洲舉行,如俄羅斯、捷克、英國等,近年中國、日本亦愈來愈多人開始製作及收藏書票,更曾爭取舉辦權。全世界的藏家、版畫家都會齊聚大會,互相分享、交換。

藏書票就像一種小型版畫,藝術家透過一張刻有圖案的版,用油墨或顏料將版面的圖案印到紙上,一版大約可印幾十張。至於銅版畫,則是在打磨好的銅版上塗上防腐劑,再用鋼針將圖像刻在銅版上,然後用氯化鐵腐蝕液,便可印出初步的線條。如果想層次豐富一點,可用飛塵箱進行細點腐蝕法及磨光,之後便可套色印刷。由於工序繁複,難以大量製作,這樣的版畫藏書票愈來愈珍貴,收藏價值亦比近年流行的電子書票高。

熊美儀收藏了大量藏書票,她說每張書票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歐嘉樂攝)

貴族玩意大眾化

傳統書票大多以版畫形式切入,不同地區的藏書票又融入不同的技術,乍看好像平平無奇,卻隱藏了極多細節。「我以前換了一張藏書票,看不出有什麼技巧,畫面很小,後來妹妹(熊愛儀)跟我說,有些地方是磨出來的,摸上去像絨布。」這種叫美柔汀的技法在日本很常見,屬於版畫技法的凹版畫,他們用各種工具將紙張的密度打散,磨到出現紋理,紙張摸上去透透的。頂尖的藏書票,除了日本,大多出現在歐洲國家,如白俄羅斯、捷克、丹麥、烏克蘭、匈牙利等。

古時人們將藏書票貼在書本的首頁或扉頁,是書籍被寵愛的證明。圖為香港藏書票協會三十周年紀念特刊。(歐嘉樂攝)

藏書票最先出現在十五世紀中葉的德國地區,從皇室貴族的玩意,慢慢走向大眾化。藏書票愈加流通後,不再停留在書籍憑證的意義上, 多了藝術鑑賞和收藏價值,除版畫藏書票外,也出現手繪、剪紙、傳拓、攝影和電腦圖像設計藏書票,形式多樣。每張藏書票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或喜悅,或勵志,或撫慰人心,當中亦不乏憂傷的故事。譬如二戰時期,曾有猶太小孩被關到集中營,在營裏與其他小朋友收換藏書票,薄薄的紙張承載了他的快樂。版畫大師芬格斯坦(Michel Fingesten)曾為羅斯福、蕭伯納等製作過藏書票,一生創作了過千張藏書票,最後卻死在猶太集中營中。

回到香港,藏書票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開始傳入,作家葉靈鳳曾創作過具中國風格的藏書票,董橋、黃俊東等後來在報章專欄也介紹過,唐英瑋、陳仲綱更是本地最資深的藏書票藝術家。藏書票斷斷續續地在文壇、藝術圈出現過,至1989年,熊美儀的畫家丈夫余元康在日本開版畫展時,有人託他做藏書票,他一做之下覺得很好玩,便與一群朋友成立香港藏書票協會,有組織地推廣這種文人玩意。

余元康與同一班好友於1989年成立香港藏書票協會。近年他以豬手為題材,創作了一套書票。(歐嘉樂攝)

他們在中環商務印書館舉辦會員作品展,加入國際藏書票聯盟,後來又到中央圖書館推廣,「我們做示範,但沒什麼人看,阿媽也不讓小朋友玩。」熊美儀說。這時,余元康提議到台灣做展覽,恰巧台灣藝術家潘元石也喜愛藏書票,他們在台北書展投得一個攤位,不斷推廣,現時藏書票在台灣已相對普及,不時有人發起比賽,書店亦舉辦展覽。

反觀香港,藏書票文化一度沒落,香港藏書票協會只餘小貓三四隻,直到2016年有會員開始做電子書票後,才漸漸再活躍起來。這年,余元康大病了一場,康復後更是覺得藏書票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藝術,希望可以傳承下去。他有感於電子書票發揮空間大,容易上手,率先以豬手為題材,做了一套電子書票。其他會員看到了,也紛紛加入做電子書票的行列。此時,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吳秀華博士亦因喜愛藏書票,加入藏書票推廣的行列。他邀請熊愛儀到浸大做示範,學生發揮創意,做了不少電子書票。

熊美儀亦收藏了許多電子書票。有一套四張的,講相識相知相愛的故事;有人去了大澳,小食店的老闆娘做了些茶果,這成了書票主題;有人喜歡舞龍舞獅,創作了獅頭書票;有戲曲愛好者,將拍下來的小生花旦,轉化成書票;還有更多的是關於食物,如腸粉、雲吞麵、蛋撻、菠蘿包等。「我會建議他們印50至100張,雖然只是電腦印製,但也叫限量。有些會員很認真,會寫上編號,與什麼人換了也會寫下來。」

雖然電子書票看似廉價,收藏價值遠不如版畫書票高,但熊美儀覺得藏書票是消失中的文化,「先帶動一些人去做書票,遲一點再帶他們學版畫。」

繼續閱讀︰【藏書票.下】超級書迷設計衛斯理藏書票 新式印刷添加意境

上文節錄自第17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7月22日)《書籍的身份證   藏書票的故事》。相關文章︰洋溢舊情懷 10本刻畫舊時代記憶的書(上)繪本盛行 好書哪裡尋?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