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飛地】中國人口輸出 形成奇特新世紀海外生活圈

撰文:李照興
出版:更新:

從最早賣豬仔式的勞動力輸出,到海外飛地形成。上世紀到如今,中國人締造了一個新時代的海外出走潮流,影響了甚至擴展至目的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層面。

在1940年之前的一個世紀裏,離開中國的人口大約共二千萬,只有極少數是為了旅行,大部份是為生活去打工。近些去南洋(東南亞舊稱),遠些被賣豬仔去金山(舊金山,即三藩市),最好的少數衣錦還鄉,好運些落葉歸根,客死異鄉或落地生根者則佔大多數。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至今,由中國(內地)走向世界的移民,合共已有一千萬人。到了2018年,過關出入境的中國公民就達到五億多人次,其中,大部份顯然是為了旅遊,但移民或留學的也不在少數。

出行的目的雖然多元化,但整體而言,締造了一個新時代的中國人出走潮流,影響力擴展至目的地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層面,跟一百多年前,簡單的出埠打工性質不可同日而語。

中國移民在海外形成了一個以中國式生活為主體的「新世紀中國飛地」。圖為馬來西亞吉隆坡的唐人街。(視覺中國)

在眾多新現象之中,最明顯也影響最深的,相信是一種新海外華人生態圈的建立:通過廣泛利用中國的社交媒體,新海外華人無論是否長住,都已建立了一個「不在中國但又活在中國一樣」的生活圈,可稱之為「新世紀中國飛地」。

對這些飛地位處的國家而言,飛地有時是威脅,對出走的中國人而言,卻是舒適區,它揭示新世紀中國人口全球流動的複雜性,以至伴隨而來的中國模式輸出的爭議。

當中國政府突然宣布暫停內地居民到台灣的自由行之時,大家第一時間都看出「輸出遊客」原來已成為一種中國影響力的博弈慣技。在此前設下,在對外關係中,中國通過發展經濟而達致政治影響力,中國人民出國可被理解為一種經濟武器(或至少是籌碼)。

美國紐約的華人在慶祝農曆新年。(Getty Images)

而事實上,透過人口輸出,中國在新時代的「走出去」策略中,有了相當吊詭的兩難: 一方面,透過戰略性的主動輸出,可幫助中國政府於不同地區的地緣角力(例如一帶一路及對非洲的資金、技術到勞動力輸出); 但另一方面,去年高達一萬五千名中國富豪選擇移民,帶走的資金不計其數,持續的儲備及富人流出,長遠而言,令經濟潛藏危機。

但在更廣泛的民間層面,中國的人口輸出,直接影響的是中國在世界任何角落的參與度。過往相對低調,到今天顯眼高調,中國人新一輪出走宣告了中國生活方式將要和其他地區正面接觸,文化硬碰撞的過程,混和着可能的矛盾衝突,同時又一新「人在異鄉」的身份意識,形成了新的華人海外生活及精神狀態。

隨着中國崛起,海外華人也多了底氣,努力爭取自己在當地的權利。(Getty Images)

形成奇特新世紀中國飛地

或者可先稍微區分一下當前不同形式的輸出,以描述這種種新出走狀態。為了「搵食」改善生計這形式的移民,可說是最古老的尋找機會式出走,也是最長久存在的出走動機。學者孔飛力在《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代移民史》中提出了這樣的觀察: 「儘管中國人都有拼命想要維持家的地域根基,但想做到這一點,卻必須悖論性地讓家庭成員散居四方。」

事實上,晚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由溫州去意大利打工的群體,仍是源於這傳統。但新世紀的中產一代出走者,卻已非基於此原因。跟當年賣豬仔的被迫出洋不同,這新群體是帶着資本與文化自信去到外地。

中國的留學生在海外仍舊和華人生活圈緊密聯繫。(視覺中國)

跟當年渴望落葉歸根的遊子不同,今天這批相對富有的中國移民或遊客,顯然沒有了這種苦難包袱─不是說他們不想念故鄉,而是他們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沒離開故鄉。他們的移民原因,說到底其實並非尋找發展機會,而是轉移「已發展的財產」及拿到外國身份,而在真正的事業收入上,他們大部份還是倚重中國國內的資金來源與商機。

這造成一個奇特但可以理解的現象:和其他到國外念書的學生一樣,由中國移民或出走群體組成了一個以中國式生活為主體的海外朋友圈─「新世紀中國飛地」,一個不在中國境內但儼然可隨出走人自行攜帶的中國文化及生活方式圈。

哪怕是在外國,他們依然最常以普通話交談,生活圈子都是華人。若是學生,上堂和中國留學生講中文,下課看中國的電視及網絡節目,當然,也無時無刻用微信跟中國的親友聯絡(視乎有多少時差)。

愈來愈多的新時代中餐館用中國大江南北的口味迎合了各省份人士的需求。(視覺中國)

愈來愈多的新時代中餐館用中國大江南北的口味迎合了各省份人士的需求(過往主要為粵菜),哪怕是在某個冷門城市,都可能會找到餃子店、蘭州拉麵、川菜,甚至麻辣小龍蝦,比當年的唐餐館品種豐富得多。

而個人親身的經驗是,我走在澳洲阿德萊德的街頭,除發現滿街主要都是亞洲面孔之餘,當同行友人嚷着要吃川式小龍蝦時,竟然也真有發現。又或者在京都,不想每天吃日本菜之時,還可以找到家似模似樣的川菜館子,哪怕後來發現是家東北人開的店。

瑞士一個學術研究「社交媒體與海外華人的身份構建」,主要調研有關當地華人婦女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它似乎印證了這個觀點:基於微信的跨地域流行,海外華人特別是新移民現在形成了一個以中國流行的社交媒體作平台的生活圈及產業鏈,就是說,通過廣大的社交媒體朋友圈及中國電商,就算是無專業的移民(以上研究選擇了無業女性作樣本),都可以基於大群體的存在,以提供不同的網上服務來「創業」,其中包括了代購、顧問、中介、投資等工種。

繼續閱讀:【海外飛地】移民亦或出遊 看過世界之後更愛自己國家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李照興的文章:【中國民宿】私人小旅館火爆中國 個性化打造住宿新需求【中國新搖滾】樂隊的夏天到了 老中青三代集結帶來黃金時代?【電商網紅.一】互聯網消費靠網紅奇招盡出真能贏得市場?

上文節錄自第17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12日)《從「賣豬仔」到「海外飛地」:中國人出走世界新時代》,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