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冷戰與太空競賽不再 誰還支持美國重返月球?

撰文:孔祥威
出版:更新:

「我們選擇在這年代去月球和做其他事情,不是因為它們容易,而是因為它們困難。」1962年9月12日,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John F. Kennedy)在德州侯斯頓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的演說中如是說,更誓言要在六十年代結束前派太空人登陸月球。結果,在1969年7月19日,執行阿波羅11號(Apollo 11)任務的美國太空人岩士唐(Neil Armstrong)踏出了「個人一小步,人類一大步」。然而,在1972年阿波羅17號任務結束後,人類就再也沒踏足月球。今日登月逾五十年,為什麼人類未有重返月球?美國太空總署(NASA)今年5月公布的新登月計劃「阿緹蜜絲」(Artemis),又能否如期於2024年運送首位女太空人登月,並建立永久據點?或許重探阿波羅時代,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戰爭。」 NASA前首席歷史學家的Roger Launius說。蘇聯率先打響這場太空競賽的頭兩炮,先在1957年10月成功發射史上首枚衛星史普尼克1號(Sputnik 1),太空人加加林(Yuri Gagarin)再在1961年4月12日成為首位進入太空的人類。

五天後出現另一導火線:美國入侵古巴豬灣不果。整個行動由美國中情局(CIA)主導,訓練及率領1,400名逃亡美國的古巴人入侵古巴,欲動搖與蘇聯友好的卡斯特羅(Fidel Castro)政權,並掩飾美國幕後黑手的身份。但行動在72小時內宣告失敗,美國參與其中更成為全球報章頭條。當時,顧問對上任不久的甘迺迪說擊敗蘇聯的最好方法是載人登月,所以,甘迺迪一個月後(5月25日)向國會要求在1970年前送首名人類登月,並提出開發核火箭、通訊及天氣衛星等太空計劃。

甘迺迪從未掩飾太空競賽的存在,但他不時會以人類為求探索來宣傳NASA的太空計劃,例如他後來在萊斯大學的演說中提到:「我們在這新海洋中揚帆,因可取得新知識、贏得新權利,且必須贏,並用來協助全人類進步。」但正如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及國際事務名譽教授John Logsdon指:「阿波羅年代不是真的想去月球,而是美國想在冷戰這零和遊戲中壓過蘇聯,展示在全球的領導地位。」

因此,甘迺迪的私下論調與公開說辭南轅北轍。據2012年才釋出的美國總統辦公室(Oval Office)錄音,1962年11月,甘迺迪曾向時任NASA署長James Webb解釋NASA之所以取得聯邦預算如此大分額,只因為阿波羅任務根本不是真的為了太空探索。「我肯定不樂意花60億或70億美元來探索太空。」甘迺迪在會議上向Webb施壓,把NASA其他無法直接有利於阿波羅的計劃延後。「這是NASA最優先的項目,也是除了國防以外,美國政府兩大最優先的項目之一。否則,我們不應該花這麼多錢,因為我對太空不是那麼有興趣。」

六成民意反對阿波羅計劃

事實上,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民眾並不太熱衷登月,曾有高達60%人反對政府花這麼多預算在阿波羅計劃上;1966年一項調查問:若有需要會刪減哪一個政府項目?48%受訪者選擇太空計劃;另一調查則要求受訪者按重要性排列政府項目,結果阿波羅計劃排尾二,包尾的是支持藝術的項目。

但在愛國情懷的加持之下,美國國會最終增加了NASA的預算,由1960年5億美元大幅加至1965年50億美元,佔當時聯邦預算4.31%。而在1960至1973年間,阿波羅計劃一共獲批258億美元,調整通脹後或相當於現時逾2,000億美元。雖然1963年11月甘迺迪被暗殺,但未有影響阿波羅計劃,繼任的詹森(Lyndon B. Johnson)甚至主張增加NASA的預算。「國會和繼任的總統沒有一個敢忘記甘迺迪的遺志。即使是尼克遜(Richard M. Nixon)也心知肚明,阿波羅計劃不可能取消,除非任務完成或蘇聯勝出。」太空歷史學家Robert Pearlman說。

阿波羅計劃對NASA的重大後遺之一,是令人認為載人登月該由NASA主導,甚至這是它的最大價值所在。(Getty Images)

在這時代背景下,阿波羅似乎給了NASA一個角色定位。在奧巴馬執政時期擔任NASA副署長的Lori Garver坦言:「我認為假定NASA必須送人上太空才顯得重要和有價值是糟糕的想法,而這就是阿波羅留下的問題。」五十年過去,NASA仍籠罩在阿波羅遺下的這個陰霾中,它令人對NASA有一種期望,認為它必須背負某種旗艦的人類探索任務。「當年誕生了一種想法:由中央政府大型計劃、管理人類甚至機器的太空探索活動。」太空政策顧問公司PoliSpace創辦人Jim Muncy說。

這種定位的後果在登月成功後表露無遺。雖然阿波羅11號團隊完成任務歸國時,1969年接任總統的尼克遜形容當時為「自創世(the Creation)以來史上最佳的一周」,Launius則說,「美國總統決定展開阿波羅,就好比埃及法老決定興建金字塔。」但成功過後,早已備受政治和財政壓力的阿波羅計劃在一眾政客眼中卻失去了存在的必要,結果最後三個阿波羅任務都在1970年決定取消,隨着最後一次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7號任務在1972年12月完成後,就再也沒有人踏足過月球。從1969年到1972年間,共有24人登陸月球,全為男性。至今只剩12人在生,當中最年輕的Ken Mattingly也已經83歲了。

老布殊和小布殊(右)都曾提出重返月球前往火星計劃,但隨着冷戰結束而未獲足夠支持,奧巴馬更改為前往小行星。(Getty Images)

後來,隨着冷戰結束,美國在載人太空任務上已沒有必須戰勝的對手。「當年促成阿波羅計劃的各種因素,都不復存在。」 Pearlman說。所以,在過去幾十年,即使歷任總統如老布殊、小布殊、奧巴馬,到現時的特朗普,都曾提出送人到月球或火星等載人太空任務,但每個計劃都不順利,一大原因便是NASA沒有像在阿波羅時期般得到足夠資源。自1975年以來,除了1991和1992年外,NASA的預算只佔聯邦預算不足1%。

新一輪競賽正在醞釀中

Muncy解釋:「現時,我們有的是(阿波羅)的架構,但沒有了國家危機。NASA有很多其他工作要做,卻無法像以往那樣聘請那麼多人手,因為沒有那麼多錢。」相比往日持續穩定的載人太空任務預算,NASA現在很多時被迫要在內部削減其他預算,東拼西湊來填補所需的額外開支,其他領域如星體科學、地球科學、天體物理學、教育等因而隨時會被犧牲。火箭公司Blue Origin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批評,這樣導致NASA的太空計劃變動頻繁,窒礙發展:「假設我是NASA的高級職員,我會不時感到挫敗……當你抱着工程思維解決問題,就需要目標持續一致。你不可以又開始、又停頓,不能半途轉軚。」

貝佐斯指出,美國重返月球計劃一再停頓或變更,令NASA有志難伸。(Getty Images)

在美國和俄羅斯以外,近年開始有其他國家嘗試展示太空實力或計劃。印度在上月便發射了太空船月船二號(Chandrayaan-2),首次嘗試登陸月球表面,登陸器Vikram將會在月球南極附近着陸,然後派出探測車Pragyan分析土壤和石頭成分,為期兩星期;以色列一間小型非牟利機構SpaceIL今年4月亦嘗試發射探測車到月球表面,只是最終撞毀收場。

一眾國家中,最多人認為中國有可能取代當年蘇聯的地位,成為美國潛在的新對手。在2003年,中國派了第一名太空人楊利偉到太空,成為第三個有此能力的國家;2011年美國以恐怕中國盜取其軍事技術為由,拒絕中國使用國際太空站後,中國在2013年自行發射了太空站天宮一號;同年,中國的玉兔號月球車成功登月;今年1月,中國太空船嫦娥四號更攜帶玉兔二號,成為史上首次登陸月球背面。

中國不但是第三個國家有能力讓太空人升空,其登月探測器「嫦娥四號」攜帶探月車「玉兔二號」,在今年1月首次登陸月球背面。但美國似乎不覺得中國足以成為其新的太空競賽對手。(Getty Images)

儘管如此,中國在太空崛起的速度是否足以引起美國當年面對蘇聯的緊張感?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航太安全項目總監Todd Harrison認為,把這稱為中美太空競賽「有點言過其實」:「中國今年較早前有月球車登陸月球,但我們在六十年代就登陸了。他們正在趕上,不是帶頭。」 Launius也說:「這就是基本差異,我們不像當年害怕蘇聯般害怕中國。」畢竟,美國在重返月球計劃上還是最進取的,中國預計在2030年計劃派人登月,老對手俄羅斯希望在2040年前建立月球殖民地;歐洲太空總署(ESA)的月球村計劃則預計要2050年才實現。

繼續閱讀:【科技.未來】阿波羅的夢魘 當重返月球也是就業問題

相關文章:

非土豪式炫耀 富豪爭相遊太空太空酒店整裝待發 可行還是願景?太空站勁燒錢 NASA擬商業化開財路藉商業化建太空霸權 美國重蹈列根年代覆轍?

貝佐斯的藍月美夢 上太空拯救地球貝佐斯重提70年代意念 「奧尼爾圓筒」是甚麼?實現殖民太空夢 貝佐斯的第一步是什麼?貝佐斯要上太空救地球 亞馬遜卻是暖化幫兇

NASA雙胞胎實驗出爐 停留太空一年人體變化是…NASA雙胞胎實驗 留下問題比答案多

衛星互聯網重臨 新太空競賽經已展開?互聯網衛星籠罩地球 加劇太空垃圾危機?

太空垃圾為患 是時候清垃圾了

新太空時代:從政治角力到商業競賽特朗普命NASA轉型 太空商業化未得美國人心

上文節錄自第176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19日)《阿波羅登月50年 人類再探月 夢可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