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的一代 憤怒掌管情緒與行為?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事實上,今天的年輕人走到前線遊行、示威、衝擊,那是一種更高層次「真善美」的自我實現,生活充斥空虛感,他們要做一些身為一個「人」應該做的事,是以他們在行動中感受到齊上齊落,一個都不能少,一種彼此的命運共同體的經驗。撰文︰曹民偉

承接上文︰被誤解的一代 上街抗爭只因渴求「尊重需要」?

青少年的衝動本能

最終,他們要實現的是超越自我,追求非物質的自由、平等、博愛,當他們為着崇高的理念中了催淚彈、胡椒噴霧、橡膠子彈之際,那種身體的痛苦有種接近受難者的感受,猶如藝術家與音樂家在創作過程中體會的磨難,每一分鐘都如一秒鐘那樣飛快,每一秒鐘卻又如一周那麼充實。

《紐約時報》醫學與健康專欄主筆芭芭拉.史特勞區(Barbara Strauch)曾經告訴朋友想寫一本有關青少年大腦發展的書,朋友冷笑道:「什麼?他們也有大腦?這樣的書很薄吧!」

他們要實現的是超越自我,追求非物質的自由、平等、博愛。(資料圖片/曾梓洋攝)

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的杰季德(Jay Giedd)博士在過去十三年利用磁力共振(MRI)掃描了1,800名青少年及兒童的大腦,以深入認識發育中的大腦。研究人員試圖解釋家長很熟悉的青少年行為,如情緒爆發、打破規則、不計後果的冒險、狂熱地追求性、藥物和搖滾樂。有些專家認為,觀察及分析這些變化可解釋精神分裂、躁鬱症等精神疾病,大多從青少年時期開始並使得青少年自殺率偏高。

透過磁力共振,發現青少年情緒爆發時,主宰大腦的便是杏仁核部份,而主宰調節情緒、靈活反應、社會認知、自我價值等功能的前額皮質,大約在18歲才會發育成熟,要到25歲才能發育完全。科學家在腦部的掃描中發現,年輕人處於強烈的情緒如憤怒、難過、沮喪、失望時,大腦前額皮質會罷工。此時,我們的身體完全被杏仁核接管,只有兩種模式可供選擇:戰鬥或逃跑。

科學家在腦部的掃描中發現,年輕人處於強烈的情緒如憤怒、難過、沮喪、失望時,大腦前額皮質會罷工。(資料圖片/蔡正邦攝)

杏仁核部份被稱之為原始腦,那是我們承襲祖先的生存反應能力而來,在人出生的時候就已經發育完全,所以情緒反應是人們與生俱來的能力,然而,它通常情緒激烈、行為衝動、反應僵硬、缺乏自省能力,令人處於一種失控的狀態,由此衍生許多可怕的社會新聞:父母與年輕人爭吵,一怒之下焚燒房子、連捅數刀、跳樓自盡……

年輕人在示威中也會衝動地打警察、大叫大喊,這些盛怒之下幹出來的事情,直到衝動情緒過去,慢慢平靜下來,前額皮質才會恢復工作,大腦得到整合,重新開始思考。此時,才意識到剛才的言行是多麼愚蠢、不計後果。

另一位美國的心理學家艾爾楷(David Elkind)則提出青少年自我中心理論,認為青少年冒險犯難其中有兩個傾向: 「想像的觀眾」(Imaginary Audience)和「個人的神話」(Personal Fable)。

這些盛怒之下幹出來的事情,直到衝動情緒過去,慢慢平靜下來。(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青少年專注於自己的想法與體驗,認為自己是舞台焦點,四周盡是「想像的觀眾」。他們會刻意冒險犯難,標新立異,引起眾人的驚訝和注意。這正解釋了青少年過度的自我、執着,他們抽煙、喝酒、飆車、奇裝異服、顛覆傳統、愛騷愛酷,種種憤怒與暴烈可能只在確認身邊的觀眾是否與他有着相同的感受,這些都不過是表演給身邊想像的觀眾看的「舞台行為」。這也解釋得到平時在家的乖乖年輕人,當同伴衝向前時,他們也會一起衝,一起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行為,只因為面對上百個記者的攝影機,街道成為了一個表演的舞台。

青少年總是相信自己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並塑造出「個人的神話」。別人難以理解他們獨特的感受,當他們初嘗愛情,會被心跳震動得炸開來,心想世上從來沒有人像我這般轟轟烈烈愛過,或者從來沒有一段情像我這般刻骨銘心地痛過。他們不斷說服自己,所愛的人是世上最特別的。就像《少年維特的煩惱》(The Sorrows of Young Werther)的少年維特會將鄉村少女綠蒂視為世上的女神,值得為她自殺一樣。就像年輕人信仰了「五項訴求」的崇高理念,認為值得為它赴湯蹈火。

年輕人信仰了「五項訴求」的崇高理念,認為值得為它赴湯蹈火。(資料圖片/洪嘉徽攝)

現實猶如打機

瞳孔擴張,汗腺產生更多汗液,腎臟減少尿液,也抑制着消化器官和腺體,唾液會減少,消化速度減慢,身體大部份血液轉移到肌肉之上,並遠離任何無關情緒的不必要肌肉。它將大腦激活轉移到對確認其想法很重要的大腦區域,此際學習區域甚至會關閉,周圍的信息來自五種感觀,它們匯集在前額皮層中,處理訊息與邏輯卻變得很慢,身體整個由杏仁核支配了情緒行為,因為大腦要有快速的本能反應,就要依靠這原始腦。當你真正處於危險之中,就是靠着杏仁核的快速反應來拯救你。

原始時代,以上可能是人類遇上兇惡的猛獸時作出的反應,今天則是年輕人打遊戲機時普遍的反應。今天,年輕人走在催淚彈瀰漫的大街上、布袋彈橫飛的警署門外,大腦只聽到「你有危險,你的安全有問題」,它會不惜一切代價拯救你。

在青少年時期杏仁核的超級反應性比任何階段都要來得強烈,所以,年長一輩打機永遠不可能勝過年輕人,然而,青少年也可能會將中性刺激解釋為威脅,由於過度活躍的杏仁核會產生許多危險的誤報,因此,令青少年情緒高漲,像警察拍打盾牌與舉牌,已成為一種極強烈的條件反射性威逼。

因此,令青少年情緒高漲,像警察拍打盾牌與舉牌,已成為一種極強烈的條件反射性威逼。(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事實上,今天青少年在形容示威與衝擊過程,也往往用上種種遊戲機術語 :攞裝備、充能量、拾龍蛋、打大佬等,他們已經將街頭示威遊戲機化,6、7月下來如此刺激的「戰鬥與逃跑」遊戲,很容易在青少年腦海中深植成癮,父母要攔阻年輕人示威,猶如要停止他們打機一樣艱難。

由於青少年的前額皮質還未完全發育,無法完全控制杏仁核的運作,所以,在壓力下的情緒反應比成年人來得更極端,在面對外來威脅時,可能會製造更多極端反應,成人則可靠前額皮質來掌控他們的憤怒和恐懼。我們現今面對的直接生存威脅,比遠古時代在地球上闖蕩的祖先少很多,但是,「戰鬥或逃跑」的反應機制,依舊深深編寫在我們的原始腦之中。

在威權或專制社會長大的孩子,很快就會學到當別人聆聽才有價值。(資料圖片/洪嘉徽攝)

奧地利精神醫學專家魯道夫.德賴庫斯(Rudolf Dreikurs)針對反叛期的孩子與青少年的叛逆行為提出了概念架構:「吸引注意」(Attention Getting) 、「爭取權力」(Contest for Power)、「伺機報復」(Seeking Revenge)、「表現自棄」(Displaying Inadequacy)。

「吸引注意」:在威權或專制社會長大的孩子,很快就會學到當別人聆聽才有價值。今天的年輕人參與遊行、示威、衝擊等行動,無非是要吸引冷漠的政府注意,更要在牆上噴上大大的字句,猶如少年人做出頑皮的行徑以吸引父母注意。

「爭取權力」:青少年從遊行中改變路徑、包圍警署,是要讓政府看到權威受挑戰而被激怒,青少年拒絕一切任由主宰,當政府出現憤怒與不解時,已經被年輕人挑戰了權力,陷入一場你贏我輸、我贏你輸的爭戰。

「伺機報復」:警方大舉拘捕示威者的當下,其實更惹起青少年的不滿,他們就用污損國徽、扯下國旗等來報復政府的打壓。

「表現自棄」: 運動來到今天,不少年輕人提出「攬炒」論,認為破壞香港經濟、阻礙交通、圍堵機場,這種自我放棄方式,猶如青少年為了對待父母管教太嚴苛而書不念、宅在家等自毀行徑,去令大人了解他們的訴求。心理學上認為,這是年輕人表現的一種求救訊號。若政府繼續冰冷地對待示威者,將之逼到絕境,未來將更難以預料。

換個位子,成年人是否要更自我克制與冷靜,不要讓原始的本能操縱了理智?(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我們曉得年輕人因為大腦的風暴而傾向叛逆與衝動,換個位子,成年人是否要更自我克制與冷靜,不要讓原始的本能操縱了理智?已故美國總統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在起草《美國獨立宣言》時提出至理名言「人人生而平等」,他也說過 :「生氣的時候,開口前先數到10。如果非常憤怒,就數到100。」

相關文章︰【青年之苦.一】公民意識增強 政治參與無路【青年之苦.二】政策失效 源於政府未有正視青年訴求難忘黃衣男墮樓悲劇 政治冷感青年為何上街?「後物質主義」世代 追求比溫飽更高的價值 也需要金錢

上文節錄自第17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26日)《都是杏仁核惹的禍?狂飆少年族》。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