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三】焦慮如形隨形 為逃避恐懼「連子女也不接觸」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焦慮不分年齡,創傷可以困擾長達數十年。WC SL(化名)現年65歲,童年創傷一路纏繞他,到他成長,成家立室之後,焦慮與恐懼仍然阻礙他與家人相處。撰文:鄺國惠

承接上文:【藝術治療.二】學業受挫感覺無力 如何走出情緒困局?

「影響社交,影響工作,影響家庭生活,因為我很多時收藏起自己,很想逃避那份恐懼,於是,在家裏也不與太太交往,數十年來也覺得不太了解她,連自己子女也不去接觸,這份恐懼與焦慮時不時會跳出來,騷擾我。」WC SL說,是自己與父母的相處模式為他帶來不安,父母的焦慮亦成為他的焦慮,那個陰影如影隨形,像滾雪球那樣一路滾下去,一路拖着他的後腿不放。他形容就算是好日子,譬如與自己太太、子女慶祝生日,自己也不能開懷享受。

在開心的背後隱藏不開心

「就算在愉快的時刻,卻總覺得有一把聲音跟我說,在開心的背後是不開心。」他帶點沮喪,訴說過去在低谷時的情況。「因為我不相信(我會快樂),不相信這是一件好事。為家人慶祝(生日)明明是一件好事,應該盡情去享受嘛,但我卻不可以。負面想法糾纏着,負面的想法充塞着我的生命。」

音樂治療讓WC SL放鬆,再看見自己內裏的「音樂兒童」。(歐嘉樂攝)

現代社會,商業世界的運轉模式,往往只講求理性,不去觸碰感性,WC SL也習以為常,令他更難突破自己,多年以來接受過不同形式的輔導,可惜幫助不大。約於三年前,WC SL接觸到表達藝術治療,也知道當中包含多種多樣的藝術,但偏偏選了一樣他自言最不熟悉、最不能駕馭的,就是音樂!

「正正是最大盲點。對於音樂我很害怕,很怕揭露自己的盲點,怕要面對自己一竅不通,面對這個窘局時如何是好呢?這是一個很大的掙扎。不過,當時覺得無選擇餘地,自己的驚恐,就是要去面對,去挑戰自己。」

把音樂節奏視為生活節奏

治療師勸慰他,把音樂的節奏視為生活的節奏,在快快慢慢的韻律中放鬆自己,久而久之,奇妙事情便出現了,大家可以坦誠而深入交流。

每次治療之前,他都會根據心情選擇一種樂器,以音樂代替說話。(歐嘉樂攝)

WC SL說,「隨着音樂節奏,逐步認識自己的實況,有空間去做一些即興的反應,可以發揮一下創意。是的,放鬆了,視野也會擴闊開來,以前我很畏縮,現時放鬆了,看事情的反應也會放鬆了。」

WC SL明白過去壓抑了內心的童真。「音樂治療讓我放鬆,再看見自己內裏的『音樂兒童』(music child),其實每人都有,只是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壓抑下來。當我再去接觸這個內裏的小孩,原來他還有很大潛質,有很多可能性,幫我在其他範疇去發揮,去試一試。」

手碟是他在治療中常常會用到的樂器。(歐嘉樂攝)

遲暮之時,重新邂逅自己的「音樂兒童」,WC SL要向在治療中常用到的樂器「手碟」說一句:「多謝!」過去如一口釘,已釘了六十多年,應該還長滿鐵鏽。

有一次治療師把它帶到海邊,與他太太三個人一起玩。「在大自然中敲打音樂,手碟黑壓壓的一塊鐵,原來很可愛。大家一起合奏,很有共鳴,與太太一起玩。以我的年紀,六十幾歲了,能夠去表達去感受,對人對自己,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他說來一臉感恩。

繼續閱讀︰【藝術治療.四】以創造力表達自己 藉藝術疏導情緒

相關文章︰【藝術治療.一】母親的話如刀鋒利 童年傷痕如何消除?【藝術治療.五】把治療融入課堂 砌積木悟出新路【藝術治療.六】社會風波觸發情緒 畫曼陀羅抒解情感

上文節錄自第17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2日)《藝術治療 散放情緒的通道》專題報道中的《重新邂逅「音樂兒童」》。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