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一】每間各有個性 傳遞重要價值的公共文化空間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鬧市中的車聲人聲漸漸淡去,步上幾級樓梯,再隨着電梯緩緩而上,這幾分鐘的過程,恍如儀式,把思緒從緊繃的生活,帶到安靜的書海。踏進書店,隨意翻看躺在桌上的書,有了「就是你了」的直覺,就在旁邊的椅子坐下來閱讀,一晃眼就兩三個小時。在獨立書店看書的日子,也是尋找精神食糧的時光。「打書釘」以外,看展覽、參加音樂會、聽文藝講座、學習品味咖啡、和教授討論社運走向……近年來,各式各樣的活動,在一家家有個性的獨立書店舉行,書店已不止於賣書,而是文化場所、學術交流之地、藝術家聚腳點、志同道合朋友約會之所,甚至是一個多功能的公共空間。獨立書店本身帶有一種個性,甚至盛載着一個意念、一種生活態度,辦書店的人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書店更培養了社群,反映了港人在知識層面的交流、對思想碰撞和沉澱的追求、閱讀的深度與廣度,以及社會環境的轉變。此專題尋找了數家獨立書店,細看它們如何扮演不同的角色,傳遞城市的重要價值,以及發揮作用。

獨立書店已不止於賣書,每家均有其個性,也是一個個多功能的空間。(黃舒慧攝)

說起買書,不少人想起連鎖書店「三中商」(三聯、中華與商務系書店的統稱)。主流書店的選書多元化,讀者可按需要到書店翻看不同種類的書,它的功能和獨立書店截然不同。

連鎖書店照顧大部份人需要,等候朋友應約的年輕人前往書店看看剛出版的愛情小說;等待小朋友下課的媽媽到書店翻翻烹飪書;仍未想回家的中年人去書店尋找心靈讀物……

然而,書店考慮入貨時,往往重視書籍的受歡迎程度,故暢銷度成為重要的指標,這和大眾的閱讀口味有直接關係。質素高及具可讀性的書,卻可能因題材及作者知名度等原因而備受冷落。可是,書本的價值本來說不應該以價格及銷路衡量。

說起買書,不少人想起連鎖書店「三中商」(三聯、中華與商務系書店的統稱)。(資料圖片/朱雅霜攝)

對於一個開放的公民社會,非大眾化書籍也有其價值。一眾書店的店主,除了依據個人的閱讀口味選書外,也是抱持着一種希望好書被看見的心態來開設書店。

從商業角度考量,店舖位置從來都是重要的因素。連鎖書店林立,而且多佔據有利位置,吸引人流及大眾到訪。但大部份獨立書店,卻因舖租高昂而自成一角。要不是像艺鵠隱身於灣仔鬧市的高樓,要不是像清明堂落腳在新蒲崗工廠區,甚至像比比書屋般棲身於遙遠的錦田農地。這些獨立書店靠書友口耳相傳,讓愛書人慕名而至。

網上資訊及討論平台氾濫,網購書籍方便,加上三中商佔據重大的出版業零售份額,辦獨立書店,從來不容易。縱使店主了解到開店不是一盤可賺錢的生意,他們仍懷着理念去經營,而且未必不成功。多年來,不少獨立書店與連鎖書店在城市中共存。

隱身於灣仔鬧市的艺鵠在香港屹立超過十年,也是一個多功能的公共空間。(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提供深度讀物成出路

去年港台節目《鏗鏘集》揭露,聯合出版集團全資擁有全港52間三中商書店,佔香港書店數目逾半,而且背後由中聯辦透過迂迴的方式持有,從書籍出版、發行到零售,三中商已近乎掌控了市面上絕大部份流通的書籍。涉及政治議題的敏感書籍,如傘運題材的新書,三中商未必會入貨,即使訂貨後,也未必會把書本放置在當眼位置。故坊間有評論指他們影響資訊流通,但中聯辦對於此指控並沒有承認或任何回應。

連鎖書店裝潢簡約,白燈光明,書架按分類排列。在店中站着打書釘的人數目不少,明顯存在一種店員和讀者的服務關係。顧客除了看書買書外,多是選購文具精品。部份書架旁設有相關周邊產品,例如鋼筆書法教學書籍旁是鋼筆工具、科普讀物旁是科普玩具等。一般連鎖書店近門口處是暢銷書系列,流行讀物、愛情小說、心靈勵志、職場企管、育兒食譜、金融投資等工具書,總放在最顯眼的位置。

獨立書店一般空間不大,但部分書店仍會設置座位,讓讀者可以坐下來閱讀,序言書室也不例外。(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獨立書店的選書取態相對沒那麼大眾化,主流熱門的書籍都可在連鎖書店找到,更可透過會員制、年度折扣、年度書展等方式促銷。獨立書店若沒有自己的個性,根本無法跟連鎖書店硬拼。相較下,專門化的主題書屋,提供深度思考讀物,正是獨立書店的出路。它是獨立書店得以建立自我品牌,以及吸引關注的方向。讀者到訪獨立書店後,了解到店家的選書取向、關注議題,可代入當中的價值觀和身份認同,從而成為「長期熟客」,甚至建立一個個社群。

保存容納小眾的空間

獨立書店店主思考的問題,已不是如何可以賺到錢,而是如何可以不用賠本太多。被問到為何想開一家不可以賺大錢的書店,大部份的店主也不太說得清因由,不是因為他們找不到一個有說服力的原因,而是獨立書店對於一個城市而言,有其重要性及存在價值。獨立書店保存了一個可以容納主流以外聲音的空間,讓一些小眾或是非主流的意念、表達手法可以傳遞出來。正是這一股信念,讓獨立書店的店主一直堅持下去。

家中藏書可反映屋主的閱讀品味,獨立書店的選書亦可看出店主的個性。(黃舒慧攝)

迎着近年的社運思潮,加上三中商選書取態,不少讀者會特意到訪獨立書店尋找社運題材書籍。當中序言書店更常被稱「社運書店」,該店已屹立超過十年。

2017年出版的《十年一隅:序言書室十年記念集》,記載了這十年間不同界別人士如何看序言書室在我城的角色。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周保松及資深劇評人小西均提到,序言書室從最初經營人文社科為主、中英並重的學術書店,到後來漸漸轉型為一家專營港台人文社科及社運理論的書店,並提供了大量的城市空間與社運相關著作。

小西更認為,書店為城市的運動者提供了分析形勢與行動的思想資源。這不論從他們的選書,還是每月暢銷書榜,都可以得到印證。縱觀近年的暢銷書榜,更能看出書店和社運發展的連結。

相關文章︰【獨立書店.二】認識香港的清明堂 讓文學作品在實體空間被聽見

上文節錄自第18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9月23日)《獨立書店 無可取代的角色》。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