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回歸 4萬億市值不入恒指 港股市場又「慢幾拍」?

撰文:何敬熹
出版:更新:

阿里巴巴(9988)自2012年從香港退市後,一別七年,上周二(11月26日)終於回歸,以第二上市形式登陸港股市場,集資最多千億元。阿里上市短短四個交易日,累計錄得逾400億元成交,總市值也超越騰訊(0700)成為港股「一哥」。
美中不足的是,這隻明星級「股王」卻因恒指現時納入機制不考慮「同股不同權」股票,因而暫不符成為恒指成份股的資格,既削弱恒指代表性,亦顯示香港資本市場仍未能完全配合新經濟的發展。

上周二,阿里巴巴正式於港交所(0388)掛牌上市,了卻雙方的一大心願。阿里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說,感謝香港和港交所的資本市場改革,令阿里巴巴能夠實現五年前的承諾—若條件允許,一定會「回家,回香港上市」。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形容,對阿里巴巴回港掛牌感到「感恩」,認為阿里巴巴重返香港上市,證明香港市場堅韌和有未來。

「阿里回家」一直備受市場關注,雖然每手入場費接近1.9萬元,且是第二上市,但公開發售部份仍反應火熱,接獲約20萬份認購申請,超購41倍,凍資約960億元,成為年內港股「凍資王」,使用超額配股權後共集資逾1,012億元,是港股歷史上第三大IPO,僅次於2010年集資1,590億元的友邦保險(1299)和2006年集資1,249.5億元的工商銀行(1398)。

阿里巴巴回港上市,集團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勇表示,港交所的IPO改革令集團得以兌現其「回家」的承諾。(資料圖片)

大幅推升港股成交

投資者對阿里的熱情不只於「抽新股」,阿里掛牌後首個小時便錄得80億元成交,十分驚人,全日成交金額高達139.96億元,是成交最多港股,佔當天大市成交額逾十分之一,較第二位騰訊多近40億元。阿里燃起的投資者熱情也蔓延至其他股票,推動大市成交金額按日暴增75%至1,330億元,創半年新高。

阿里上市四個交易日總成交逾400億元,同期港股總成交約4,179億元,即阿里成交佔近十分之一,對整個港股市場的影響立竿見影。除了吸引更多中外投資者參與港股市場外,以香港股票買賣徵收0.2%股票印花稅計算,阿里四日的成交已令香港政府庫房多了逾8,000萬元,收入十分可觀。

阿里回歸港股市場,帶動港股交投連日暢旺。(資料圖片)

中美衝突引發「危機感」

這次阿里巴巴來港第二上市,相信會帶起於美國上市的中國新經濟股回歸港股的潮流。阿里這次啟動二次上市,回歸港股,有多重原因。從公司內部因素看,隨內地人口紅利減少,電商平台交易額增速放緩,且有拼多多、京東等多個強敵挑戰,阿里確實需要更多資金來提高自身競爭力,早前的招股書便指此次IPO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於驅動用戶增長及提升參與度、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提升運營效率、持續創新這三個戰略方向。

促使阿里回歸港股的外部因素就更值得玩味。首先,中美這兩個世界最大經濟體的較量仍未分出高下,首階段的貿易協議更是遲遲未正式簽署。隨着雙方於不同範疇的衝突和比拼升溫,今年9月底一度傳出美國討論讓中國公司從美國退市的消息,雖然美國財政部其後迅速否認,但相信無形間也激發了於美國上市的中國企業的危機感,考慮來港上市以分散風險。

此外,在商言商,任何上市公司都希望能獲更高估值。現時不少於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估值長期偏低,例如阿里回歸香港前,在美股的市盈率長期只有20多倍,遠低於騰訊在香港股市的30多倍市盈率。而從阿里回歸港股後的火熱交投,不難看出,香港的投資者畢竟較熟悉內地市場,不論是機構或個人投資者,都有更多中國企業的消費者和用戶,比美國市場更理解中國企業,更有機會給出高估值。阿里港股上市四日內,股價便由176元的招股價升至上周五(11月29日)收市時的198.4元,升幅達12.7%。阿里港股的上升,同時推升阿里美股股價。

阿里巴巴回港第二掛牌,相信會牽動新一波中概股回歸港股的潮流。(視覺中國)

現有機制未能完全配合

阿里巴巴來港上市,對港股市場來說是一個標誌事件,中概股的集體來港更是港股未來發展的一大助力,但現階段看,香港資本市場仍未做好準備。以阿里巴巴是次上市為例,雖然阿里的成交已佔大市成交高達十分之一,且阿里市值高達4.3萬億元,超越騰訊的3.2萬億元,成了港股第一大市值公司,但按現有機制,作為「同股不同權」公司的阿里巴巴並不符合現行被納入港股市場兩大旗艦指數─恒生指數和恒生中國企業指數成份股的資格。

阿里這新「股王」遲遲未能納入恒指,一方面會令恒指代表性被削弱,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香港資本市場的適應性和靈活度跟不上新經濟發展的需要。早於2013年,阿里巴巴便要求香港股市進行改革,容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但當時被港交所和證監會高調拒絕,令阿里轉赴紐約交易所,成為該所史上最大的IPO,香港被嘲「錯失金蛋」,而「同股不同權」上市改革遲至去年才正式生效。

上市改革後,阿里巴巴終於成功在香港上市,但這次又到了恒指的標準未改革,又要進行「諮詢」,不禁令人慨嘆香港資本市場的後知後覺,要知道港股市場早有美團(3690)、小米(1810)這些「同股不同權」的大企業,而其中美團過去12個月平均市值已躋身港股前15位,而且屬於IT行業,相關股份在恒指成份股中佔比較少,論市值和性質,雖一早符合資格納入恒指,卻也是因「同股不同權」而未獲恒指公司考慮。阿里「回家」早聞樓梯響,上市後卻未能即時晉身藍籌之列,教人失望。香港號稱國際金融中心,但倘繼續在納入「同股不同權」等制度改革上「慢幾拍」,相信難以配合內地新經濟的需要,香港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長遠也將遭到削弱。

上文節錄自第19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2日)《阿里巴巴強勢回歸 折射制度缺陷》。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