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色經濟圈.二】從生產商、製作到消費者 構建同路人社群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現時反映黃色經濟圈活動的除了一些Facebook群組和IG貼圖外,還有數個「黃店」地圖App,包括WhatsGap、和你Eat等,下載人數眾多。「黃店」地圖平台「香港良心guide」創辦人Tommy構想的黃色經濟圈的終極目標是構建像一個小社區般的社群,內裏全是同路人,由他們付錢、消費,帶動所有經濟活動,並讓資源在內部流通。

承接上文︰【黃色經濟圈.一】「黃店」現人龍 消費戰能否落實至各層面?

在他的想像中,整個經濟圈從生產商到消費者每一環都是同路人,供應和原材料方面不用依賴內地,他也坦言,「實行起來很難,起碼要十年八年。現時先支持『黃店』,讓它們可營運。業主加租會很難捱,至少令店舖不會蝕錢,這是現時關注的問題。」

Tommy團隊的「黃店」地圖現時有約二千多家「黃店」,涵蓋飲食、零售、住宿、服裝、婚宴、教育、興趣班等,由於食肆最常接觸及最多人報料,所以佔的比重較多。地圖上的「黃店」以小店為主,只有部份是有分店的大企業。

現時有不少的「黃店」地圖可供市民參考哪些是黃店。(梁鵬威攝)

「『黃店』的競爭力一定較低,暫時可以實行這個概念,是因為有龐大的民意支持。我們不是完全不需要大集團,反而希望大集團在關鍵的時候可以運用影響力,例如遇見不合理的事時不要因為害怕而不出聲,甚至去說一些違背良心的話。我明白有些企業因要在大陸做生意,要聽一些order,但我希望做生意不只是為錢,企業也是社會一部份,要做一些合乎公義的事。」Tommy認為,短期內,黃色經濟圈難以在政治上發揮影響力,但長遠希望會有更多商家表態,形成輿論壓力,向政府施壓。

問到這種立場先行的消費模式一旦擴展到其他範疇,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否好事?Tommy回應指,他們也不想這樣,是被逼出來的。「可以選擇的話,我當然想吃好吃的東西,不會因為這家店是黃或是藍才光顧。為何會出現這樣的區分?是因為香港政府在香港這麼小的地方也可以搞出這麼大的撕裂,這麼大的黃藍對立,令那麼多人不想幫襯對家,不想畀錢藍絲賺,藍絲也不想去『黃店』吃東西。對立為何會產生?是因為自反修例運動爆發以來,政府什麼也不做,令社會更為撕裂,這種立場先行的風氣是因應政府的行動而產生的。」

Tommy認為立場先行延至生活其他範疇是政府迫出來的結果。(梁鵬威攝)

黃藍難認證 品味歧視需成本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什麼為之一個經濟圈?徐家健認為可以參考公平貿易(fair trade)的經濟圈。以最為人熟悉的公平貿易咖啡為例,它設有一套認證體系,保障咖啡農能夠賺取合理收入的同時,確保產品符合環保、勞動人權及第三世界的發展利益。公平貿易強調透明度,讓消費者可以清楚追溯產品的來源,生產者亦會選用在意識形態上或和推廣理念上脗合的原材料供應商,讓消費者願意付出較高價格購買產品。

「套用在香港的情況,變相在經濟圈中,大家的理念、政治上的意識形態會是相近的。他們未必做到像公平貿易那樣,看的可能只是老闆的政治取態,未考慮到會否不入某些店舖的原材料、是否只請持黃色政見的人或給黃色政見的人較高人工,甚至不用『深藍』人士?這些有可能會觸犯法例。」

徐家健嘗試以公平貿易的經濟圈跟黃色經濟圈作類比。(歐嘉樂攝)

提到認證的部份,現時如何劃分「黃店」或「藍店」,各個平台有不同的標準。有平台主要透過市民報料,提供支持運動的證據圖片或曾發表的言論,把商戶加入名單,並提供反饋平台;有網民參考「米芝蓮」餐廳的評鑑,印上連登討論區「連登豬」貼圖,推出「米豬連」貼紙標籤,貼在支持反修例示威的食肆門外,讓相同政見的人識別光顧;也有Facebook飲食地圖群組管理人逐一詢問店舖是否願意表態及加入名單,並聯絡區內不同小店,整理出首份經過核實的同路人食店地圖,減少誤會情況。

徐家健認為,這些認證與公平貿易的中央化認證不同,主要透過消費者告訴用家店舖有多黃,認證上有一定難度。「老闆、員工如何才算是黃?要去到多黃才是黃?我在區議會選舉投票給非建制,是否已經是黃呢?是否需要上街支持?是否需要上前線抗爭?有不同程度的黃,所以認證較為困難,不是每間店都願意出來說自己的政治取態。現有的做法其實頗合適,可能在Openrice或其他平台留言,然後做list(名單)出來。想知店舖是否黃就看comment(留言),再決定是否支持他們,假若錯了,原來他是黃的,亦可以慢慢修正。」

現時的黃店未有一套標準及中央化的認證模式。(資料圖片/鄧栢良攝)

徐家健認為,現時的「和理消」現象與「公平貿易」都可以被視為追求傳統經濟效益以外的一種品味歧視(taste-based discrimination),市場出現了認證方式,以方便支持者識辨企業有否盡力達到某些認可的基本原則,以避免資源滲漏於經濟圈之外。「品味歧視是當我買一件市場上的產品時,除了貨品本身,還會看店主或夥計的意識形態,或是屬什麼種族等。」

他指出,這類研究在美國進行了超過半個世紀,比如探討為何黑人和白人之間的工資還有差距,是否跟歧視有關。「把那套方法套用在香港也是適合的,消費時有除了客觀地看貨品是否好以外,還會因為其他原因甘願負擔某種不便。為何強調是品味歧視呢?品味是明知你是這樣,明知餐廳食物可能沒那麼美味、要多走兩步才可以買到,但因為意識形態上的取向跟我相同,於是就去光顧。」

現時的「和理消」現象與「公平貿易」都可以被視為追求傳統經濟效益以外的一種品味歧視。(歐嘉樂攝)

從品味歧視的角度看,若黃色經濟圈發展下去,不論支持「黃店」或「藍店」都要承受經濟成本的增加。徐家健解釋:「歧視這回事本身是有成本,以前一個品牌面向的可能是全香港市場,因而會有規模效應,但現時分黃藍,市場變相會小了。香港的市場本身已小,還要再分為黃色經濟、藍色經濟,規模就會更小。能否持續發展,視乎人們是否願意長期多付金錢去實行這件事。公平貿易佔市場的比例並不是那麼高,事實上,公平貿易的產品較貴、成本較高,能否持續很視乎是否負擔得起。」

以小店為主 「經濟革命」難做大

這種從個人實踐做起的「經濟革命」,讓人聯想起2010年自由工作者龐一鳴曾發起的「一年不幫襯地產商」行動,當年,他有感生活中各個領域都被地產商「支配」,於是想找出另類生活的可能性,希望透過光顧小店、合作社、售賣良心產品的店舖,抗衡地產霸權、大資本家。

最終,一年的行動成為了長期的實踐,這種覺醒引起不少人的共鳴,但時至今日有多少人仍在實行卻無法計算。此外,不少大集團商品以不同形式滲入生活的各個層面,當它們的市場佔比高而致替代選擇不多時,消費者抵制的成本會很高,令運動難以持續。

2010年自由工作者龐一鳴曾發起的「一年不幫襯地產商」行動,也是一種「經濟革命」。(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這些同樣是黃色經濟圈面對的限制,但徐家健並不因此為它判定死刑:「以公平貿易的概念為例,做了那麼多年,開頭也有人問:『哪有人願意多付出10%以上的錢去支持這回事?』但真的有人願意這麼做。這視乎人們做後發現效用有幾多、有多認同這個概念、宣傳做得有多好。以現時的資訊流通情況,(黃色經濟圈)能做出來絕不奇怪,但未必會做到很大的規模。」

規模難做大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大型店舖及連鎖店一方面擔心在內地的生意會受影響,另一方面亦不想捲入政治爭拗,故盡量避免作出任何表態。相反,很多小店沒有那麼多顧慮,有小店店主更表示,若做不下去就結業,故現時「黃店」名單上的店舖以小店為主。但縱然這類「黃店」數目眾多,亦只佔香港整體GDP很小份額,遠不到具真正影響力的規模。

Tommy認為,現階段來說黃色經濟圈算是成功的,但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梁鵬威攝)

即便如此,Tommy認為,現階段來說,經濟圈算是成功的,「黃店」生意好轉,甚至賺得更多,部份「藍店」反而倒閉,證明這個策略有效。「這個經濟戰有一個潛在目的,是要迫到更多商戶表態支持我們,不論他們是否出於商業考慮、利益才說自己是黃,至少證明我們的行動有效。當有那麼多店舖自稱是黃的,便能對政府構成壓力。」

現時對於黃色經濟圈的構想,已發展至思考如何能將這股消費力效益最大化,讓生活中各個經濟活動都能惠及支持運動的人,甚至嘗試打破紅色資本企業在港的寡頭壟斷。有學者及民間組織提倡「互助經濟圈」,希望透過技術和資源上的互補,讓「黃店」與「黃店」,或「黃店」與示威者之間能共同發展和獲益。這些討論會否為整個反修例運動甚至是香港的經濟結構帶來改變,仍言之尚早,但若港人因為這場運動反思日常生活中對大集團的依賴,也許可以帶來更深層的社會變革。

繼續閱讀︰

【黃色經濟圈.三】為何沒藍色經濟圈? 藍店老闆︰沒有這種想法

【黃色經濟圈.四】是一場黃色虛火 還是一種發展模式?

相關文章︰

邱騰華質疑黃店大排長龍能否持續 「邊啲人去分邊間係黃藍?」

選黃藍食店靠三App一地圖 教你用WhatsGap|和你Eat|Openrice

必試!黃藍商戶食店網頁推介 米豬連、新時代消費地圖功能更完善

【爆買挑戰日】龍門冰室「連豬圖」登陸 食客手機App分辨黃藍店

上文節錄自第19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16日)《從黃藍消費戰說起 用顏色劃圈,可帶動經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