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教育】循序漸進完善制度 自資院校作開路先峰

撰文:陳智擁
出版:更新:

應用教育比傳統學術更緊貼市場發展,為學生提供貼合行業需要的培訓機會。然而,拓展應用教育並不可能把海外成功經驗照辦煮碗移植到香港,應從現今情況下循序漸進完善制度。

承接上文:【應用教育】拓展應用學習為大勢所趨 香港如何擇善而從?

然而,應用學習課程雖吸引且切合業界,但根據2019年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報考統計,報考乙類學科應用學習課程人數只有3,628人,佔整體考生7.7%,可見選讀ApL課程參與度遠低於傳統選修科。Sunnie坦言:「選讀ApL只有兩類人;第一類是成績不好的人,因為成績好的人,預料自己能在選修科獲得第5等甚至摘星,而ApL最高分都只被當成第4等,讀ApL只會阻礙自己升讀大學。第二類人就是很早就知自己對某領域很有興趣或立志日後投身於某個行業,所以修讀。」

迷信入讀傳統大學 港生迴避選修ApL

現時ApL最高成績「達標並表現優異(II)」只被視為等同文憑試第4級或以上,讓ApL淪為「次等學科」,構成「讀唔成書」的學生才會選讀的標籤,即使成績優異的學生有意選讀,亦會考慮到可能影響升學而卻步。

雖然現時應用學習課程內容實用且吸引,能提供機會給高中生探索生涯志向及啟發多元發展,但在銜接升學與資歷認證方面,未如芬蘭理想,大幅降低學生選讀意欲。

應用學習範疇廣,全面的職業導向教育有助拓闊就業空間。(資料圖片/洪嘉徽攝)

平情而論,歐美國家社會福利政策及社會文化上與香港差異甚大,不能照辦煮碗把其教育體制移植到香港,理應在香港社會框架下,參考外國成功經驗,擇善而從。

自資高等教育聯盟主席鍾志杰表示,學術教育固然重要,但隨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傳統學術教育訓練或未能培訓相應人才,應擴展應用教育,以補現時不足。他續指,相對於外地,香港應用教育方面還是新手,不能一蹴而就,過於倉卒定會帶來極大迴響,應先樹立好的應用教育榜樣,循序漸進地推廣應用教育。

他建議為應用教育學生提供更多到企業參觀與實習的機會,甚至到外國的應用教育院校作短期交流,讓學生及老師能從中取得經驗。他分享道:「曾經在外訪時會見德國的部長級官員,他們很自豪地表示自己是應用教育體系出身的」。鍾志杰認為,當香港最優秀的學生也會考慮選擇應用教育,讓人不再感覺是次等學科,就是理想的狀態。

鍾志杰表示傳統學術教育固然重要,但應用教育也應有可發展空間。(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自資院校增靈活性 辦新課程回應需求

團結香港基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凱傑則表示,有些國家的教育分流比較極端,如德國及新加坡,它們在初中已經把不同類型學生分流,但現有「走回頭路」的現象。德國過往把學校分成文理及其他應用型中學,可是現在有些地方開始把不同類型中學合併,到高中才開始分流,把分流的周期延長。

新加坡則在去年3月提出名為Subject-Based Banding(SBB)的教育改革,取消在中學按成績分流。因為他們理解到,如果從初中就開始分流,容易造成標籤效應,把中學分成一等學校、二等學校,等等。

郭凱傑強調,當我們評價世界趨向、參考海外經驗時,亦要顧及到可能會帶來問題,切忌矯枉過正;需要留意到一方面各地愈來愈重視應用教育,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都着重在高等教育方面推行,反而在中學分流並沒有做得很明顯,甚至「走回頭路」。

他指出,現時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UGC)資助大學開辦或更新一個課程,審批過程需時過長,而應用學位最重要是與時俱進。倘若課程像過往會考時代為人詬病的電腦與資訊科技科(CIT)般,仍教授幾近淘汰的舊程式語言,課程便會失去吸引力。反之,自資院校開課較能回應市場需求,如果它們見到某些業界需要後有意開辦一個課程,可能一年時間便能做到,這個靈活性能夠幫助自資院校更易開辦應用學位。因此,他認為該從自資院校作為切入點,反向地刺激傳統教資會資助大學,形成良性競爭,促成教育生態的轉變。

郭凱傑表示學生才能多元化,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傳統學術教育。(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社會高度參與是歐洲國家職業教育最鮮明的特色,職業教育目的是為了培養能與社會及企業對接的人才,因此學校會緊貼社會及企業的人力需求。在課程開發時由不同行業的僱主、工商界代表、專家、老師及學生共同參與,企業參與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在企業及學校之間往返,形成「三文治式」學習。相反,香港大部份院校都是自行尋找企業合作,鍾志杰認為這差異源於西方國家政府與企業之間有很多不同協會(chamber)作為橋樑,讓企業提供一定數目的實習崗位,給予修讀職業教育的學生,在香港沒有這類型的協會。

政府需要整合資源 助職專建良性循環

對於促成職業教育與業界的合作,郭凱傑認為涉及數個重點。一是政府怎樣強化整體的規劃,其中牽涉到跨局規劃;二是政策層面上有很多事可以做,例如怎樣從一個經濟上的規劃去到人力上的規劃,再去到教育上的規劃,再把它們連貫起來,使得開辦出來的學位符合社會及業界需要。

他認為新加坡是一個很好例子,它們有一個國家人力資源計劃委員會,從經濟、就業及教育規劃三方面協調相關政府部門。現時香港政府有一個由政務司司長張建宗主持的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但郭凱傑留意到,這委員會從2018年至今只是在資料性層面做得比較多,例如升學就業網站及諮詢平台,在規劃層面上就着墨較少。

在新加坡,國家人力資源規劃委員會協調不同部門,確保人力培訓配合國家發展需要。(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郭凱傑說:「很簡單,當政府考慮完經濟規劃,人力資源需要什麼人,再想教育,少不免就會碰到學位的分配及規劃。」他認為教資會都應該參與其中,政府不應該僅僅鼓勵院校多點找業界合作,而可以做得更多,從政策層面上支持整件事發展。

再者是教育資源,現時UGC一年的學費單位成本是242,000元,學生只需支付42,100元,餘下由政府資助,自資院校則沒有這筆資源。現時雖然有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及免入息審查資助計劃(NMTSS),但兩者均是針對學生的學費資助,院校沒有受惠。鍾志杰表示,應用教育成本較大,又未必有很多同學選擇,自資院校即使不求營利,也要考慮會否虧本,否則無法維持教育。他續指,若自資院校需要開設應用教育課程,政府應提供一定支持,現時只有一兩間院校開辦比較應用型課程,理應更多院校參與,才能讓社會對此更加尊重。

政府在最新的《施政報告》中推出「自資專上教育提升及啟動補助金計劃」及「改組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支援自資院校開辦符合市場需要,但成本高昂的學位。郭凱傑認為這樣打破了過往自資院校要自負盈虧的思維,或能給自資院校更多幫助。

應用學科為學生提供多一個選擇。(資料圖片)

對於外界有聲音,質疑政府資助自資學院會否犧牲了自資學院的自主及靈活性,他認為接受資助無可避免會受到監管,但是也不用過分擔心,以直資中學為例,雖受政府資助,但中學都能保留相應的自由度。他續指,現時情況是自資院校課程參差,當放任給自資院校,有些學校無可否認是做得好,但是,有些快要倒閉,課程參差導致吸引力不足,沒有學生報讀,就很難達到學術與應用教育並行的理想狀況,所以政府有必要加大力度去支持自資專上教育委員會。

上文節錄自第20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2月24日)《拓展應用學習為大勢所趨教育多元化 香港如何擇善而從》。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