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信政府,唔怕?  留在英國的學生自白為何不走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自英國疫情爆發後,香港網絡上不少人嘲諷英國為「日落帝國」,其他正面對疫情惡化的歐洲國家也難避香港網民的笑聲,因為他們的防疫觀念在港人眼中相當落後,加上政治因素,「抵死」是民間對歐美目前爆發疫症的結論。
但是,在「抵死」背後卻是一眾憂心忡忡的在英港人,包括大量留學生,以及終日提心吊膽的家長。除了疫情威脅外,各國的文化差異、抗疫經驗不同等問題帶來的誤解及衝突,嚴重者更演變成種族衝突,導致亞裔人士受傷,故許多家長不惜工本都要買到機票或火車票讓留學子女回家。
在種族主義抬頭及大眾防疫意識「不足」的陰霾下,有人選擇留在英國,活在疫境下的香港人怎樣在去與留之間抉擇,以及如何面對「困境」?
撰文:陳冠東

英國疫情一天比一天嚴峻,倫敦更是英國確診數字最高的地區,截至上周四,確診數字已達1,221宗。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早於12日就公布了英國的防疫方針由「阻截」轉為「延緩」,表示疫情防不勝防,必會在英國散播,民眾甚至要準備「失去至親」(lose loved ones)。言論一出,引起不少向來關心英國動向的港人嘩然,直斥英國正在「佛系」抗疫,政策無疑是將國民「送死」。當然,這個說法有不少疑點,在國民批評下,疫情未及其他歐陸國家嚴重的英政府已將防疫措施逐步升級,停課、叫停體育比賽等措施已陸續推出。

約翰遜提出「佛系抗疫」之後受到猛烈批評,英國現已將防疫措施逐步升級。(Getty Images)

可惜,這種「唧牙膏式」做法不會得到港人信任,加上復活節假期將近,大批家長最後以最資本主義的方式投票,買機票讓子女趕在上周四隔離措施實行前撤回香港,只求這些遊子回到父母的懷抱。在一票難求的情況下,單程由英國往香港的機票曾飆升至約7,000英鎊(約62,775港元),但高昂價格仍無阻各人回港的願望,造成了一幅幅年輕人在機上穿上全身保護衣的趣怪畫面。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人對英國衞生部門的不信任早在年初出現。自港人得悉疫情在12月底於內地爆發以來,在英港人對英國的防疫意識偏低已深感不滿。1月初正是大量中國留學生在假期完結後回英繼續學業的時間,但英國政府未有對來自中國內地的人士加強檢疫,不少港人擔心內地人會在英國傳播病毒。到疫情變得非常嚴峻的1月底,亦即農曆新年期間,有港人因害怕感染病毒而不敢到唐人街,可見部份港人對今次新冠肺炎威脅的重視,亦顯示出對英國政府把關能力,甚至醫療系統的質疑。

全球疫情爆發,大批港人回港。許多抵港人士都身穿保護衣。(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留下的人各有理由

不是每一個香港人都選擇離開,也有人選擇留下,而我就是其中之一。作為自費學生,其實從未想過因疫情回港,加上得悉機票價格後,就更沒有離開的理由。至於留下的主要原因乃學業非常繁忙,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爆發前,全國大部份大學已受罷工影響停課約三周,必須在假期追趕學習進度。病毒傳播速度快,大學也將剩餘的教學時間改為網上學習,圖書館關閉,原本已計劃好的遊學團亦被迫取消,疫情打亂了不少人的計劃,我亦在兩周前開始在家自我隔離。

留下的同學也有其他考慮,來自美國艾奧瓦州、正在修讀博士學位的Adam表明,就算倫敦情況多壞,即使機票只是約500英鎊(約4,500港元),他都不會回家。Adam認為,「回去根本不負責任,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在飛機上成為帶病毒者,我家中甚至我居住的州份有大量長者,我不想成為令病毒擴散的那個人。」Adam現在也獨自在家中自我隔離,他的兩位室友則乘搭了歐盟封關前由倫敦前往愛沙尼亞的最後一班航機離開。

讀書歸讀書,生活仍需自理。確保生活必需品供應充足,才是我最擔心的事,會否受感染已屬次等問題。英國人囤積物資的現象早在2月底、3月初就出現,起初是廁紙,再過數天,連擺放感冒退燒藥的貨架也清空。到前一周,意粉、米等主要食糧開始在各大超級市場缺貨,到上周就連意粉醬、茄汁豆、蛋、肉類及罐頭食品也變成搶手貨。面對空空如也的貨架,上周我曾聽到店員搖頭低聲說「Crazy,Crazy」(瘋了,瘋了),我只好買下還未被掃光的糧食,以滿足裹腹之慾。

3月19日,英國民眾在排隊等待一家超市開門,疫情引發民眾搶購物品。(資料圖片/路透社)

醫療用品則早在1月中就被淘空,這也是客觀上英國無法全民戴口罩的原因之一。香港年初瘋搶口罩之時,其實也有不少港人默默在英國搜羅,寄給在港親友甚至回饋社區。早在1月開始的搶購潮,導致英國口罩價格急升,到目前約是一英鎊至兩英鎊一個口罩(約9至18港元),如本地人要大量存貨,這價格恐怕非一般民眾能長期負擔。

在英國購買口罩並非易事,一般藥房的貨架不會有售,我在上周前也未曾在英國戴過口罩。現在外出用的口罩也是友人贈送,但經歷了三個月沒有口罩的日子,某程度上已被本地人「同化」,外出時間較短的話,不會戴口罩。

留在倫敦少不免會擔心自己有一天會「中招」,為未雨綢繆,我曾嘗試尋找相關資訊。結果發現官方及其他可靠媒體提供的訊息可輕易在網絡搜尋得到,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懶人包」清楚列明懷疑染上新冠肺炎時應做的步驟,並提供求助熱線。儘管我並非經常尋找、閱讀或觀看有關疫情的訊息,但用英國IP地址登入Facebook、YouTube及Twitter等網站時,相關資訊的觸及率似乎提高了。如果市民不主動尋找資訊,或部份長者不懂上網,政府的防疫訊息或許只能在電視及報章中取得,能否得到全民重視則成問題。

英國廣播公司(BBC)的「懶人包」清楚列明懷疑染上新冠肺炎時應做的步驟,並提供求助熱線。(BBC網頁)

在一些被廣傳的影片中,我們看到英國人不負責任的一面,例如繼續出席賽馬活動,以及發表肺炎「It's just a flu」(只是一種流感)等言論。但由輕視疫症變為搶購物資,當中出現的心態轉變,其實也顯示出普遍英國民眾仍擔心新冠肺炎的威脅,只是應對帶有恐慌性質而已,甚至予外人感覺他們不知所措。自約翰遜於12日公布疫情的應對策略起,戴口罩的非亞裔人逐漸增加,街上行人明顯減少,即使有部份原因是遊客數量銳減,但也能觀察到英國人的防疫意識開始提高。

除留學生外,在英港人群體也有大量在英國工作人士。現於倫敦工作的港人黃小姐表示,自上周起英國人開始認真防範疫症。她現居於倫敦南部,以咖啡師為業。她工作的咖啡廳在上周前本來丁財兩旺,店內長期有自由工作者進駐,有家長仍會帶小朋友及狗隻進店消費,但到上周起店內「見到人流不同了」、「許多人叫外賣」。

黃小姐形容,當歐洲及英國的疫情於2月底及3月起日益嚴重,她身邊的英國朋友知道她是香港人,特地向她了解防疫措施。她舉例說,她曾與開辦瑜伽教室的老師商討相關問題,但「從來未見過他們採用相關措施」,更稱「所有瑜伽班都滿額」。她認為大部份人心理上都很緊張,但「實際就做得不多」,直到上周三才收到通知,瑜伽教室將無限期關閉。

2020年3月20日,英國白禮頓(Brighton)的一間麥當勞餐廳內立起「只接受外賣」的標誌。(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東方人較配合政府

歧視,亦成為全球疫情下不少人討論的焦點。英國在此期間其中一宗最嚴重的種族歧視事件是,一名新加坡人在倫敦著名購物熱點牛津街(Oxford Street)行走時,被四名路過的人士襲擊,並向他高喊:「我不想你帶冠狀病毒到我們的國家」,襲擊導致該名新加坡人面部骨裂及大量流鼻血。傷者接受英國廣播公司訪問時表示:「亞洲人戴口罩會被認定為正在生病,我亦聽過有人在地鐵因戴上口罩被人針對性大叫。」

應否戴口罩的問題,引爆港人及其他亞裔人士與英國人的矛盾,也暴露了兩地的文化差異。眾多報道指出,英國的社會文化並沒有戴口罩的習慣,到疫症爆發後戴口罩的民眾人數顯著上升,但目測遠未達一半。在疫症初期,我更有一位中年同學以高價售賣防塵口罩予亞洲地區的買家,賺取數以十倍計的利潤。他甚至在課堂上表明,不明白為何亞洲人要搶口罩,這些話聽在東亞地區人士的耳裏,自然覺得荒謬。

我在英國雖然從未受過歧視,但有韓國同學曾對我說,有時候路人看見他及妻子會主動避開,他咳嗽時也會引來眾人注目等較隱性的歧視,彷彿身為亞洲人就帶着病毒。但類似情况也適用於一位意大利同學,他2月底時曾在課堂上咳嗽,當刻課室氣氛突然變得凝重,大家的意思不言而喻。

亞洲人在是次疫情之中飽受歧視,若外出時戴口罩的話,容易惹來注目甚至被粗暴對待。(資料圖片/美聯社)

無論如何,中國作為今次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最早出現的地方,擁東亞面孔的人士於這段時間更容易成為種族歧視的受害者,但現在疫情在歐洲大爆發,情况或許有逆轉。黃小姐坦言,她當初擔心遭受種族歧視而懼怕外出戴口罩,但現在心態已轉變為「食花生」,成為「抗疫老屎忽」。黃小姐向其他人講解應提高衞生意識時,總會提及「I come from Hong Kong」(我來自香港),經歷過沙士一役,因此才有經驗分享。另外,黃小姐又指出之前西方不少人取笑香港人搶廁紙,現在卻做同樣的事情,她有點「心涼」。當被問到有否對西方人改觀時,黃小姐認為在疫情中發現西方的個人主義思想比想像中更深植於西方人的大腦中,甚至在某程度上越了界,由不理其他人眼光變得過於自私。黃小姐認為她接觸的不少人在疫症中只顧自己生死,只要自己所在的年齡級別生存率高,就不需理會疫情,傳染予他人都不在乎。

香港的朋友近來亦相當關心我在倫敦的情況,但言談中所用字詞難免讓人想起種族歧視的字眼,包括「白皮豬」等。從與香港朋友的對話中,顯然不少人認為西方對疫情的應對能力比想像中差,並對自己地方的民眾自發抗疫成果感到自豪,不時有取笑西方民眾不相信政府的態度。

可是在這裏,與本地人及亞洲人的聊天經驗,讓我感覺到東亞地區人與英國人對政府的期待似乎有所不同,或許正是這種差異導致了不同國家的人在這些危急時候互相鄙視。來自東亞地區的人似乎對政府強勢領導防疫的期望比西方人更高,並且相對較願意配合政府的指示防疫,集體動員能力相對較高。英國當地人雖然也知道政府的指引,但他們真的將指引當作指引,總會有些地方不跟從勸告,例如政府呼籲減少外出,但仍有大量人在街上跑步,甚至比平時更多。這種差異或許是導致兩地抗疫政策和效果有異的原因,當然,抗疫經驗上的分野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疫症之一,倫敦街頭明顯比之前冷清。(資料圖片/美聯社)

尚待書寫的新秩序

誰料遠走他鄉,卻遇上影響力百年一遇的疫症,這場新冠肺炎疫情將不少人原本計劃好的未來步伐打亂。單看各種體育賽事延期,股市大跌,企業逐一倒閉……無一不顯示着世界的變化來得非常快,每天起床猶如進入了新世界。但要在新世界活下來,你還是要在殺人的疫病下生存。為了活命就有不少港人決定「返屋企」,撇下在英國的校園生活及人際網絡,但亦有不少人留在他們生命中的第二個家。

留在英國意味着你必須要與他人保持社交距離,大多數人都需要單獨生存下去。單從倫敦的生活來看,其實生活雖仍在混亂中,但經過數天總能摸出一個秩序。在疫情洗禮下,種族問題再次推到政壇風眼中,但今次不會再單是過往百年典型的歐美白人蔑視其他人種的戲碼,疫情正以最透明的方式將各國民眾在危難前的面貌暴露出來,而這或許正是讓人思考新秩序、自己在新世界的定位的開端。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英倫現「逃離潮」 4個留學生自白

上文節錄自第20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3月23日)《留下來不需要勇氣 英國留學生的防疫新世界》,網上標題由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