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寒冬】探討深度本地遊 可成未來發展方向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隨着世界旅遊元素漸趨多元,旅客由以往單純追求購物體驗,慢慢轉向追求更具個性化的深度本地遊。商務及經濟發展局2017年公布的《香港旅遊業發展藍圖》(《藍圖》)中,更明確訂下了四大策略,當中包括大力培育及拓展具本港及國際特色的旅遊項目,具體地將綠色旅遊、文化遊、古蹟遊及創意旅遊等深度遊項目納入未來五年的目標中。有論者批評,當局推廣深度遊的策略失當,造成多年來有種力有不逮的感覺,未能成功吸引各地旅客關注。

香港旅遊業存有大量痂結,當然不是新鮮事。有人將責任歸咎於旅遊發展局,指摘當局的宣傳策略失當,未有將香港獨特面貌向國際旅客宣示,造成深度遊多年來都被投閒置散。同時,也有人將責任歸咎於旅遊事務署,批評其形同虛設,未能有效制定政策來提升訪港旅客的體驗。所以歸根究柢,要有效扭轉當前困局,推廣具有本地特色的深度遊,政府有必要思考統籌相關項目部門的角色,並反思宣傳策略的實際功效。

有人指摘旅遊發展局的宣傳策略失當,未有將香港獨特面貌向國際旅客宣示,造成深度遊多年來都被投閒置散。(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政涉多門難推動轉型 倡設旅遊局統籌各部門

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業管理學院副教授麥磊明曾經指出,現時負責旅遊政策規劃的旅遊事務署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力。他解釋,由於旅遊業發展涉及不同範疇,例如交通規劃、城市規劃、景點規劃等,必需與其他相關部門及公營機構協調。惟現時旅遊事務署只專責統籌政府內部各項發展旅遊業的事務,故他提倡成立旅遊局,以高層次架構統籌相關工作,才利於本地旅遊業的升級轉型。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及資源管理系研究助理教授陳宗誠表示認同,指出政府有需要成立更高統籌能力的旅遊局。陳宗誠解釋,基於旅發局的職能只局限於宣傳和推廣香港為旅遊勝地,往往亦只能從現有資源來尋找市場定位,而旅遊項目推廣與硬件密不可分,旅發局不能影響「硬件」上的決策,亦非制定旅遊政策的機關,故角色受限制,顯得十分被動。

陳宗誠舉歷史遺址為例,說明旅發局未能參與硬件決策流程的弊病。例如被拆毀的中環皇后碼頭,幾乎歷任港督都在該處登岸履新,是殖民地的重要歷史。而皇后碼頭也見證着維多利亞港的變遷,以及二次大戰後急速的經濟發展,更是英國王室儀式及公眾活動的場地,保留着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建築特色。香港擁有不少具價值的古蹟,若能得到全面保育,理應可發展成深度遊景點。但因旅發局未能參與硬件決策流程,很多有價值的資源逐漸流失,失去發展深度遊的機會。

陳宗誠以歷史遺址為例,說明旅發局未能參與硬件決策流程的弊病,例如被拆毀的中環皇后碼頭。(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旅遊界立法會議員姚思榮也批評,自從「港澳自由行」實施後,訪港旅客數字多年來都能保持上升,旅遊事務署可能安於現況,未有認真思考香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他概嘆,若要計算當局的功績,只能勉強計算兩年多前推出的《藍圖》,因為該文件算是相對系統地訂立了明顯目標。惟他指出《藍圖》縱然目標明確,但當局從未有交代具體時間表,似乎展現一種見步行步的態度,有「跟着形勢走」的嫌疑。

姚思榮認為政府的思維保守,經常將「方法實行多年,行之有效」掛在嘴邊,擔心過大改動會造成風險,而且旅遊業監管局僅成立不久,故他相信政府短期內未必願意再作出大調整。但他強調,業界普遍支持成立更高統籌架構的旅遊局,認為此舉能有效將不同資源整合,有利於行業監管工作,策略發展也能更全面,相信能大幅提升部門效率。

陳宗誠則表示,旅遊局的決策者必須有可持續旅遊的知識、業界經驗、領導才能、開放態度且務實的做法,並且能夠結合學術研究成果和政策實踐,填補多年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缺口。

姚思榮指旅遊事務署需認真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資料圖片/龔嘉盛攝)

旅遊推廣應重視社區參與

「旅遊業和社區全面參與旅遊發展,並能從中得益,是為香港旅遊都市重新定位的辦法。」陳宗誠慨嘆,現時政府表示要發展多元旅遊,但塑造品牌形象的策略失誤,未有嘗試容許社區角色參與,導致各項旅遊產品未能真正成功拓展。他認為《藍圖》是政策上一個重要的規劃策略,但質疑政府和旅遊業的各方業界利益相關者,是否願意合力實踐《藍圖》上的願景和計劃,樂於與社區各持份者合作?

近年,有不少地區組織都有意推動特色旅遊產品(Special Interest Tourism),這些組織甚至能動員社區內居民,來向旅客展現香港不同的一面。例如,有機構曾號召區內少數族群、銀髮一族讓外地旅客體驗貼地的社區生活。

這類特色旅遊產品,部份主題甚至與城市比較「暗黑」的一面有關,例如帶團到中環香港公園內的「抗沙士紀念公園」,去了解災害疫症歷史、探討不同社會問題,讓旅客對香港有除了維多利亞港以外的另一種認識,展現出深度遊的精髓「Travel like a local」。

文化深度遊組織「活現香港」創辦人、食物及衞生局前政治助理陳智遠曾表示,現時很多年輕旅客追求更深刻的旅遊體驗,不會再跟隨旅行團到傳統景點。他離開政府後主力本地深度旅遊工作,帶領旅客遊走城市不同角落,發現年輕旅客喜歡聽故事、和本地人交流互動、從不同的面向了解城市,並建立連結。他更撰文批評,若旅遊業並非透過獨有的文化、歷史、社區生態與城市魅力為號召,這個城市的旅遊業注定要沒落。

陳智遠曾撰文批評,若旅遊業並非透過獨有文化、歷史、社區作號召,城市的旅遊業注定要沒落。(資料圖片/鄧倩螢攝)

其實,與社區元素結合的旅遊項目,在全球各地也是逐漸抬頭。丹麥的首都哥本哈根早年的旅遊結構也是頗為僵化,嚴重依賴大眾旅遊產品,造成當地居民深受困擾。當地官方旅遊機構Wonderful Copenhagen行政總裁漢森表示,過往前往丹麥的旅客,他們的心態幾乎都是抱着前往異鄉度假,參與一些幾乎與當地特色沒有關聯的消費及休閒活動。遊客們身處丹麥仍只能透過廣告了解當地景點與文化,而非親身體驗,批評這種旅遊模式經已過時。

為了開拓新出路,Wonderful Copenhagen公布了2020年發展策略,開宗明義宣告舊有的旅遊業時代經已終結,並訂立為期四年的發展策略,加強旅客與本土的連接,盼能創造旅客與本地居民雙贏的局面。該策略有五個重點,當中包括讓不同持份者能夠參與其中,及從旅客意見反饋中,發掘更多本土的新價值與情感聯繫,營造旅客多次到訪的誘因。當地推行過的主題項目包括自然生態、歷史文化、慢活等。漢森解釋,這個策略能鼓勵業界夥伴及居民互相合作,為旅遊目的地共同創造可持續及長遠的價值,讓旅客擁有「臨時本地人」的身份體驗。

陳智遠曾表示,現時很多年輕旅客追求更深刻的旅遊體驗,不會再跟隨旅行團到傳統景點。(資料圖片/林若勤攝)

探討旅遊本土化,陳宗誠表示香港必須由根本的長遠旅遊發展策略開始規劃,詳細了解和盤點香港擁有的優勢、資源和獨特性,以及如何讓旅遊業、在地居民和社區參與旅遊發展,並能從當中得益。而要長遠發展這個旅遊概念,相對客源和旅客數目,他認為旅客質素、深度的旅遊體驗、高增值旅遊模式,以及旅客是否願意再訪或向外推介香港等,這些方面更為重要,呼籲特區政府不妨向哥本哈根政府學習,認真探討旅遊本土化的發展可能。

相關文章:

【旅遊寒冬】「購物天堂」能撐多久?請走出「高量低值」困局!

【深度遊.上】本地旅行社辦導賞團 帶旅客體驗人文香港

【香港旅遊業】多元旅遊遲遲未成形 「購物天堂」還可做多久?

【綠色旅遊.一】本地六角柱石媲美冰島 發展生態遊能助港轉型?

【旅遊寒冬】半島酒店派2.25個月花紅! 業界「璀璨」背後之痛

【香港旅遊業】多元旅遊遲遲未成形 「購物天堂」還可做多久?

上文刊登於第20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03月23日)《探討旅遊本土化 可成未來發展方向》。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