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首季經濟收縮8.9%陷深度衰退 香港疫後去向何方?

撰文:于小龍
出版:更新:

港府在上周一(5月4日),公布本地今年第一季度經濟數據,當中本地生產總值(GDP)按年跌8.9%,創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自去年反修例風波以來,香港經濟已連續三個季度收縮。在反修例風波和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的雙重打擊之下,本港從消費到進出口、從服務業到金融都受到重挫,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形容本港經濟陷入深度衰退。當全球經濟深陷疫情危機,中國正在加速「疫後」重啟之際,已從疫情緩和過來的香港將走向何方?

去年6月爆發的反修例風波,原本只是一場政治危機,但隨着示威者愈趨暴力,對抗行動愈加升級,嚴重影響社會的正常秩序和運作,令香港經濟蒙受巨大損失。去年第四季GDP按年下跌2.9%,並拖累全年經濟負增長1.2%,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香港首次出現年度衰退。

屋漏偏逢連夜雨,正當香港社會慢慢正視社會深層次矛盾、政府重新審視並改進施政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殺到,更席捲世界。外貿急劇萎縮、全球化產業鏈幾近斷裂,美國實施無限量化寬鬆(QE)政策,美元洪水衝擊全球……這些都給作為國際自由港和金融中心的香港帶來前所未有的打擊。

在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香港的零售市道未見恢復。(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旅遊業重傷 信心仍未回復

香港今年第一季私人消費開支與上年同期比較實質下跌10.2%;固定資產投資、商品出口與服務出口增速均為負增長;相比去年同期,恒生指數跌幅已超15%,樓市住宅平均價格也回落了近5%。與此同時,失業率飆升至4.2%,創九年以來新高,未來還可能進一步攀升至7%。

一連串的數字反映出香港經濟已陷入了深度衰退。從短期看,受影響最大的是旅遊業,反映旅遊業市況的服務輸出在今年第一季大幅37.8%。儘管隨着內地疫情緩和,內地旅遊業在剛過去的 「五一」假期恢復了近75%,但受疫情影響,內地旅遊業的復蘇無法惠及香港,而即使沒有出入境管制,反修例風波對內地人來港旅遊信心造成的負面衝擊,也難望迅速恢復。

阻礙本地旅遊業「疫後」恢復的最大因素其實在信心層面,對其他行業來說亦如是。香港經濟之所以繁榮至今,一方面來自於香港人的艱苦奮鬥,另一方面則得益於作為中國連接世界經濟的特殊窗口。來自內地企業的大量轉口貿易、商品進出口與外匯預結算,以及金融信託業務都需要經過香港;來自全球的貿易和資金也需要經過香港才能更便捷地進入內地。而相比之下,香港在貿易服務業和金融服務業上較上海、深圳等城市更專業和高效。這些香港獨有的經濟和產業優勢顯然需要社會的穩定和信用作為基礎。然而,近期一系列政治事件和社會動盪正在掏空這個經濟基礎。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香港旅遊業步入寒冬,五一黃金周的盛況再不復見。(資料圖片/林振華攝)

早在疫情之前,中國企業已經開始減少在香港的業務,並轉向上海和深圳,乃至英國倫敦。倫敦便在去年第二季度超越香港,成為全球最大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疫情的爆發則進一步損害市場對香港的信心。在內地疫情最嚴重的時期,香港經濟因內地經濟活動停滯而大受影響,但隨着內地在3月份走出疫情危機、經濟開始復蘇,對香港社會的擔憂所帶來的影響愈發明顯—在內地企業普遍遭遇困難的時期,誰又會願意因為香港的動盪來徒加損失呢?

在中國3月份外貿進出口較2月份收窄3.1個百分點,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經濟回暖的同時,香港卻遭遇了「倒春寒」。3月份香港整體出口額同比下跌5.8%。預計今年第二季度的出口額還會下跌5%至10%左右。相比起內地城市的經濟回暖,香港的經濟數據依然在不斷惡化。疫情已成為香港問題的放大鏡,並可能誘發更大的危機。

香港今年可能會面臨經常賬戶赤字與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赤字的「雙赤字」格局,而赤字上升和資金大量外流則將進一步導致港元貶值。(資料圖片)

風險正在升級 還需及早轉身

除了產業經濟的衰退風險外,還有更大的危機正在來臨。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正面臨大規模資本外流。去年第三、四季,香港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赤字規模分別達1,635億元和818億元,創二十年來之最。基礎貨幣總結餘亦降至541億元的十二年來最低水平。港元面臨巨大貶值壓力,尤其是在美國啟動無限量化寬鬆政策之後,海量美元的衝擊大幅減弱香港應對金融風險的能力。

繼貿易大幅下降後,金融市場的「信用創造」這一香港經濟的生命線也開始受到威脅。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表示,香港服務貿易盈餘顯著收縮將帶來連鎖反應,香港今年可能會面臨經常賬戶赤字與非儲備性質金融賬戶赤字的「雙赤字」格局,而赤字上升和資金大量外流則將進一步導致港元貶值。

儘管在美國疫情爆發以來,港元兌美元一直保持高位。但這更多地來自於美元避險資金的推動。一旦美國的疫情有所好轉,香港經濟仍未見恢復,市場情緒就會反轉,屆時脆弱的香港經濟和底結餘的狀況將難以抵擋做空勢力的衝擊。

長遠來看,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正因此而削弱。資金長期外流的負面「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將導致香港資本市場的融資能力、企業信用擔保能力、評級信用進一步下降。之前,內地企業選擇在香港投資、註冊或上市,多半都是看中香港的金融環境和創新能力,隨着社會的動盪、階層的固化、大財團對經濟的壟斷,香港人的拼搏與創新精神正在被扼殺,服務的熱心和專業程度也被內地城市趕超,而融資成本卻在快速上升。

在狹小的地理區域和高度壟斷的經濟領域內,香港人缺少發展的機遇,香港經濟缺少足夠的動力,長此下去,香港將難以保持金融中心地位。(資料圖片)

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保?

若果說香港正在失去自由的話,那麼首先是在資本層面失去了原先那種自由、多樣的競爭環境和商業機遇。其後,才是在最原始的資本主義機制下,土地壟斷、高房價、低保障,外加階層固化進一步扼殺香港人的拼搏創新精神。在狹小的地理區域和高度壟斷的經濟領域內,香港人缺少發展的機遇,香港經濟缺少足夠的動力,長此下去,香港將難以保持金融中心地位。

此外,還有來自上海、深圳等城市的競爭。在反修例風波爆發後,中央顯然加快了打造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和自由港的進度。國際化的資本市場機制與內地巨大的市場需求將在香港以外的地區尋找新的落腳點,這是香港不能回避的現實與最大的危機,而新冠肺炎疫情則加快這一危機的到來。

面對經濟深度衰退和危機,香港目前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對危機視而不見,揚湯止沸、發放一些救濟金「安撫民意」,然後故步自封,等待危機的徹底爆發。最終香港將不得不在上海、深圳等城市徹底坐穩金融中心、貿易中心的地位後,被迫接受光環不再的現實。 另一種則是在光環尚未褪去之前作出改變,正視自身經濟繁榮的歷史因素和根本依託,與上海、深圳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然後,將香港的經濟空間拓展到整個大灣區,成為中國的國際金融、科技創新、文化娛樂,以及資訊安全中心。
全球疫情仍然嚴峻。(資料圖片)

世界的未來是多中心體系,單中心體系已經瓦解。尤其是在此次疫情的洗禮後,無論是美國之於世界,還是香港之於中國,一家獨大、為我獨尊的優越感不僅已經失去了現實依據,而且就連保障人權的理論優勢也已經破產。從生命到財產、從自由到尊嚴、從人情冷暖到世態炎涼,在疫情之下,每個社會都暴露出本來面目。

在香港經濟遭遇疫情打擊的同時,其實也應該慶幸,正是疫情讓真實的世界暴露在民眾面前;正是疫情在加速危機到來的同時,讓中國乃至全球經濟「關機重啟」,讓香港提前體驗一波被世界「隔離」之後的情景。8.9%的經濟增長、百業凋敝、資金外流,香港是否還能承受再一次被世界「放棄」的痛苦呢?

香港還有時間來思考這個問題,還有希望—香港目前依然是國際金融中心,依然是中國與世界經濟體系之間不可或缺的紐帶;在整個大灣區的經濟規劃中,香港依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抓住機遇,拓展生存空間,破除資本壟斷和意識執念,解決疫情表露出來的經濟問題與危機,也許正是香港需要的答案。

上文刊登於第213期《香港01》周報(2020年5月11日)《首季經濟收縮8.9%陷深度衰退 香港疫後去向何方?》。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