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追求時,我們在追求什麼 (十五)

撰文:曾瑞明
出版:更新:

成功人士的角度

我們特別喜歡看「成功人士」不快樂的個案,《華爾街狼人》那種就看得最過癮,你好成功呀但你不快樂呀——似乎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為什麼不好好探究下,成功人士是否特別快樂,如果是的話,有什麼原因?

葛瑞琴.魯賓(Gretchen Rubin)有一本書叫《過得還不錯的一年:我的快樂生活提案》(The Happiness Project )。作者可說是「人生勝利組」核心成員,樣貌端好,又是耶魯大學法學院高材生,曾經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Sandra Day o’Connor的助理。有好丈夫,還有兩個乖女兒。可以想像,這種大忙人只需跟著生活走已經精彩。但人的確是複雜的動物,有一天她「身痕」,好地地有「原來過得很快樂 只我一人未發覺」之感。

 

於是,立志要開始一個快樂計劃。

我們特別喜歡看「成功人士」不快樂的個案,《華爾街狼人》那種就看得最過癮,你好成功呀但你不快樂呀——似乎吃不到的葡萄是酸的。為什麼不好好探究下,成功人士是否特別快樂,如果是的話,有什麼原因?(VCG圖片)

她讀哲學家、小說家和正向心理學家的作品,找尋快樂的奧秘。但最終,她發現,她很快樂,但她想更快樂,因為她未活得更好,她可以更快樂。

 

很廢嗎?人家可是暢銷書級數呢。哪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快樂,竟是早點睡覺、做好一運動、不要嘮叨、每天至少擁抱五次,早上起來開心地哼歌、打掃家裡、閱讀亞里斯多德……很心靈雞湯?如果WORK,是否高深有什麼關係?

 

如果你看過美國作家費滋傑羅的《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也許會留意到蓋茲芘的日記也有類似的「生活提案」,不過是蓋茲芘的「自我立法」

 

早上六點起床

 

六點十五—六點三十 啞鈴體操,爬牆演習

 

六點十五—八點十五 學習電機及其他科目

……

 

七點—九點  研究有用的新發明

 

個人戒條

 

不再荒廢時时間沙福特或(另一家店名,字跡不清)

 

不再吸煙或嚼淡巴菰

 

每隔一天洗澡

 

每星期讀有益的書一本或雜誌一種

 

每星期儲蓄五元

 

對父母態度改好

哪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快樂,竟是早點睡覺、做好一運動、不要嘮叨、每天至少擁抱五次,早上起來開心地哼歌、打掃家裡、閱讀亞里斯多德……很心靈雞湯?如果WORK,是否高深有什麼關係?(VCG圖片)

葛瑞琴.魯賓和蓋茲芘的說法,看似尋常,但其實有點哲學基礎,就是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道德哲學。

 

富蘭克林有份簽署美國憲法,是美國國父之一,也是一位發明家,誇張的是,他連樂器都有發明,還給莫札特和貝多芬用過。他雖然只受兩年正規教育,但有錢的程度,讓他能在四十二歲退休,享受悠閒生活。

 

雖然,他並沒有寫下什麼正式的倫理學著作。但是,他卻在其自傳(The Autobiography of Benjamin Franklin)寫下他對快樂的看法。

 

富蘭克林認為健康是幸福的條件,如果沒有它,我們也不能感受到幸福或者快樂。但德性卻是保存健康的重要條件。例如節制就可以保存我們身體的健康,特別是我們都知道我們的欲望永遠無法全部滿足。如果沒有德性,就沒有快樂。如果我們的行動沒有經過審慎的判斷和反思,那也不會是理性的人的快樂。

倫理學家麥肯泰爾在其名著《德性之後》,指出有幾種德性觀。亞里士多德那種是將德性看成有內在價值。所以窮到像顏回那樣,仍能「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這就是德性內在的典範。但富蘭克林那種德性觀則是外在的,意思是德性是用來實踐現世的成功。

 

我們可以這樣整理︰

 

德性是快樂的必要條件。

 

不同的德性會帶來不同的快樂。

 

成功人士的德性會給他們作為成功人士的快樂。

 

能控制自我,才能控制世界。成功人士的那種快樂當然是有能力改變世界,有能力改變他人的一種滿足感。只講內在快樂的,好難不被視為弱者的道德。

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不同時代不同社會有不同的德性,德性也是為了實現不同的目的。富蘭克蘭提到的德性,就是資產階級的「成功」條件,當然是在資本主義的成功。社會學巨擘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就指出富蘭克林是世俗化的禁欲主義(secularized asceticism)的最佳代言人,他談的其實是資本階級的倫理(bourgeois ethics)。費滋傑羅筆下的蓋茲芘不知為何可以累積大量財富,但卻可以為了一個希望而不惜一切,這根本不符合資本主義精神。由新教倫理禁欲式的道德演變的資本主義精神,講求節制和穩定,唯其如此,才能有利財富累積,形成資本。富蘭克林的13條德行目錄(13 Virtues)就可說真是事事都管,樣樣關心。無論是飲食,或者說話,都要求事事節制。秩序和中庸之道則避免過度風險,一鋪清袋(投資不等於投機!)。節儉當然是資本家的重要特質了,錢財不是拿來享受之用,而是為了累積來賺取更多錢財。

 

殘酷的是,如果你在資本主義社會而沒有這種德性,恐怕難以快樂。不過當遊戲規則已如此不利「廢青」,節制和中庸已沒有意義,返幾個月工一定要去日本玩玩才是今天「資本主義末期」的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