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語】月球博物館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或許必須先感謝望遠鏡的發明——藝術家Luke Jerram是以NASA拍攝的月球表面圖片作為原型,建構那與真實月球呈1:5000,000的「月球博物館」(Museum of th Moon)。

 

在過往的喜帖街、現在的囍歡里,在中秋前後,成為當下語境中的「應節」器物。進入城市空間的「月亮」尤如遙遠月亮的立體投影(project),藉由影像與製作技術,所有細節將可一覽無遺,不可觸的巨大自然成為「功能」(相信這幾天便能看到,各種距離的「月亮」圖片洗版社交網站)器物 ,成為可被征服、提煉、因為具象而更為抽象的「自然」。

 

那又有何干?月亮從來是超載的象徵符號,不斷作為記號,進入不同的意義體制或系統,龐大至可同時進佔維度完全相反的位置:在中國,那是愛情完滿的寄望,而在莎翁筆下這變成「不要指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也許你的愛情也像它一樣的無常」。月亮並未因其距離之遙遠,成為獨立而封閉的內在領域。巨大而高度像真的月亮是對符號系統的超越,還是更直接的、跳過了想像的空間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