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錄】《雲圖》大衛·米切爾

撰文:潘翊
出版:更新:

只有通過別人的眼睛,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
—《雲圖》大衛·米切爾

 

「太在意別人的眼光會使自己痛苦,太在意別人的期望會讓你失去自己。」「只有忠於自己,你才能獲得自由。」有看過哲錄的朋友應該知道以上的說法在社會學中只是意味著孤立、排斥、失範,在人必然要與社會連結的狀態下,你最不能忽視的正正就是別人的目光,甚至只有別人的目光才能使自己在社會中被區分出來。

 

在社會學中,「自己」與「別人」、「我們」與「他們」的區別有時候用「內群」(In-group)和「外群」(Out-group)去區分。在兩者之間必然有一種對立的意義,沒有內群的情緒就沒有外群的反應,反之亦然。內外群在這種行為式對立(Conceptual-behavioural opposition)關係中取得了自己存在的意義。資本家們可以輕易地咬定一個素未謀面且衣衫不整的路人是懶惰的,懶惰的人才落得如此田地;相反,無產階級路人甲又會覺得資本家是含著「金鎖匙」出生。正是這種敵對感(autagonism)使我們感到不同的社會階層真實存在,並且幫助各群體找到自己想象共同體內部的凝聚和團結。


在這裡對立性變成了一種劃線工具,社會中的人就用這工具區別「我的」,例如:我的學校與別的學校;我的高能力與你的低能力;我們的團隊是具備創意的團隊,某些團隊是喜歡抄襲的團隊。在更廣大的層面,我的愛好、我的價值觀、我的諸種合乎道德的行為,也與「你的」相互區分。



「自己」跟「別人」,「內群」跟「外群」,各自從這種對立性或敵對性的意識中,確立了自己的性格和獨特性。有趣的是如果按照這種邏輯,在各自的目光裡,「別人」恰恰是一個虛構的負面自我。同時,在這對立性的意義上,只有透過別人對於自己的敵對感,你才能找到自己的一些社會性的特質,從而由想象中的自己了解到社會上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