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而看:香港觀眾做好準備了嗎?

撰文:黎子元
出版:更新:

現在大部分香港人談起東南亞時,總會想起價廉物美的消費體驗,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以及不同水土滋養的人文風情。稍微年長的香港人則可能會記起年輕時從新聞片段中看到的越南戰爭、難民逃亡。我們似乎知道的不少,但對這一切都沒有完整的認識,也很難想像通過幾天的旅程就能把握這個地區的文化與歷史。

 

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自3月17日開幕的展覽《一獸、一神、一線》將其背景置於有關「南島世界」的脈絡與虛構之上,嘗試把來自區域內不同地域的當代藝術家實踐與多媒體藝術作品編織成一個具反思性的主題展覽。

 

就像從絲、線、棉、麻編出一件具有獨特花色與紋路的織物,南亞和東南亞紛繁錯雜的地理人文、在地經驗、文化想像、殖民歷史與當代政治經濟也能編織成一個整體?

 

《一獸、一神、一線》展覽作品:Figures 1817, Eslam or the Countries which have professed the Faith of Mohamet (2016), Malala Andrialavidrazana

南島世界,Austronesian world,大約覆蓋了今天所說的南亞與東南亞、包括四億居民、由南島語系串聯、規模僅次於近代歐洲殖民版圖的傳說中的海上世界,這個概念無疑在香港極少被提及。同樣地,對於是次展覽中來自南亞與東南亞的藝術作品的文化與歷史背景,如原住民文化、歐洲殖民歷史、當前宗教右翼政治化等等,想必香港觀眾所儲備的知識也相當欠缺。

 

香港觀眾是否尚未做好準備來觀看這個如複雜織物一般的當代藝術展覽?而這種尚未准備好的狀態,有著怎樣的本地歷史因由——近代以來原本與該地區關係緊密的香港人如今為何失落了對於「南洋」(另一個能夠撩撥出豐富想象的概念)的知識?帶出什麼文化意涵——拘泥於本土的狹隘視野如何窒息了香港當代思潮?又在多大程度上制約了我們對是次展覽的評判——如何判斷我們不是採用一種東方主義或者陳光興所說的帝國之眼來進行南向觀看?

 

藝術家座談會時,筆者帶著兩個問題:第一,參展的香港藝術家是基於怎樣的脈絡被安排到是次南亞與東南亞當代藝術展覽中的?第二,在一個流行倡導多元文化主義的時代,為何展覽題目,一獸、一神、一線,特別強調這個「一」字,策展人Cosmin有什麼特別主張嗎?

 

一位參展的香港藝術家在分享她進入展覽空間的感受時,指出空間墻壁的濃重色調讓她誤以為身在異鄉,笑言只要一家人來看展覽就無需去旅行了。也許不只是觀眾,香港藝術家也需要更多反思,才能跨出固有的看待南亞與東南亞的視野。而在被問到「一」的意義時,從策展人的回答看出,他並不打算給出明確的定義。

 

適逢《一獸、一神、一線》展覽向香港觀眾呈現出過於豐富的訊息,以至於讓參觀者困惑、不滿,乃至燃起好奇心想知道更多關於南亞和東南亞文化與歷史背景知識的契機,01哲學挑選出四本近年由台灣出版機構出版的參考書籍,供讀者作快速入門的文本和展覽的延伸閱讀,同時也旨在檢視就南亞與東南亞課題上香港知識界與台灣知識界的差距,質問是在什麼歷史條件與意識形態下,形成了當代香港思想無法從一個更大的歷史和地緣政治格局中反觀自身的困難處境。

 

《南向,面對東南亞》, 作者:米爾頓‧奧斯伯恩,譯者:王怡婷,好優文化2017年出版

「東南亞」其實是一個晚近才出現的概念——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個地區概念才逐步形成,並且花了幾十年時間不斷修正它所包含的國家有哪些。儘管長久受到印度和中國的影響,這個地區仍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形態。遍存於這個地區的印尼/馬來語,即專家們所說的「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其實在不同地帶都有不同的方言。如何以一個整體來看待東南亞,同時又不將其豐富的多樣性和差異簡化為一,是研究東南亞的學者所不得不面對的困難。這本書的作者長期在東南亞生活、觀察,根據通行曆史脈絡——殖民之前、殖民時期、殖民之後——來編寫東南亞的簡明發展史,方便讀者獲得關於該地區的全景式的認識。

 

《東南亞概論:臺灣的視角》,作者:李盈慧、王宏仁、林開忠、陳佩修、龔宜君、李美賢、嚴智宏,五南出版社2008年出版

這是一部由台灣學者集體編撰的關於東南亞的問題集,涉及的課題包括:古代史、近代史、政治、經濟與全球化、社會與性別、國家發展、國家與族群、文化藝術,以較強組織性引領讀者帶著不同的問題意識來認識、考察東南亞。正如本書書名所示,這是一部從台灣視角來寫作的東南亞概論。由此我們可以反思,為何台灣需要一部東南亞概論;這部概論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寫出來的;在此時代背景下,台灣致力於與東南亞建立怎樣的關係。香港需要一部東南亞概論嗎?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作者:康培德,聯經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

三百多年前,荷蘭人將台灣的部分原住民稱為「文明人」。在殖民歷史中,原住民可以將殖民者耍得團團轉。原住民與殖民者在互動過程中共同創造了兩百多年後的人們所指認的祖先。如果這些說法在今天的讀者看來匪夷所思,那也許恰恰證明了我們的思維框架需要經歷一次大反轉。這是一部將台灣的「南島語族」重新放回到歷史大幕之前,檢視南島語族與十七世紀的殖民者——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錯綜複雜關係的專著。不以簡化主義的方法論研究歷史,不僅能展現出與固有論述不同的歷史面貌,更有助於我們重新認識、解決今天面對的區域難題。

 

《橫渡孟加拉灣:浪濤上流轉的移民與財富,南亞·東南亞五百年史 》,作者:蘇尼爾·阿姆瑞斯,譯者:堯嘉寧,臉譜2017年出版

如果說對於「南島世界」的歷史鉤沉與文藝虛構,能解開我們對於南亞與東南亞地區的想像與論述的轄域,那麼,通過孟加拉灣來破除今日將南亞與東南亞刻意分割開來看待的定見,重新描繪南亞與東南亞五百年的政經興衰與區域演變則興許是一條可行的重構策略。以下從本書中摘錄的內容大概可以重新開啟我們看待南亞與東南亞的視野:

 

曾經有一度,孟加拉灣是全球歷史的中心。它在二十世紀後半遭到遺忘,被不同國家的國界切割成好幾塊,大家共有的過去被劃分成不同國家各自的歷史。戰後的學術知識架構所定義的「地區」(region),也就是區域研究(area studies)裡的「區域」(area),嚴密地把「南亞」和「東南亞」區隔開來:分隔兩者的那條線,剛好劃過孟加拉灣的中間。孟加拉灣整體區域的興衰,幾乎未曾被完整訴說。它見證了人類現代歷史中最大規模的遷徙之一,也發生過不容忽略的環境變遷,對今天的局面亦有重大影響,說不定還是了解亞洲未來的關鍵。
 

自3月16日起,《一獸、一神、一線》南亞與東南亞當代藝術展覽於Para Site藝術空間舉行。展覽地址:香港鰂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6樓及22樓(開放時間:星期三至星期五,下午3時至晚上7時,星期六至星期日,下午12時至晚上7時;星期一,星期二與公共假期休息)。從這個展覽出發,關於如何南向而看,香港觀眾還需多做學習與思考。       

 

《一獸、一神、一線》展覽作品一覽: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