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母親節電影片單:歌頌母親背後的壓逼

撰文:陸鹿
出版:更新:

母子關係是她整個生活的一部分,它取決於她同丈夫的關系,取決於她的過去,她的職業,以及她自己;把孩子當成普遍適用的靈丹妙藥,既是荒謬的,也是一種有害的誤解。 

——西蒙波娃

 

生身女性,其中一樣最為獨特又難以迴避的體驗,大概就是懷孕與生育。懷孕與生育被視為女性的自然「使命」,如同西蒙波娃所言,女性的「整個機體結構,都是為了適應物種永存」而存在,亦因如此,「母親」的角色常常被視為女性生命最崇高、最備獲歌頌之處。

 

對母親角色的相關探討,於六十年代第二波女權運動之時冒起。1960至1970年代在美國崛起的第二波女權運動以男女平權、解放女性運動為要。在這一波婦女運動當中最具衝擊性的觀念在於,女性主義者提出,性別差異與性別分工並非自然生成的必然現象,社會、文化、歷史建構了一套傳統的性別觀念:女性因為先天的生育能力,因此更適宜居於室內,養育嬰孩、照顧家庭與處理家務;男性則因著先天的身體力量較強,更適宜處理對外事務,步入社會工作,成為家庭的經濟支柱。上述對於男女分工的「金科玉律」,將女性桎梏於家居空間之中,與小孩緊緊相綁,女性由是者失去了邁向其他發展的可能,更因為在經濟上對男性的依賴,在社會與家庭中皆處於低一級的位置。

 

決定上述的內外分工的最重要條件,落在了女性的生育能力之上。英國社會學與女性主義學者Ann Oakley於七十年代便提出了「傳統母親迷思」一說,這個迷思呈現的是:所有女性都渴望與享受成為母親、母親是孩子的最佳照顧者因此全職母親對孩子的成長最為有利。因此,對女性而言,只有成為母親才是至關緊要的,其他的角色皆是暫時、次要的。第二波女權運動的討論,由是向著「母親角色」聚焦:美國傳統母親的觀念是怎樣產生的?這種觀念如何限制和壓迫女性呢?怎樣的母親角色才能解放女性呢?

 

早期的女性主義者將母親角色視為女性受限、遭遇不公與歧視的關鍵條件,如Shulamith Firestone便認為,生育能力是女性被壓迫的源頭,以生育為基礎的家庭是女性受壓迫的原因;懷孕與生育會造成女性身體變形,因此是不人道、醜陋的。針對此一問題,他們嘗試推動生育自主權(reproductive freedom)、分擔親職(sharing parenhood)和廣設托育中心(day care centers),藉此打破核心家庭中死板的親子分工方式,讓女性得到自由,與男性一樣有機會發展自我。

 

七十年代中後期的女性主義者則放棄了這種對母親角色全然否定的態度。她們有些從古代母權社會與女神崇拜中看到作為女性力量泉源的生育和撫育能力;女性主義詩人Adrienne Rich更將個人經驗與理論結合,撰寫了《女人所生》(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itution),在書中將母親角色分為經驗(experiences)和制度(institutions),指出若然沒有制度化母親角色(例如家婆的期望、社會對好母親的定義)的介入,成為母親會是獨特而且強而有力的經驗。Adrienne Rich另一有力創見在於,她指出母子之間特殊而親密的關係、人們認為女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如耐心、犧牲等母親特質,並非天生,而是女人藉由對小孩的長期照顧與關懷「學習」而來的。

 

如果母性特質甚至母子關係,皆是一種需要依靠後天「學習」與建構的人類狀態,那它的另一面則是指向「學習」失敗的可能性。母子之間糾結拉扯,與母子之間的愛一般,怎麼會是在母親節當日說一句「母親節快樂」即可了清呢?以下的4部「應節」電影,還望能給讀者帶來另類的母親節體驗:

(點擊圖片查看電影詳情與內容要旨)

普通母親的逆神之旅:《媽媽!》(Mother!),2017年

+1

2. 齊澤克之選:《驚魂記》(Psycho),1960年

 

+2

3. 母親的真實時間:《主婦日記》(Jeanne Dielman, 23, quai du commerce, 1080 Bruxelles),1975年

 

+1

4. 惡魔崇拜,或產前抑鬱:《失嬰記》(Rosemary's Baby),1968年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app.link/cTGh7iIc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