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商場的設計—如何將購物加點靈性?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現代人做甚麼都被垢病,是物慾,是形式。但其實我們很多時都只是隨波逐流,主流做甚麼就跟。就如神劇《黑鏡》首季第二集,主角身處的世界雖然沒有交代得很清楚,但就是一個比我們現在更形式化的世界,一切都可以量化成為數字(里數),在那個世界,沒有藝術,沒有靈性。女主角的歌喉沒有人欣賞,反倒被建議去拍成人片——另一個形式的賺錢方法。而男主角為表不滿,在台上充滿感情、靈性的演說,又被拿去節目化賺錢。雖然故事是虛構,但反觀我們現在的世界,難道就找不到那個荒誕故事中的一鱗半爪嗎?

《黑鏡》首季第二集,主角身處的世界,一切都可以量化成為數字,每日踏單車儲里數,用於購物、生活。(網上截圖)
女主角的歌喉沒有人欣賞,反倒被建議去拍成人片(網上截圖)

品牌、標籤,我們花的錢就只是追求這些流於表面的東西,但有錯嗎,反正安於這樣的人比比皆是,找得到同伴反而令人安心。但購物本身就是膚淺嗎?購物可否成為一個靈性的表現?近年常見大小商場都搞藝術,由展覽到常設的展品,除了收美觀之效,也希望藉此提升品味。但商場與藝術的結合,說到底都是想改變一般人的消費概念,從物了解慾,再提升至靈性的層面。從欣賞藝術品了解各種美,得到審美的概念,繼而了解藝術家的創作動機及作品的意義,發現原來一草一木,一舉一動,都有深層的含義,購物不只流於物理層的行為,而是一種靈性行為。

有些大型商場引入體型龐大的模型,足夠「Mass」(體積、數量)單從媒介的層面也是更容易帶出影響力,但往往又只流於觀賞、打卡(網上圖片)

但能夠表達出這個概念的商場又有幾多?早一陣子,有些商場都會引入一些新媒體藝術裝置,旨在新奇有趣又互動性高。但如果作品概念及質素不夠嚴謹,往往又只會更快令觀眾玩厭。然後有些大型商場又引入體型龐大的模型,的確,足夠「Mass」(體積、數量)單從媒介的層面也是更容易帶出影響力,但往往又只流於觀賞、打卡,雖然商場是沒有責任提升顧客的靈性感受的。而且,當我們思考購物的行為後,不免會有人因此而發現購物的非必要性。這樣或者會減少購物的次數。但另一方面去想,當我們了解到每件事物的美,不論是工藝、傳統、還是美學,或者會更加肯定我們購物的動機,所以我們也並非要去追求無慾的反消費,而是恰到好處的謹慎消費。

瓊華中心,要先上到最高層,再一層一層團團轉的逛下來,相信是一眾年青港人的集體回憶(網上圖片)

說到底,現在的商場(可能只限有預算的),總比以前的好,以前的只是單從人們消費慾的層面,以及購物心理去佈置商場。例如,商家發現人和靈長類動物的天性都是對鏡子特別有反應的,因為反射的光線,以及照得到自己(美與不美),所以商場會盡可能的裝更多的鏡子;又例如有些商場會用氣味去吸引顧客,而且以氣味去令人們記得其獨特性,將氣味與購物的記憶連結起來;還有的是,一些商場的電梯設計總是令人煩惱,因為不走完一層,是搭不到電梯的,間接逼人逛完。雖然以上的例子很多都已成歷史,而且人的心態開始改變,是否更懂得消費?或者只是追求更多、更高層次而已。不難明白商場與藝術結合的動機。

來年面世的「K11 MUSEA」,其名的靈感來源是「海邊的希臘女神」(A Muse by the Sea)—繆斯女神(Muse)

早前,K11宣佈一個大型項目「K11 MUSEA」將於來年面世,其名的靈感來源是「海邊的希臘女神」(A Muse by the Sea)——繆斯女神(Muse),正正是藝術、文化之神。這個「購物藝術館」單看概念,結合多元的生活、文化及藝術,特別針對千禧世代,希望在購物的同時受到藝術和文化氛圍影響下得到靈感。還未開幕,未能知道成效如何。我們不要因為既定的概念而影響思考,左右我們的觀感,要靠的,反而是自己的大腦。古希臘的自然哲學家就認為,不要以神話說明萬物的本質,要以自己的邏輯思維。但說易行難,過了一千年,懂得思考的人不多,隨波逐流的人比比皆是。MUSEA除了藝術,還有不少融入自然的設計,人文、藝術、自然的結合,到底訪客們能否感受到?畢竟,在學堂之外沒有甚麼人有動機學習,教育大眾已是陳腔濫調,或者人們需要的,只是一些啟發,而MUSEA整個配套、設計都為此而生,也是值得期待的。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