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十一)愛的極簡歷史|曾瑞明

撰文:曾瑞明
出版:更新:

作者|曾瑞明

 

中國傳統裏有沒有愛?中國當然有「愛」一字,但那關乎情,關乎仁,與浪漫的愛(romantic love)無關。希臘呢,「愛字頭」有「storge」、「epithymia」、「philia」、「eros」和「agape」,可謂種類繁多,但都不是浪漫的愛。 由希臘到羅馬,歷經中世紀、文藝復興到啓蒙,我們都知道西方文明史就是受基督教的影響和對其的回應。無可避免的,「浪漫的愛」其實也是西方基督教發展下的產物。

 

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前言)|曾瑞明

 

激越到宗教

在歷史學家 Carter Lindberg 的《愛︰透過西方基督教而說的簡明史》(Love: A Brief History Through Western Christianity)一書,就描述了希臘的欲愛(eros)是如何激烈,它跟混亂和死亡糾纏,充滿不理性。其後,才走到亞里士多德溫和理性的友愛(philia),愛成了一種德性(virtue)。這兩條線其後各自在歷史裏跟基督教產生化學作用。

愛神是性欲的人格化,他英俊,是神之中最美的。在希臘神話故事,神跟人也有七情六欲,可以為了愛欲不惜一切。這影響了羅馬文化,比如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一句 「Amor vincit omnia」(Love conquers all)就很關鍵。他將愛放在核心地位,跟基督教的博愛(caritas)是一脈相承。

可惜維吉爾在但丁的《神曲》作嚮導,但卻仍要留在地獄中。古羅馬詩人奧維德(Ovid)則把愛跟戰爭比擬,懦夫不能愛。「出軌」不是求「安心」,而是求刺激,如何駕馭和欺騙憤怒的丈夫跟妒忌的太太,是戰略,也要訓練。愛,絕對跟基督教一樣,求激烈而非平靜。

義大利雕塑家濟安・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的塑像《聖德蘭的迷狂》(The Ecstasy of Saint Teresa)就是一個好例子。貝尼尼是巴洛克時期的藝術家,他的《大衞》也很著名,充滿動感。身處 Cornaro Chapel 的聖德蘭塑像會嚇你一跳,她的神奇宗教經驗是一種狂喜。在劇痛之中,但卻感受到上帝的愛;身體痛楚,但靈魂卻感到無比甜蜜。將愛欲的感受放在宗教經驗裏,可看到柏拉圖路線跟基督教的結合。

 

濟安・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聖德蘭的迷狂》(The Ecstasy of Saint Teresa)

 

由激越到浪漫

中世紀宮庭愛情(courtly love)是指騎士可以對貴族女性互相展示欣賞,那則是將基督教的愛人性化。對神的愛,原來也同樣可以施於人身上,並且是異性上。愛情也不是哲人才有資格的事。只要是一男一女,可以在婚姻以外存有這種愛。

官庭愛情突顯了愛與婚姻之差異。婚姻是為了組織家庭,繁殖後代。但在這種愛,卻是二人把對方視作神聖,超越自己的媒界。亞里士多德的友愛就是將愛界定為人與人的關係。這條線在中世紀就發揮作用。

 

John William Waterhouse – La belle dame sans merci, 1893

 

在藝術找愛的歷史

早前提過的辛格(Irving Singer) 的三冊有關愛的鉅著,也許一般讀者難以進入。但正如另一位研究愛情哲學的專家阿倫・索布爾(Alan Soble)所言,辛格140多頁的小書《愛的哲學:部分總結》(Philosophy of Love: A Partial Summing Up)會是一部入門的鉅著。這小書是他根據電台節目的講稿寫成的。作為分析哲學家,他走的卻是孤獨、另類的、觀念史的路。乾枯的理念是無力的,他找藝術,也找文學來支持自己的分析和研究。比如他問究竟十九世紀浪漫的愛怎樣來的,是哪位哲學家帶動的?辛格卻出人意表的指出其實是大文豪莎士比亞。在《無事生非》(Much Ado About Nothing)講述了 Claudio 和 Hero 的故事 。Claudio 是一個年輕、英俊的伯爵,旅遊來到 Messina 這地方。Hero 則是代表其母親來這裏迎接另一人物 Don Pedro 。二人不斷錯摸,最終才有情人終成眷属。故事看似無甚深意,其實是對中世紀的宮廷愛情猛裂抨擊。宮廷愛情只是虛情假意,徒具形式。莎士比亞其實認為,男女是敵人,但透過衝突才得到彼此的了解。這不就是現代浪漫的愛的理念嗎?

 

辛格(Irving Singer) 《愛的哲學:部分總結》(Philosophy of Love: A Partial Summing Up)

 

辛格還舉了另一作品 Aucassin et Nicolette,那是詩與散文的混合體。伯爵 Aucassin 愛上女奴 Nicolette——這是中世紀愛情的典範故事。門不當,戶不對,伯爵被幽禁,但最終「排除萬難」,二人走在一起。有趣的是,Nicolette 原來也是國王的女兒,大家階級身份配對,大團圓結局。劇透不是問題,因為關鍵在細節。Aucassin 好像是英雄,但在尋覓愛人時懶懶散散,反而是 Nicolette 歷盡艱辛。中世紀的宮廷愛情又再被這惡搞的「騎士文學」嘲諷。舊的觀念被打碎,新的愛情觀念上場。

 

回顧辛格的理論: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九)愛與價值|曾瑞明

 

由經驗到理念

柏拉圖將欲開私欲,將愛變成善的追求,是理念的追逐。直到身處十八世紀的經驗主義者休謨(David Hume)才對經驗世界的我們表示關注,眼光不只放在天上,以為只有唯一的答案,而是平面的看現實。但人還是不甘心如此「平實」。

結合(merging)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Romanticism)的看法。不只愛情,融入上帝,融入國家也是一樣。黑格爾的精神哲學就用哲學的方式勾勒了這一欲望。我們不僅僅是生物,不只是卵子跟精子的結合而已。但如佛洛伊德所言,我們有回歸母體的欲望,我們希望遠離煩人的現實,而直奔永恒清涼的理念之中。

 

佛洛伊德:夢的解析 (05/06)

 

愛︰在社會的比較

中世紀那宮廷的愛,女士是用愛來換取自由,而不是用平等之身去愛。法國大革命後,女性權利被提上來。我們才開始學習以比較對等的方式去戀愛。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作為這時期的代表哲學家,也將愛投進更多對人與人關係的注視。「Amour de soi」和「Amour-propre」都是自愛,但後者是以跟他人比較為依歸的。

我們跟上帝分道揚鑣後,唯一的家是社會。我們不但渴望愛,我們渴望比別人有更多的愛。這種看似「浪漫」的愛是欺騙性的,我們應回歸自然的狀態,我們每個人都自足、自然,也因此快樂。盧梭在大城市巴黎看得太多那種名利場的腐化力量,我們今天則看到無盡的呃 LIKE(騙讚)放閃來滿足自己的「Amour-propre」。在帕維烏・帕夫利科夫斯基執導的《冷戰戀曲》(Cold War)中,男女主角由波蘭逃到巴黎仍是不能愛,因為在資本主義的人不能愛,和在極權共產國家不能自由的愛,結果相同。

 

盧梭:論述民主制度的浪蕩子 (06/28)

 

跟愛這主題談戀愛

辛格說自己是一個文字藝術家,跟文字談戀愛是怎樣的?香港電影《狂舞派》的女主角阿花說自己無時無刻不想跳舞,辛格則無時無刻不構想一字一句,讓文字最徹底表達真相。不是說笑,他是跟自己的題目「愛」談戀愛的。

他這本小書,不但是愛的歷史,也是一個人研究愛的歷史和他怎樣愛自己研究的歷史。但即使淺嘗,但當我們願意投進愛的歷史,或會發現愛不是天然、純粹的,它是社會、文化構成的一種觀念。什麼「六個一」(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是天經地義,自古而來,恐怕是笑話一則。當然,你有權說以前的人都錯了,但發生了的,就是發生了。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