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愛情的自言自語(十二)現代人能愛嗎?|曾瑞明

撰文:曾瑞明
出版:更新:

作者|曾瑞明

 

以前愛取笑看美籍德國猶太人心理學家弗羅姆(Erich Fromm)《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的人,可能最想看的其實是《愛的技術》。這當然是對事不對人,是對時代的感歎我們這個時代,奉行資本主義、市場化的邏輯。人是原子化的個體,有自由,但自由卻只用在消費的選擇和肉欲的滿足。但,這正也是心理學家弗羅姆要講愛的藝術的原因。日本評論人川本三郎寫過《我愛過的那個時代》,我要問的則是在這個時代我有沒有愛過。

 

弗羅姆:逃避自由,從意識形態批判到心靈雞湯

 

有些人也將精神分析心理學家弗羅姆歸入對資本主義窮追猛打的法蘭克福學派(Frankfurt School),原因之一是他們都對西方文化和現代文明作深入的反思和批判。當然,比起阿多諾和霍克海默的悲觀,弗羅姆這人文主義者會認為現代人是有出路的。

 

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馬庫色、班雅明、哈伯馬斯

 

現代人以為浪漫的愛從天而降(雖然我已很久未聽過有人形容自己「墜入愛河」,反而獵捕式詞語「到手」居多),弗羅姆則提出愛是一種知識,也要努力才能獲得。去愛,是一種技藝,而不是一種被動的享受。在弗羅姆眼中,愛不是那麼神奇和神秘。

 

反對愛的技術

今天每個人都渴望被愛,而非去愛。找對象比能否去愛變得更重要。弗羅姆指出這是因為我們的婚姻不再是被安排的,人要自己找伴侶,於是,我們的專注點由我們愛的能力(faculty)變成愛的對象(object)。所言甚是。從來長輩只關心後生「搵唔搵到對象(找不找到對象)」,完全忽略他們有沒有愛的能力。特別是在市場化思維和法則之下,我們不是去尋覓可跟我相愛的人,而是「搵筍盤(釣金龜婿)」。趁低吸納,奇貨可居是箇中原則。

現代社會已沒有所謂鄰人,「知人口面不知心」,大家都是陌生人。沒有契約關係,我總要保障一下自己,不賺,也不要虧。但去愛,我們是要令自己處在危險當中。在愛中我們是要給予,而不是交換。愛不是市場的經濟活動。

那愛是什麼?關鍵是不要將愛的對象物化。弗羅姆提醒我們,在愛中,我們不是將對方視為工具,而是尊重,視他如他。在愛中我了解對方,也更了解自己。愛讓我們克服了孤獨。留意︰我們不是怕孤獨才愛,我們是在愛中克服了孤獨。

 

巴迪歐:愛情是一場始於偶然、通向永恆的戰鬥

 

先自愛吧

沒有孤獨感,又何來要克服的問題?弗羅姆這本1956年出版的《愛的藝術》,承繼了他早前的作品《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和《為自己的人》(Man for Himself),都是關注一個議題︰在工業社會,聯繫人與人之間的紐帶分開了,充滿孤獨感,焦慮不安,往往靠酒精、藥物、性來逃避。在社會卻又不免從眾,失去了自己的特徵。英文表達最好了︰feel lonely, even when you're not alone.

弗羅姆建議我們,要克服孤獨,我們要先自愛。能自愛,才懂去愛人。自愛不是自私自利,也不是自大,而是把自己當成人看。這種人觀是馬克思式的,也是亞里士多德式的。人有其本質,而勞動和生產也是我們的本質之一。要將我們的本質發揮,就要鍛鍊、要耐性、要紀律。當我們的勞力跟主體結合,人就能做回一個人。但眾所週知,今天我們的勞力只是一種拿去賣的商品。如果我可以外判我的工作而能賺差價,我甚至可以賣我的工作。我不只跟我的工作異化(alienation),我連自己都「異化」了。我還有什麼資格去愛呢?

 

弗羅姆《愛的藝術》(The Art of Loving)

以資本主義的方式看世界,就算結了婚,夫妻關係也不過是一個團隊(最討厭聽到人這樣形容),擴大了「自我」,來對抗世界——結婚其實是開了一間公司。事實上,如果二人不能「合作」,或者「成效」不高,就大有理由分道揚鑣。或者所謂愛,送一紮花,去一次旅行,都是促進合作關係的一些潤滑油。說到這裏,大家不難看到這的確是現代婚姻關係的素描,但這不是愛。

 

人成為人

大膽地說,弗羅姆其實只是要我們做回一個人。AI 年代將至,我們擔心被取代,但我們其實一早已成了 AI。弗羅姆或會說是喪屍(zombies),也即沒有靈魂,行屍走肉。如何得知靈魂喪失了?語言空洞,套語連篇——許寶強老師常說的「玩假」。你一認真他們就輸了。如不明白,請重讀《國王的新衣》。

手機本來甚好,但由本身懶惰的喪屍使用,就令人更不似人,因為人作為人需要專注,而不是不斷「掃造無限可能」。一些「中佬(中年男人)」常說要一個人吃飯,休息一下,不跟同事嘻嘻哈哈。在當中會得到愉悅,就是因為保存了專注。弗羅姆也有類似的話語︰

專注一段關係意味能夠聆聽。大部份人聽,甚至給予意見,但沒有真聽到。他們沒有把其他人的話當真,也不當自己的答案當真。這種談話令人疲憊。他們會有一種錯覺,就是如果集中精神去聽會更加疲倦,但相反才是真的。任何活動,如果能集中,令人更清醒。不集中的活動會令人更疲倦——還令人更難睡得著。

很實際的建議。相信你也有這種經驗,一大班人「冇嘢傾(沒東西好談)」唯有拿手機出來滑,滑足一天累極了。同理,愛是要投入的,在愛中你不會感到倦,反而是愛讓你的特質發揮出來。有試過在愛的人面前滔滔不絕,將你的才華和想法展露(不是炫耀)嗎?有的話,恭喜。觀乎,現在情侶連吃飯都喜各自滑手機,雙方不時出現厭惡的表情⋯⋯怪不得有作家稱這為「無愛紀」。

 

 

弗羅姆在全書最後一章「愛的實踐」說:如果讀者期望有如何做的建議,恐怕會失望了。愛不是一種機械式的指令,而是將人作為人的特性發揮。這當然是哲學問題︰什麼是人?人有本質嗎?人的本質是什麼?實踐就是將你的理論付諸行動。現代人要麼只說不做,要麼一味實際,否定理論——什麼都沒有發生。

 

愛無能世代:從「自殺式單身」到液態之愛|胡雅雯

 

 

《01哲學》,哲學入門,深入淺出,更好地理解,更好的邏輯。
立即下載《香港01》App:https://hk01.app.link/cTGh7iIcxP


你可能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