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偉大的祖先(Ancien)究竟是誰? - 三十秒哲學課 番外 #02

撰文:01哲學團隊
出版:更新:

舊曆新年期間,很多地方都有祭祀祖先的習俗,這一方面是為了表達對逝去親人的追思,另一方面則是祈求祖先在天有靈,保佑和庇護自家的子孫後代。

 

法蘭西文化中似乎沒有那麼濃厚的祭祖傳統。當一個法國人向你提起「祖先」,他說的很可能不是自己的曾曾曾祖父,而是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即自己智識和文化上的祖先。法國人是如此地崇敬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以至於在文藝復興之後,法文中的Anciens(古代人)一詞幾乎成為了這些先人專屬的尊稱。向來以傲慢著稱的法國人大概也只有在這些古代文明的璀璨成就面前,才會兩眼放光,像個迷妹一樣。

 

確實,法國人在文學、藝術、建築等許多方面繼承了「古代人」的遺產。以戲劇為例,雅典的悲劇和喜劇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戲劇形式之一,對西方的戲劇藝術影響深遠。相傳,戲劇是由頌揚酒神狄俄倪索斯的讚美詩演變而來,而這些讚美詩亦是人們藉著酒勁即興創作的。當時,戲劇並不是什麼上流社會的高雅藝術,而是普通市民(很不幸地,只包括男性)的日常消遣。因此有一種說法,雅典的男人不是在軍訓或談論政治,就是在劇場看戲。幾乎所有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城邦都有自己的露天劇場,在雅典最負盛名的酒神劇場還會舉辦一年一度的酒神節戲劇比賽。

 

法國人對古希臘、羅馬戲劇的重新發掘開始於文藝復興時期,當時,許多古希臘的戲劇名作就是在那時候被翻譯成法文的,比如索福克勒斯的《厄勒克特拉》(Electra)和歐里庇得斯的《赫卡柏》(Hecuba)。此外,法國人還從意大利引入了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一系列以古希臘、羅馬為典範而制定的劇本寫作規範,包括悲、喜劇不可混同一處,戲劇語言應當是詩體語言等等。我們所熟知的劇作家高乃依(Pierre Corneille)、拉辛(Jean Racine)和莫里哀(Molière)都是法國17世紀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人物。他們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多取材自古代傳說或文學作品,但他們的目的是借古諷今,反思當下的社會問題。 

 

回望過去,我們心中常常升起一股鄉愁。我們希望回到過去的某個時代,在那裡有我們所有的失落之物,有我們理想中的田園牧歌般的生活。不過,心理學家會毫不留情地潑你一頭冷水,說你這是掉入了「玫瑰色回憶」(Rosy retrospection)的陷阱。這是一種認知偏差,它令你不自覺地美化過去的回憶,誇大舊時代的美好。這不,保羅老師也提醒我們,Ancien(老舊的)這個詞同樣出現在Ancien Régime中,意為「舊制度」,泛指1789年法國大革命一舉推翻的封建君主專制,一種阻礙時代進步的落後思想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