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瞭望台】 邊境爭議再起 中印關係死結解不開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印度軍隊進入中國西藏南部的洞朗地區,阻止中方人員在當地修路而引發的對峙持續逾一個月,局勢未見緩和。洞朗位處中國和不丹交界,與印度並不接壤,何以修路會觸動其神經?原因離不開數十年來對中國的戰略猜疑。
中國近年積極向南亞拓展影響力,加上洞朗鄰近印度視如咽喉的西里古里走廊,更令印度如坐針氈。中印兩國同屬大型新興經濟體,合作空間廣泛,但今次對峙再次暴露雙方關係脆弱的一面,兩個文明古國如今都踏上復興之路,如果無法增進互信,同類衝突只會有增無減。

這場邊境衝突在6月26日曝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批評印度邊防人員在中印邊界錫金段越過邊界線進入中方境內,阻撓中國邊防部隊在洞朗地區的正常活動。中國國防部發言人任國強同日表示,中方在洞朗地區進行道路施工時,遭印軍越界阻攔,而事前中方已就工程向印方做了通報,印軍仍單方面挑起事端,違反雙方有關協定協議和兩國領導人共識,嚴重危害邊境地區和平與安寧。

衝突起因 各說各話

印度回應時給出了另一版本,一名軍官聲稱,他們在6月16日試圖阻止中國在不丹境內修路,對方卻摧毀印方兩個碉堡,「我們沒有開火,我們的士兵只是築起人牆,阻止中方繼續侵略」。印度傳媒報道,衝突發生後,印度軍方曾兩度邀請中方會談,但均遭到拒絕,雙方到6月20日才重啟談判。印方又指控中方在衝突發生後違反協議,阻止50多名印度信徒經中國西藏與印度錫金交界的乃堆拉山口,到西藏境內的印度教聖地朝聖。

中印軍隊近年多次在邊境地區對峙,圖為2013年5月中國士兵在兩國有領土爭議的拉達克(Ladakh)拉起橫額,警告印度軍隊越界。(美聯社)

中印兩國邊界線長達3,500公里,逾半個世紀以來多次發生邊界衝突,更曾在1962年爆發大規模戰爭。兩國領土爭議主要分為兩部分──在東段,印度控制被中國稱為「藏南」的阿魯納恰爾邦;在西段,新疆西部的阿克賽欽由中國控制,但印度聲稱擁有主權。以往衝突事件多發生於這兩個爭議地帶,今次對峙地點位處中國與不丹有領土爭議的洞朗地區,雖然鄰近曾為中印糾紛敏感詞的錫金,但隨着中國在2003年承認錫金屬於印度,雙方在這片地區已無領土問題,並於2006年重開歷史上曾為重要貿易通道、在中印戰爭後封閉了逾半世紀的乃堆拉山口。

中國和不丹均宣稱擁有洞朗地區的主權。中印衝突曝光後,不丹政府申明,根據1988年及1998年的書面協議,中不兩國就邊境劃界達成最終協議前,同意避免採取單方面行動改變邊界現狀,暗批中國違反協議。從不丹的立場看,洞朗屬於其領土,何以印度軍隊卻會在那裏駐防?傳統上,印度一直操控不丹的外交和國防政策,兩國在2007年締結條約,由印度向不丹提供邊界安全保障,印度便是引用相關條約,觸發今次對峙。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和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月初在德國出席20國集團(G20)峰會期間,曾在金磚國家非正式峰會上短暫交談,但顯然未能夠終結對峙局面。對於有報道指,印度打算在洞朗地區做好長期對峙的準備,耿爽上周一(10日)表示,假如屬實,證明印度非法越界的行為是有組織、有預謀,蓄意破壞中印邊界錫金段的現狀。他要求印方立即將邊防部隊撤回到中印邊界印方一側,表明這是開展有實際意義的接觸對話的前提和基礎。

印度憂國土一分為二

中國在洞朗修建道路為何挑動印度的神經?洞朗位處西藏南端,由其往南穿過中國、不丹與印度三國交界點,便會進入連接印度東西兩邊國土的西里古里走廊(Siliguri Corridor),這條戰略要道被形象地稱為「雞頸」,最窄之處只有22.5公里,一旦被截斷,印度國土便會一分為二。印度擔心,中國修建公路後,軍隊可直插西里古里走廊,印度外交部表明,中國修路的舉動「明顯改變現狀」,「對印度的安全造成嚴重影響」。

邊境對峙激發兩國民族主義情緒,印度首都新德里更出現反華示威。(美聯社)

守護這個「命門」是印度國家安全關鍵環節,1975年印度揮軍吞併錫金,國防正是一大因素。新德里尼赫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學者阿恰亞(Alka Acharya)接受《香港01》訪問時分析,印度在位處西藏、錫金及不丹交匯處的春丕河谷兩岸部署大量兵力,一旦解放軍等外國勢力進入當地,印軍可輕易把他們包圍,印度當然不希望喪失這個軍事優勢。

中國修路減軍事劣勢

對中國來說,印度在春丕河谷的軍事優勢何嘗不是有如芒刺在背。清朝光緒年間,英國便是由這裏入侵西藏。尼赫魯大學東亞研究中心中國問題專家者謝鋼(Srikanth Kondapalli)認為,印度軍隊目前擁有高海拔優勢,對解放軍不利,中國在缺乏旅遊及貿易價值的洞朗地區修建道路,顯然有減少自身劣勢,緩解印度威脅的軍事目的。

中印互疑不僅反映於國家安全領域。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特利斯(Ashley Tellis)向《香港01》指出,莫迪曾尋求北京認同印度在反恐、擁核與邊界三大領域的立場,但均未能如願。

印度曾尋求把巴基斯坦一個推動喀什米爾獨立的激進組織頭目列入聯合國黑名單,遭中國拒絕,印度加入核供應國集團(NSG)的申請亦被中國駁回。或許是為了向中國表達不滿,莫迪政府作出多項實質意義不大,但卻有很大象徵意義的舉動,包括拒絕出席5月在北京舉行的「一帶一路」合作高峰論壇、容許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前往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區訪問,莫迪甚至親身為連接阿薩姆邦與藏南地區的多拉-薩迪亞大橋(Dhola-Sadiya Bridge)揭幕。

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葉海林亦認為,洞朗事件只是印度一系列「發洩對中國不滿」行為的「高點」。他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網站發表文章,批評新德里看待中印關係時不是着眼於整體狀況,而是「將之解構為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用中國是否逐一接收印度要求,作為判斷中國對印態度及中印關係性質的標準。

英國西敏大學中印關係專家阿南德(Dibyesh Anand)接受《香港01》訪問時形容,「邊境緊張只是地緣政治競爭的產物」。事實上,這次邊界對峙牽涉的既有不丹這個夾在中印之間的蕞爾小邦,還有中印與巴基斯坦、美國複雜的四角關係。

衝突曝光之際,莫迪正在白宮作客,巴基斯坦與中國都是他與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話題。此前莫迪拒絕出席「一帶一路」峰會,也與巴基斯坦有關。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打造的中巴經濟走廊(CPEC),穿越印巴有領土爭議的喀什米爾,令印度極為不滿。中國把「一帶一路」視作促進國際交流合作、為沿線國家提供發展機遇的平台,洞朗地區位處歷史上曾媲美絲綢之路的茶馬古道,這條古道隨着西藏被列為「一帶一路」戰略中向南亞開放的窗口而煥發新機,但印度對中國的戰略意圖始終不放心。

媒體撥火 增解決問題難度

在這場對峙風波之中,中印兩國媒體與政府各不相讓。例如,印度國防部長賈特里(Arun Jaitley)6月底聲言,現時的印度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有權維護領土完整,暗示即使開戰,印度未必輸;耿爽則反唇相譏:「從某種意義上講,他(賈特里)說的沒錯,2017年的印度與1962年的印度確實不同,正如2017年的中國也與1962年的中國不同一樣。」

對於不丹的角色,中印兩國媒體不斷煽風點火。《印度斯坦時報》聲稱,印度不能讓外界看到它放棄盟友,「在這個關頭,讓不丹獨自處理問題,對印度爭奪地區優勢沒有好處」。中國《環球時報》聲言,印度的「野蠻霸權」應該終結,「印度對小國不丹的控制和壓迫令人咋舌,它導致這個中國的鄰國至今沒有與北京建交……錫金被吞併的命運,一直像噩夢一樣籠罩着不丹,後者被迫對印度的欺凌逆來順受。」該報甚至揚言,中國「應重新考慮對錫金問題的態度」,似在暗示中國可支持錫金獨立。錫金在1975年遭印度兼併,中國到2003年才承認印度對錫金的主權。

衝突勢增加 大戰打不起

雙方態度強硬,會否導致對峙演變成大規模衝突?英國西敏大學專家阿南德分析,「兩個新興大國把民族主義作為政權合理化工具……鼓吹愛國主義的媒體煽風點火,令政府難以在不失去面子的情況下,輕易解決問題」。但阿南德認為,今次對峙不太可能演變成大規模戰爭,「戰爭代價高昂……事件極可能只是愛國評論員之間的口水戰,最多只會有小規模衝突」。

從中印兩國的戰略角度來看,雙方確實不值得冒險開戰,兩國一旦撕破臉,金磚組織與上合組織等國際合作機制都將受影響。不過,中國不會因為這場風波而放棄修路計劃,印度也不會輕易讓步。卡內基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特利斯直指:「我相信(類似)今次的對峙未來可能在更多地方重演,隨着(中方的)修路工程逼近新德里聲稱的邊界線,衝突只會日趨激烈。」

就這次風波而言,新德里尼赫魯大學學者阿恰亞認為:「唯一問題是對峙會持續多久,持續愈長,愈會限制在毋須喪失面子的情況下達成妥協(的可能性),但假如措辭強硬的爭辯得到緩和,同時盡快透過秘密管道進行磋商,是有可能找到方法的。」

2013年4月,中印曾經發生了持續了近一個月的邊境衝突,其時由於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早就安排在當年5月訪問印度,雙方通過「邊境人員會晤」,有默契地結束衝突,避免影響訪問的氣氛。今次對峙事件發生後,習近平和莫迪在G20碰面,並未帶來轉機,兩國領導人短期內無互訪安排,但金磚峰會9月初將在中國舉辦,兩國有緩解對峙的動力,與此同時,兩國也迫切需要尋求和平解決邊界爭議的良方。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逢星期一出版《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