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叫我做網紅.上】改圖抽水玩直播 網路令宗教入屋定扭曲?

撰文:李藹明
出版:更新:

在現今世代,到網上尋機遇不只是商家的專利,而直播亦不只是網紅的日常。連英女王都玩Twitter的年代,再傳統的機構都少不免要進入網路世界——包括宗教。

網路上常有宗教改圖,到底對宗教而言是否好事?(網上截圖)

香港晚上10時,越南有人直播食沙律,台灣有人直播神魔之塔,而愛爾蘭都柏林的聖約翰修道院中,直播鏡頭對準聖壇,教堂正準備平日彌撒,偶有清潔人員掃着地路過。

在Church Services TV的網站上,網民可方便地找到英國境內不少教堂的直播。(網上截圖)

Church Services TV的網站上,網民可方便地找到英國境內不少教堂的直播,網站亦有「節目表」,顯示未來將會進行的儀式、彌撒,甚至婚禮、喪禮等。「(我們)在網路上直播,幫助教區及其他宗教組織在全球擴闊接觸面,遠超傳統可及的範圍。」據該網站的介紹,這服務亦可助離鄉居住的人,可與自己的教區保持連繫。

「碌」手機讀經 教堂下逐客令

在網路的影響下,傳統的基督教會亦一點一點改變自己的模式,以適應新世代。菲利普斯神父(Pete Phillips)在9年前剛到達歷史悠久的大學城杜倫,在大教堂中用手機讀聖經。然而當時保守傳統的教堂並不容許使用手機,令菲利普斯神父被逐出教堂。

9年過去,這所千年大教堂的規則亦有所更加。與其拒網民於千里外,不如開放使用手機,菲利普斯神父指:「今時今日禁止使用手機,猶如要求人們斷臂。」

  教宗開Twitter 粉絲過千萬

除了不抗拒科技外,宗教界亦開始主動以社交媒體接觸網路世界。2012年起,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Twitter上開設帳戶,至今已累積1040萬粉絲。「守齋的意義不只在於不進食,而在於把食物讓給饑餓的人。」方濟各最新一則推文已獲得逾1萬個讚好及5000多次轉發。

教宗也開設Twitter帳戶,可見宗教界正一步步演化。(網上截圖)

  入世佛教 吸引年輕人

活躍於社交媒體並不限於基督宗教,著名佛教僧侶釋一行禪師亦擁有Twitter及Facebook帳戶,並由一眾法師管理。帳戶封面圖片是一班僧侶的笑臉,看來甚有活力。一行禪師提倡入世佛教,並成立了不少佛教組織,包括梅村禪修中心及針對年輕人的Wake Up群組。在他的專頁上,有動態、片段等講解佛法,甚至有一行禪師字跡的Wake Up連帽衣出售。

著名佛教僧侶一行禪師在Twiiter上開設帳戶,亦有Wake Up運動吸引年輕人。(網上截圖)

打籃球自拍 伊斯蘭教士新形象

「人們正尋找更個人化的宗教體驗。」德州A&M大學研究宗教與數碼文化的坎貝爾(Heidi Campbell)認為網路及社交媒體令宗教及其信眾有所改變。社交媒體的貼身程度,令宗教更易於融入日常生活,亦可改變一般人對神職人員的看法,伊朗Instagram上的Talabe Today正正是例子。

在Talabe Today上,伊斯蘭教的神職人員一樣戴上耳機擠交通工具,也會打籃球、自拍、吸塵、逛街等,同樣亦會探望病患和傳教。現時帳戶有2.3萬粉絲,帳戶的管理者Masoud Zareian希望透過社交網路可顯示穆斯林神職人員的日常:「穆斯林神職人員在民眾的誕生及死亡才會出現,在伊朗內外,人們都不太清楚穆斯林神職人員的日常生活是怎樣。」他接受當地媒體訪問時指:「我相信如果我們把宗教領袖塑造成天使般無辜邪,一般人看來會覺得有點不實。一個神職人員只是一名普通人。」

+4

改圖製memes 瘋傳引注意

要貼合網上世界,單純以相片和文字並不足以「viral」,就如網民會改圖,宗教亦一樣與時並進。一張耶穌傳道的圖片,有如近年中文網路上流行的文革漫畫一樣,被瘋狂改成memes。坎貝爾認為:「人們以memes激發宗教討論及確認信念。你不能以meme深入表達神學真理,但你能總結精粹及吸引人們注意,尤如預告。」

宗教界亦有自發製作此種以幽默為主的meme,在網站Anglican Memes上,時而譏諷時而開玩笑,亦會「抽政治水」及跟上潮流話題。然而這潮流亦有着與推文類似的危機——過短的文字和內容,或會帶來片面且淺薄的解釋。

在網站Anglican Memes上有改圖「抽水」回應英國政客(左)。2012年時網上亦一度熱播以耶穌傳道為主題的meme(右)。(網上圖片)

  meme如甜品 不能多食

菲利普斯神父接受《香港01》訪問認為,memes只是網站上的甜品,「這會引來注目,但很大程度是無關痛癢的。重點是我們能否以memes帶領到更深入討論,還是純粹被下一波memes掃走淹沒。」然而亦如甜品,如果我們只是不停吃糖,亦很難活得長久,「飲食均衡需要吸收其它類型的新聞及教導……基督宗教需要均衡飲食,包括讀經文、門徒訓練、宗教學術研究,以及較輕鬆的娛樂媒體。」

  電子讀經「無feel」

而以網路科技亦一點點改變信眾接觸宗教的模式,例如查經時,人們開始使用手機及平板電腦,不再翻掀那厚重的聖經。手機程式YouVersion於2008年推出,於全球已被下載超過2.6億次,供用家於電子器材上查閱聖經。然而菲利普斯神父認為,電子熒幕與紙本體驗有很大出入,「(翻閱紙本)你會知道啟示錄是最後一卷、創世記是首卷而詩篇在中間。用電子版本你不會知道這些……你只會按指示開啟篇章,而沒有概念在其前或後是什麼。」

手機程式YouVersion於2008年推出,於全球已被下載超過2.6億次,供用家於電子器材上查閱聖經。(網上截圖)

而電子版本亦不利於人們感受,「當你望着熒幕,你多會忽略感受並直接接收資訊。這是平面的閱讀,而這並不是聖經的目的。最終你會讀經猶如讀維基百科,而非神聖的文字。」菲利普斯是杜倫大學CODEC數碼神學研究中心的總監,中心曾調查發現,大部分人依然傾向用紙本而非電子聖經,「我們可以翻過聖經不同部分,同時離開熒幕上的干擾及彈出的通知。」

伊斯蘭世界有宗教社交網絡Ummaland。(網上截圖)

網上教會是否可行?

現時網上學習甚為普遍,宗教亦一樣有不少網上接觸的渠道,而透過網路表達及討論宗教亦相當方便。伊斯蘭世界有宗教社交網絡Ummaland、基督教亦有組織以Facebook傳道討論。菲利普斯表示不少學者正研究如何在實體教會以外參與信仰,然而他亦提醒,很多時候在網上網下教友都見得一樣多,「在這世界上,我們所有關係都建立於網上及實體世界,哪有分別呢。」

  「虛擬朝聖是否一樣?」

然而在宗教儀式上,很多部分都需要實體參與。「我們以水潔淨,分享食物以為肉體及精神提供養分,唱歌讚美及哀悼,走路朝聖,在真實世界中展現仁慈及公義……虛擬前往麥加朝覲又是否一樣呢?」問及教會會否如大學般提供網上學習途徑,菲利普斯指出不少網上課程都開始沒落,又反問:「這是否能提供一樣的學習體驗呢?……當我們數碼化得愈多,愈多人尋找真實。我認為這在宗教及教育上都愈來愈真確。」

宗教儀式不少涉及實體世界,虛擬前往麥加朝覲又是否一樣?(網上圖片)

然而在現今世代,任何人和組織都難以避免適應網路社會。菲利普斯與一眾學者亦因此成立了CODEC,致力研究神學在數碼世界中的發展,亦開設全球第一個結合神學及數碼科技的碩士課程。菲利普斯始終認為科技並無對錯,重點在於人類如何使用,「我們可以控制科技及施加自己的道德觀,而不是被科技塑造,並讓它的隨機性控制我們的行動。」他指出:「好或壞,都在於人類自身,以及我們如何使用這些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