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到訪談合作 以色列國內輿論「正反對壘」兩重天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周一(22日)出訪以色列,將出席在周三、四(24、25日)舉行的第四屆「以色列創新峰會」(Israeli Innovation Summit),為超過10年以來到訪以色列的最高層中國官員,隨團更有包括馬雲在內的一眾商界領袖。
以色列媒體對中以經貿合作反應甚為正面,然而對合作可能帶來的國安問題卻有一些隱憂。

中以雙邊貿易增長速度甚高,從1992至2017年雙方總貿易額由5,000萬美元,上升至131億美元。如今中國是以色列在亞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在全球則屬第三。

單計2018年首8個月,以色列對華的商品及服務出口達3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上升63%。而中國在2017年更獨佔以色列科技領域投資的三分之一。

《耶路撒冷郵報》:「新紀元下的繁榮」

在王岐山訪以前夕,《耶路撒冷郵報》(Jerusalem Post)於周日(21日)就發表評論文章,以「新紀元下的繁榮」去形容中以間經濟、貿易合作,更引述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指中以合作是「天作之合」(a marriage made in heaven)。

文章指中以雙方已就自由貿易協議進行了四次談判,並已達成廣泛共識;又盛讚中國投資對以色列有3大好處:一、中國投資層面甚廣,從農業科技、資訊科技、製造業、到食物、化學品都有;二、中國投資較為靈活,從直接投資、與初創投資企業合作,到成立基金等都有;三、中國投資有助以色列高新科技產業的工業化

同時,文章亦指中國在工程及建造能力上,對以色列幫助不少。至今,中以基建合作項目已達41億美元,其中包括鐵路、港口等設備;另外,中國亦派出近2萬名建造業工人到以參與有關項目。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去年3月曾到訪北京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 (美聯社)

《國土報》:或危及「外交」及「國安」

然而,雙方合作之間可能存在「國安」方面的顧慮。以色列《國土報》(Haaretz)周一就有評論者發表分析,以「中以關係緊密到甚麼程度才算太緊密」為題,引述不少以色列前官方人員對雙方關係中的國安隱憂。

以色列原子能委員會前主席賀勒夫(Shaul Horev)對中國即將參與以色列海法港(Haifa)的營運,有就感不滿,指「以色列沒有衡量容許中國控制其港口的國安及外交意涵」

海法港一直有為美國的第六艦隊提供港口設施。賀勒夫就引述美國官員指美國將不會以海法港為其母港之一。

海法港是以色列第三大國際港口 (視覺中國)

以色列特工組織摩薩德(Mossad)的前局長哈利夫(Efraim Halevy)就指「以色列太過熱心與中國做生意」,說「以色列的戰略性盟友是在西方」,又強調「中國是伊朗的盟友,更會出售核技術給伊朗」

伊朗一直是以色列的死敵,而以色列亦是美國特朗普退出伊朗核協議、重設對伊制裁的背後助力。

哈利夫更警告,如果中國要在以色列及其中東敵人之間靠邊站,後者一定是中國的選擇。

中以合作:尋找平衡點

有以色列的科技業界人士亦指,雖然以色列國防部一直有緊密監管以色列的軍用技術及軍民兩用技術的出口,但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國防部根本追不上,只能靠業界作自我監管,在政府沒有作為的情況下,有時夾在中美關係惡化之間亦無所適從

不過文章最後提到,中以合作對以色列而言是「經濟與國安之間的平衡」,國安人員單以國安問題作考慮,其角度實在過於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