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訪華】四十年風雨 中日關係起與伏

撰文:唐宇廉
出版:更新: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周四(25日)起一連三日訪問中國,他今次得以成行,其中一大契機無疑是《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40周年。
在上述時段內,中日兩國經歷風風雨雨:從友好到交惡,再從交惡到「重返正軌」,其間中國經濟總量亦已趕上並拋離日本。
就在安倍訪華之際,不妨重溫兩國在過去40年的一些重要時刻。

1978年

重要事件:《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鄧小平訪日、標誌著中國正式「改革開放」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經濟規模:中國1,490億美元 / 日本1.01萬億美元

中日兩國先是在1972年實現邦交正常化,繼而在1978年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令兩國關係得以在上述框架內發展。

文革後的中國百廢待興,時任副總理鄧小平當年10月訪問日本,除了出席條約批准書的交換儀式,還試坐新幹線列車,說出「這就是現在我們需要的速度……我們現在很需要跑」的話來,被視為向經濟強國日本「取經」。

而在《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生效翌年的1979年,日本開始以「政府開發援助」(ODA)的方式,向中國提供援助,迄今提供約3.65萬億日元(約2,250億元人民幣)。毫無疑問,日本對中國的發展是有貢獻的。

鄧小平1978年訪日時,大讚新幹線的速度。(網上圖片)

1984年

重要事件:中曾根康弘訪華

經濟規模:中國2,590億美元 / 日本1.32萬億美元

隨著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及《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兩國在1980年代的交流日趨活躍。其中在1984年3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除了開展任內首次訪華行程,還決定向中國提供約4,700億日元的「第二次日元貸款」。

除了高層往來,兩國經貿和民間交流亦蓬勃起來。雖然在1982年和1985年,兩國關係因日本被指篡改教科書和中曾根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而受到干擾,但雙方互動卻是大致暢順。

1984年,中曾根康弘(右)首度訪華,並會晤鄧小平。(資料圖片)

1992年

重要事件:日皇明仁訪華

經濟規模:中國4,260億美元 / 日本3.9萬億美元

「六四事件」後,中國受到多國制裁,但日本卻是最先撤銷制裁和恢復對華援助的國家;另一方面,雖然歷史問題一直干擾中日關係,但日本領導人其實有過正面表述,例如被視為虛位元首的日皇明仁在1992年訪華時表示:「曾有一段不幸時期,我國給中國國民帶來深重苦難,我對此深感痛心。」

1992年,日皇明仁(右)訪華,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楊尚昆共同檢閱儀仗隊。(資料圖片)

1998年

重要事件:江澤民訪日

經濟規模:中國1.03萬億美元 / 日本4.03萬億美元

為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20週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當年11月首度以中國國家元首身份訪日。由於他在日皇明仁舉辦的晚宴上,批評日本的歷史教育,其訪問最終罕有地被日本定位為「失敗」。

江澤民1998年訪日時,曾批評日本的歷史教育。右為明皇明仁。(資料圖片)

2001年

重要事件:小泉純一郎參拜靖國神社

經濟規模:中國1.34萬億美元 / 日本4.3萬億美元

2001年起,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年年參拜靖國神社,每次都遭到中國反對,其中2005年那次參拜更觸發中國民間出現大規模反日遊行。整體來說,兩國政治關係趨冷,經貿往還卻趨向頻繁,是為「政冷經熱」。

小泉任內多度參拜靖國神社,令中日關係處於「冰冷」狀態。(資料圖片)

2006年

重要事件:安倍晉三訪華,建立戰略互惠關係

經濟規模:中國2.75萬億美元 / 4.53萬億美元

小泉純一郎在當年9月卸任首相,由二戰結束後出生、被一些人認為具有「戰後新思維」的安倍晉三接替。同年10月,安倍選擇中國作為首個外訪國家,打破日揆「上任後先訪問美國」的慣例。

安倍該次訪華被視為「破冰之旅」,旨在修補因小泉參拜靖國社神而陷入僵局的中日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安倍當時與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戰略互惠關係」達成共識,令兩國關係取得不俗進展。

安倍2006年首度訪華,打破歷任日相「先訪美」的慣例。左為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資料圖片)

2008年

重要事件:胡錦濤訪日,簽署「第四個政治文件」

經濟規模:中國4.59萬億美元 / 日本5.04萬億美元

2008年5月,胡錦濤訪日,與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簽署有關全面推動「戰略互惠關係」的《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係的聯合聲明》,成為繼1972年的《中日政府聯合聲明》、1978年的《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以及1998年的《中日聯合宣言》後的「第四個政治文件」。該聲明並未過度觸及歷史和台灣問題,而且還加入中國高度評價日本戰後和平路線的表述。

胡錦濤與福田康夫。(資料圖片)

2010年

重要事件: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越日本、釣魚台問題大起波瀾

經濟總量:中國6.1萬億美元 / 日本5.7萬億美元

2010年9月,在釣魚台(日稱「尖閣諸島」)海域,中國漁船與日本海上保安廳巡邏艇發生衝撞。在漁船船長等人被日方逮捕之後,主張擁有領土主權的中國通過限制對日稀土出口等措施,以強硬姿態作出對抗。經此一役,本來已有改善的中日關係再次轉差。

2012年

重要事件:日本民主黨政府宣布把釣魚台「國有化」,中日關係跌至低點。

經濟總量:中國8.56萬億美元 / 日本6.2萬億美元

2012年9月,時任日本首相野田佳彥決定把釣魚台「國有化」,中國政府形容「這是對中國領土主權的嚴重侵犯」,中國民間則發生反日示威,此後,兩國關係惡化到「邦交正常化以來最糟糕」的程度。

同年,習近平接任中共總書記,安倍則在年底再次出任日本首相。儘管兩國政府齊齊發生重大人事變動,但由於日本「國有化」釣魚台一事的後續影響仍然存在,兩人遲遲沒有會晤。

野田佳彥「國有化」釣魚台之舉,直接導致中日關係陷入「邦交正常化以來最糟糕」之局。(資料圖片)

2014年

重要事件:安倍晉三和習近平首度會晤

經濟總量:中國10.4萬億美元 / 日本4.85萬億美元

2014年,乘著在北京出席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峰會的機會,安倍和習近平終於首度會晤。可是,習近平在歡迎安倍時,表情極為嚴肅,反映兩國關係仍然欠佳。

習近平在迎接安倍時,表情極為嚴肅。(視覺中國)

2017年

重要事件:關係回暖

經濟總量:中國12.24萬億美元 / 日本4.87萬億美元

10月1日中國國慶節當日,安倍晉三率領一眾高官,出席在中國駐日大使館舉行的慶祝酒會,這個做法過往極為罕見。而在年底的APEC峰會和東亞系列峰會上,安倍分別在短期內接連會晤李克強和習近平,被視為兩國關係回暖的跡象。

安倍在中國駐日大使館出席中國國慶及中日邦交正常化慶祝活動。(美聯社)

2018年

重要事件:返回「正常軌道」

踏入2018年,兩國關係持續向好,例如李克強今年5月順利訪日,這是繼溫家寶2011年訪日後,相隔7年再有中國總理到訪日本。而今次安倍重訪中國,亦是7年來首次有日揆正式訪華。從中日高層頻繁互動可見,兩國關係已重返「正常軌道」。

李克強5月訪華時,參觀日本車廠,全程獲安倍陪同。(視覺中國)

(日經中文網/共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