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示威踏入第10周 多國媒體關注前因後果

撰文:凌俊賢 曹洋
出版:更新:

《逃犯條例》修訂爭議持續,本港各區連日都有示威,繼8月3日更出現快閃佔領紅隧,以及黃大仙及將軍澳的警民衝突後,來到8月5日的「三罷」。香港的示威運動繼續出現在不同媒體,有外國媒體談論為何香港的示威活動不但仍未止息跡象,更遍地開花。

爭議事件成助力 民怨醞釀多年

美國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分析認為,部分具爭議性的事件,成為示威運動持續的助力,當中包括7月1日的立法會衝擊事件,以及「721」元朗白衣人暴力事件等。

分析相信,香港人的不滿與一直醞釀的民怨有關:政治方面,雨革運動不果、黃之鋒及梁天琦等人被捕,以及發生立法會「DQ」風波;經濟方面,社會不平等日益加劇,年輕人難以「上車」……一切一切令民怨醞釀多年,最終因《逃犯條例》,以及特區政府對示威者五大訴求充耳不聞,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逃犯條例:反《逃犯條例》由6月持續至今。(Reuters)

訴求擴大 不滿警方暴力執法

澳洲《悉尼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亦形容,示威者的訴求,已由起初的「撤回」條例,擴大到更大的民主訴求,以及表達對警方暴力執法的控訴。

法國《世界報》(La Monde)同樣指出,香港金融業界,以及政府公務員等相繼集會,反映市民大眾仍致力表達對條例的不滿,以及對普選的訴求。

美國《華爾街日報》28日在題為《香港衝突愈演愈烈 引發對這片土地前途的擔憂》稱,衝突的持續升級讓人擔憂抗議活動正邁向危險的新領域。過去以文明理性着稱的香港示威者如今正在嘗試更危險的策略,比如在被佔領的道路上小規模縱火。抗議者的集會口號已變得更加廣泛,包括要求尋回更多被北京方面蠶食的自由和權利,這使得潛在的解決方案更加難以實現。

逃犯條例:「721」元朗白衣人暴力事件引起廣大民眾不滿。(AP)

特區政府有中央撐腰 想與民眾對賭

對於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7月29日表明,支持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依法施政及警方嚴正執法,及後特區政府展開一連串的搜捕,44人被控暴動罪,《世界報》及《悉尼晨鋒報》均認為,這意味特區政府在中央的支持下,想與民眾對賭,並加大賭注。

《悉尼先驅晨報》指出,這些威脅並無阻止民眾的抗議運動,8月3日更有示威者「快閃」佔領紅隧,將中國國旗丟落海。

報道更形容當日深夜至4日凌晨,警方在黃大仙的行動,是一個新轉捩點:當時數百名黃大仙居民在黃大仙站附近與警方對峙,不少人是穿着拖鞋、無戴口罩、無穿黑衣的街坊,警方及後卻在民居附近發射催淚彈驅散。

逃犯條例:8月3日旺角再遊行後,警方3日深夜至4日凌晨,在黃大仙與居民和示威者發生衝突,並在民居外施放催淚彈。有示威者手執樽裝水,準備撲熄催淚彈。(資料圖片 / 李澤彤攝)

林鄭無法處理危機 撕裂大家都輸

馬來西亞《星報》(The Star)則形容,民眾對政府的憤怒如此真實,問題是林鄭即使有北京政府支持,但卻無領導能力處理眼前危機。

《星報》評論指出,縱使民眾的不滿可以理解,但示威者若將狹義的言論自由,凌架在公共財產及人身安全之上,以暴力對付警方及意見相反人士,可能會犯上錯誤,偏離原意。不過文章指出,世上無免費午餐,同樣,在追求民主的過程中,總會有傷亡。

籲特區政府回應訴求 平息紛爭

《外交政策》分析指,雖然解放軍出兵機會不大,但預料黑社會或警方的武力可能會持續升級,以應對示威,惟此舉成效仍存疑問。

文章指出,政府最明智的方法,還是面對市民訴求,以暫時平息抗議活動。《悉尼先驅晨報》就認為,8月5日的罷工活動,將是民意的測試點。

CNBC在7月28日在題為《香港暴力事件升級 這是三個可能的後果》的文章中稱,示威活動最有可能的結果是,當局等待抗議活動結束,逮捕集會領導人,「慢慢讓城市恢復秩序」;北京也有可能直接干預,派遣軍隊,宣布戒嚴令,終結「一國兩制」原則,但可能性不大;北京也可能做出「真正的讓步」,允許香港人獲得完全的民主,讓香港人有權不受限制地選舉自己的議會和領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