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部門幾多人員工做得最開心? 被進化選中的「神奇數字」是它

撰文:左岸文化
出版:更新:

更新世(Pleistocene)的人類生活型態有哪一項關鍵特色?聚落的人數很少。彼得森從已知的演化心理學文獻中歸納出,在形形色色影響我們演化的因素裏,聚落人數少的這點特色最為重要。我們的先祖,最早的人屬,約在兩百五十萬年前出現於地球上。從那時候開始一直到農業時代——約莫一萬年前——人屬都以小型聚落群居,人數不超過一百五十,大概就是一個大學講堂能容納的人數。當時世界各地人類的祖先都是如此。我們怎麼會知道,人類好像天生就適合以小團體群居?
文:瑞克謝克曼(艾美獎調查記者得主、歷史學家)

不論哪個時代,不論在何方,人類似乎都喜歡小群體。

教會社群、部門最適宜人數上限、每家庭寄出的聖誕卡收卡對象人數竟全是150?點圖看看這些驚人「巧合」↓↓↓

+5

在一八四七年的摩門之路中,楊百翰率領他的信眾一路西遷,渡冬的地點是今日的內布拉斯加州。兩千五百人在此紮營。楊百翰在四月時組一隊先發部隊越過洛磯山脈。這趟路途可以預期相當艱險——印地安人隨時可能突襲——因此計畫非常周延。他們的部隊準備相當於一年份的存糧。隨隊的牲口包含九十三匹馬、六十六頭公牛、五十二頭騾。隊伍共有一百四十三名男子、三名女子,還有兩個小孩同行——隊伍的總人數還差兩名就來到神奇數字一百五十。研究摩門教的歷史學者們表示,楊百翰發現這樣的隊伍人數最適合長征。當時他帶領了約五千名信眾前往猶他州,途中他多次將大隊人馬分成一百五十的的小隊。「摩門之路」可以說是人類遷移史上最著名、也最成功的例子。

羅賓.鄧巴十分着迷於這些研究,他好奇此現象背後是否有生物學機制可以解釋。如果能找到,一切就合理了。演化心理學家已經發現,人類行為不只受到環境影響,同時也受到基因影響。研究該從何處下手?鄧巴也不確定。最後鄧巴將焦點放在動物腦部的大小。長久以來,科學家們普遍猜想動物頭腦的大小和智慧有關。一般認為,腦越大的動物越聰明。這符合直覺判斷。但是研究結果卻發現這個推論有問題。尼安德塔人的腦比我們還要大,但智慧卻不如我們。

鄧巴持續研究,發現了一樁驚人祕密。腦的整體大小和智能並無絕對關係,重點在於大腦新皮層佔腦部的比例。於是,他的理論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把新皮層的體積除以腦部總體積,會得到一組漂亮的數字比例,這比例恰恰對應到該物種的關係網絡平均規模。數值越大,網絡規模越大。什麼動物擁有最大的比例數值?人類。什麼動物擁有最大的社群網絡?人類。

人類是擁有最大的社群網絡的物種。(Ryoji Iwata/Unsplash)

為何人類深受一百五十人左右的聚落吸引,如今我們找到了生物學解釋。因為這就是人類大腦所能掌握的人際網絡規模;我們無法記住上千人,只能記住大約一百五十人。為何上限只有一百五十,更廣闊的人際網絡豈不是顯然更加有利嗎?試想若是人類能夠應付的人際網絡擴展到兩千人。這樣當你走進一個大型商務會議,就不必再煩惱要先認識哪些人。你能和每一個人交談,培養並維持你們的關係。唯一限制你開拓人際網路的,只有建立關係以及偶爾維持關係所花費的時間。這將對經濟所產生的影響會十分巨大。但這只有在現代社會才算是優勢。在更新世,當人類漸漸演化成智人,我們的祖先並不需要認識幾千人。要生存下來並繁殖後代,祖先們只需要維持大約一百五十人左右的聚落,所以能夠記得約莫這個數量個體的人,就被演化選中了。

我們今日的腦來自百萬年的演化,它曾幫助人類在過往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卻不是為了適應未來的環境。大自然沒有為我們準備多餘的腦力好應付將來的變化。其中原因是腦部的運作本身極耗費能量。人腦——包含三磅的神經元、灰質還有其他東西——消耗了我們全身百分之二十的能量。如果我們的腦部被設計成足以處理數千人的人際網絡,可以想見腦會長得比現在更大,消耗更多能量。今日的我們的確有能力提供腦部更多養分。但是在過去呢?也可以,但只有天公作美的時候才可以。如果天公不作美呢?怎麼辦?此時人類這個物種的存亡可能就有危險了,而這一切是為了什麼?就為了我們並不需要的一項能力?演化不是這樣運作的。演化讓一個物種支付的代價,不可能只在順境中才付得起。

另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如果腦部要記得住幾千人,那麼它將會大到我們現有的身體無法支撐。為了避免頭重腳輕,我們可能需要更高大的身體,來撐起更大的腦。另一個問題在於,腦部若是處理如此龐大的人際網絡,或許工作太過繁重,真的會燃燒殆盡。腦部組織能夠承受的電流及化學突觸反應只有一定量,超過就會燒焦。於是我們的大腦容量也有了限制。也許我們並不需要增加腦容量,也能滿足和上千人建立關係的慾望。有些人只靠現有的人腦便可以和上千人建立關係,像是美國總統波爾克(James K. Polk),他在世時有一項能力就很出名,即便是幾十年前短暫相遇的人,他也能記得對方的名字和臉。所以我們可以夢想將來有一天人類演化能做到,只不過到目前為止,對人類而言,記得住幾千個人並不是一項演化優勢。

《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書本封面

書名:《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人類政治行為的迷思》

作者:瑞克謝克曼

作者簡介:艾美獎調查記者得主、大眾歷史學家、經常接受CNN、FOX NEWS等媒體訪問,被選為美國歷史學家學會(the Society of American Historians.)一員。著有《美國歷史裡的傳說、謊言和被珍視的迷思》(Legends, Lies & Cherished Myths of American History)和《總統的野心》(Presidential Ambition: How the Presidents Gained Power, Kept Power and Got Things Done)等書。

譯者:曾亞晴、陳毅瀓、林士堯

【本文節錄自《為何我們總是選錯人?人類政治行為的迷思》一書。本書內容獲「左岸文化」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