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衝突】國際各方都在作何呼籲?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自5月中印兩軍在兩國邊境實際控制線多次對峙、到6月15日雙方在加勒萬河谷(Galwan valley)發生流血衝突,國際輿論一直通過不同視角進行解讀。不同的國家和媒體或多或少都在引導輿論走向,有些採取比較平衡的做法,認為中印都不佔據道德高地;有些則將中國放入了「入侵者」的話語背景下討論衝突;有些解讀則將此次衝突如何解決上升到「決定印度地區及全球地位」的層級。

大國有偏有倚

對於中印此次衝突,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曾在5月27日提出調停,但中印均拒絕。白宮發言人麥肯阿尼(Kayleigh McEnany)6月17日明確表示,特朗普並沒有調停中印衝突的正式計劃。

但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則多次通過Twitter、視頻演講或媒體採訪表達了對印度的支持,藉機批評中國的「專制」和「入侵」行為。與此同時,美國官方呼籲中印通過外交手段解決衝突的呼聲較低。

6月23日,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北京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印度外長蘇傑生舉行中俄印外長視頻會晤。(新華社)

俄羅斯、澳洲、德國及其他歐盟國家都呼籲中印通過外交磋商解決。其中,俄羅斯雖未明確表態調停,但通過外交手法,助推中印通過外交渠道解決問題。這一點和美國不同。在俄羅斯的倡議下,6月22日,俄羅斯、印度和中國三方舉行線上會談,討論地區合作與安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等各方共同關心的議題。

當然,印度也在主動強化同區域大國的聯繫,應對中國挑戰。比如,6月4日,印度和澳洲簽署了印澳全面戰略伙伴關係協議,允許兩國使用彼此的軍事基地。印度有可能借此邀請澳洲加入同印美日三邊軍演,從而更好地應對中國海事力量。

印度周邊的「離心」

印度作為南亞大國,其周邊外交一直是不對等的。雖然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台以來在周邊投入了大量的外交、經濟及軍事資源,但並沒有完全得到這些鄰國的歸攏,一些裂痕近年也越拉越大。換句話說,印度不光和中國交惡,其和其他鄰國的關係處理也存在問題。

比如,6月18日,尼泊爾尼泊爾總統班達裏(Bidhya Devi Bhandari)簽署憲法第二修正案,將包括西部卡拉帕尼(Kalapani)、里普列克(Lipu Lekh)、林比亞杜拉(Limpiyadhura)三個地區在內的疆域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而該三個地區是尼泊爾與印度之間領土爭端的焦點。

2017年8月15日,印度總理莫迪在印度獨立70周年慶祝活動上發表講話,承諾要在2022年前打造一個「新印度」。(AFP)

另外,印度新公民法對來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的「非穆斯林」非法移民實行大赦,也加大了印度同這些周邊國家的分歧。而這些國家近年同中國的經貿聯繫日益緊密。尤其是斯里蘭卡,雖然其新政府多次承諾保持外交中立,但近年該國對中國開放港口,讓印度擔憂其已經「倒向中國」。

在中印領土爭端中,這些國家大多保持中立,但這種中立也難掩近年來這些國家「偏向」中國的總體趨勢。正如《外交政策》6月23日「印度正為忽視鄰國而付出代價」一文所說,現在印度周邊國家似乎是在奉行「中國優先」的對外政策。

該雜誌認為,莫迪六年來的「周邊優先」的外交承諾鮮有進展,印度和多個鄰國的關係已經惡化,印度並未能聯合周邊國家聯合應對環境惡化、食品及水源安全以及擴大投資等方面取得具體成果。反而是中國通過「一帶一路」等政策倡議逐步深入到南亞地區,強化同印度周邊國家的經貿和政治、甚至軍事聯繫。

中印軍隊6月的加勒萬河谷衝突導致印度20人死亡,印度上下憤怒(點擊圖集瀏覽)

+10

定義「麻煩製造者」

在報道中印邊境衝突中,英國路透社、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美聯社等媒體大多聚焦報道新聞發展,注重平衡中印雙方的聲音。

但《紐約時報》等媒體分析文章大多偏向印度,因為在它們看來,印度是最大的「民主國家」,應該和美國領導的西方國家強化軍事和經濟聯繫,一同對抗中國的戰略野心。可以說,以美國媒體為主,多數國際分析評論都將中國視為「麻煩製造者」、把印度視為「受害者」。

很多西方媒體都會偏向印度媒體部分民族主義化的口吻,引述各種軍事分析認為,是中國在侵佔印度的領土,印度考慮對中國商品加税,或者限制中國在印度的投資。這類媒體會將中國在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印度周邊的發力,視為中國升級同印度博弈的證據。

可以說,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輿論戰的影響,尤其是在美國對華輿論戰的政治宣傳下,中國面臨險峻的國際輿論環境。中印衝突也被放在了這種話語背景下討論,難免將領土爭端和經貿聯繫、地區博弈、疫情防控混為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