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外媒:中國有三大不利因素 打「大豆牌」難奏效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中美已開始向對方徵收懲罰性關稅,兩國步入了或導致兩敗俱傷局面的貿易戰。不過有日媒分析,中國在貿易戰中的不利因素或更加明顯,中國存在「三大不利因素」。
美媒又報道,中國對美最鋒利的武器是其進口美國大豆的數量,但鑒於對大豆的龐大需求,中國對美打出的「大豆牌」很難維持太久。

美媒《紐約時報》中文網7月9日報道稱,美國强勁的經濟有助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戰略。目前的美國經濟狀況良好,徵收關稅的做法可能不會帶來太大的風險,從而給了特朗普更大的徵收關稅的自由。

日媒分析指出,相較於美國,中國在此次的中美貿易戰中存在「三大不利因素」,包括中美之間存在「力量差距」。(資料圖片)

中美存在力量差距 中國GDP總量爲美國的63.2% 

日本現代商業網7月10日則報道稱,相較於美國,中國在此次的中美貿易戰中存在「三大不利因素」。一是中美之間存在「力量差距」。2017年時,中國GDP總量爲美國的63.2%,中國相當於以美國經濟規模的三分之二來對抗美國,一旦貿易戰持久化,將對中國十分不利。

二是中國沒有獲得國際社會的一致支持。按理來說,國際社會應該一致譴責美國轉而支持中國,但是包括日本在內的中國周邊國家,至今沒有一國明確表態支持中國。

三是中國的金融系統遠比美國的脆弱。美國金融系統已歷經120年歷史,然而中國的金融系統是1992年實施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特有産物。中國的市場經濟由社會主義體制支撑,看起來由國家全面管理應該很强大,但是也有其脆弱無力的一面。

美媒指鑒於中國對大豆的龐大需求,中國對美打出的「大豆牌」很難維持太久。(資料圖片)

中國對美國大豆有龐大需求 難在短時間內改變

在中美貿易戰中,大豆成爲重要焦點。中國主要進口美國大豆來餵養牲畜以及製作食用油。2017年,中國花費140億美元從美國進口大豆。美國新聞網站Axios 7月9日報道,中國對美最鋒利的武器是其進口美國大豆的數量,但鑒於對大豆的龐大需求,中國對美大豆鬥爭很難維持太久。報道稱,中國政府很難找到另一個能像美國那樣生産大量大豆的國家。巴西和墨西哥是大豆的另外兩個來源,但它們在生産量上無法與美國匹敵。

《紐約時報》9日則刊文稱,中國的大豆現狀會減弱其在貿易戰中擁有的最强大武器之一所形成的影響力。黑龍江政府4月向農民下達命令:立刻種植更多大豆。政府還大幅提高大豆種植補貼,每畝補貼標準高於粟米100元以上。但報道稱,中國的農田面積一般太小,而且未充分開發,難以維持。用國産的大豆來替代進口大豆可能會像脫離美國晶片一樣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中國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找到另一個大豆供應商,因此諸如愛荷華和伊利諾斯等的美國産豆州可能不會立即感受到關稅的影響。

在另一方面,如果中國對美國大豆加徵關稅促使巴西和其他供應商擴大種植面積,或者中國爲其境外大豆種植提供資金,那麽在長遠來看,美國農民仍將承受相當大的打擊。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媒體《經濟日報》10日刊發題爲《貿易摩擦對我大豆市場影響有限可控》的文章稱,中國大豆高度依賴進口,美國是中國大豆重要的來源地之一,然而,中美貿易摩擦對中國大豆市場的影響有限可控。

(多維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