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新聞管控由時政蔓延至經濟 紐時:六大選題將禁止報道

撰文:吳梓楓
出版:更新:

內地官方過去一直對涉及時政、公民社會和敏感歷史事件的新聞報道有所管控。但據美媒《紐約時報》報道,由於中美貿易戰愈演愈烈,當局近期對涉及經濟的報道亦開始收緊。

《紐約時報》指中國當局對涉及經濟的報道近期亦開始收緊管控力度。(中新社)

表明領導人憂慮陷經濟衰退

報道指當局周五向內媒記者發出指令,提出6個需要「管控」的經濟選題:

經濟數據不及預期,經濟面臨較為明顯的下行壓力;
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已成隱患;
中美經貿摩擦影響逐漸顯現;
國內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
滯脹預期升溫;
借社會熱點事件渲染民眾生活艱難。

報道認為,這份指令表明中方領導人愈來愈擔心國家可能陷入日益嚴重的經濟衰退中,甚至在貿易戰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國內居民就已經顯示出「攥緊錢包」的跡象,而工業利潤亦已連續四個月增長放緩,股市更是接近4年來的最低水平。

內地主流財經資訊網站「網易財經」9月11日發出公告,稱其因為「嚴重問題」決定作出整改。(網易)

「網易財經」需整改成先兆

據人民大學退休政治學教授張鳴向《紐時》表示:「可能說形勢比較嚴峻吧!或者說他們(中方領導人)害怕有進一步的恐慌。」不過,他認為當局不讓媒體報道這些話題,只會讓民眾「更容易相信有關經濟的傳言」,繼而讓情況更混亂。

儘管經濟報道在傳統上一直是國內可以相對自由報道的領域之一,即使在中國在2015年市場動盪後開始更密切地管理經濟信息,但國內一些積極的記者還是報道了P2P爆煲的影響,以及地方政府債務等問題。但《紐約時報》報道引述國內一名財經記者指,國內新聞媒體在過去一年間已不得不用溫和的語氣報道經濟新聞。另據香港大學新聞及媒體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國內的審查機構近期刪除了包含消費降級、稅收、債務和失業等表述的網絡評論。

據早前報道,國內主流財經資訊網站「網易財經」9月11日突發出公告,表示因頻道在營運過程中出現嚴重問題,決定暫停更新進行整改,當時已有分析指這是當局加強經濟新聞管控的先兆。有消息稱就是因為刊文肆意評論《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令當局恐慌,出狠招急速滅火。9月26日,鳳凰新聞客戶端App、手機鳳凰網及相關頻道被要求停止更新,全面整改。外傳也是因為刊發了批評政府經濟政策的文章。

此外,也有消息稱,中國政府9月28日發出了一份通知,指示網絡新聞媒體刪除一些新聞下面「唱衰中國經濟」的評論。這些話題多與「中國經濟滯脹」、「新難民」、「消費降級」等話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