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聯手拯救「核危機」:將核材料運出非洲 免遭恐怖組織搶奪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2018年10月到12月,中美俄等國聯手,成功從尼日利亞轉移出一批高濃度核材料,使其免於落入恐怖份子之手。
美媒《防務新聞》(DefenseNews)14日詳細報道了這次合作的細節,並稱讚「中國發揮了關鍵作用」。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則評價稱,「尼日利亞行動的細節完全可以成為大片劇本的基礎,現實情節可能與電影情節一樣有趣和驚人。」

據聯合國2015年統計,尼日利亞恐怖組織「博科聖地」 發動的恐怖襲擊已造成至少1.5萬人死亡、100萬人流離失所。(資料圖片)

核材料或成恐怖份子搶奪目標

美國《防務新聞》14日報道稱,有核不擴散專家警告過,在非洲國家尼日利亞的卡杜納地區,一個用於科學實驗的反應堆可能成為恐怖分子的搶奪目標。

儘管只有一公斤多這種高濃縮鈾,並不足以造出一枚完整的核彈頭,但如果尼日利亞的核材料被竊,恐怖組織可以用這些物質製造「髒彈」(按:一種大範圍傳播放射性物質的武器),後果將不堪設想。而在尼日利亞,恰好就有這樣一個恐怖組織「博科聖地」。該組織曾多次製造炸彈襲擊並綁架平民,並在2015年加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

為了保核材料免於落入恐怖組織之手,2018年10月,一個由中國、美國、俄羅斯、英國、挪威及捷克等國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團隊,正在等待時機前往卡杜納,計劃聯手從反應堆中移除高濃縮鈾。

24小時內完成​要完成任務

在小組於2018年10月20日準備出發時,卡杜納地區暴力活動導致數十人死亡,該地區實行宵禁。延期兩天後,美國外交官才與尼日利亞同行一道,獲得卡杜納宵禁的豁免,並準備開展行動。但出於安全考慮,通常需要花費數天時間的行動只能在24小時內完成。

10月23日凌晨1時30分,一架俄羅斯安-124運輸機在尼日利亞降落。機上是負責核材料拆卸轉移的專家小組,以及一個型號為TUK-145/C的專用容器。自凌晨開始,從飛機上卸載設備花了幾個小時,從機場到研究堆又用了幾個小時。工作小組於上午9點左右抵達研究堆。

但拆卸濃縮鈾是一件棘手的事情——其所在的研究堆堆芯位於6米深的水池底部。在池子上面,技術人員要搭建一個平台,然後在堆芯上方中心位置放置一個容器,被稱為臨時轉移桶。桶裡有一個抓手,可以伸進研究堆,將堆芯提取出來;當堆芯裝入臨時轉移桶後,技術人員並將桶封裝,然後將其密封在TUK-145/C容器內。

反應堆核材料的運出路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

「中國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接下來的1個多月時間裡,來自中國的低濃鈾新燃料在尼日利亞微堆中成功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各方也在籌備與部署將高濃鈾轉移的路線。當地時間12月4日,儲存著高濃鈾的容器被軍方護送至機場,隨即被裝上飛機離開尼日利亞。經過輾轉飛行,核燃料容器於6日抵達中國石家莊機場,並被運往北京西郊的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

《防務新聞》報道稱,整個行動耗資550萬美元(約合4315萬港幣),其中美國出資430萬(約合3374萬港幣),剩下由英國與挪威支付。而負責運輸核燃料的容器TUK145/C與「安-124」運輸機則均由俄羅斯提供。

報道還強調,中國雖然沒有提供資金,但「在核材料的運輸與儲存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尤其是中美近期正因貿易、技術制裁等問題而關係緊張,但在擁有共同利益的核安全等領域,雙邊與多邊合作並未受阻。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