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中國模式去抗衡中國? 德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非常不可取

撰文:朱加樟
出版:更新:

德國政府力推「國家產業戰略2030」,被指是效法中國的「中國製造2025」戰略。
德媒《法蘭克福匯報》2月27日(上周三)刊發了一篇由德國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執政黨基民盟議員勒特根(Norbert Röttgen)撰寫的評論文章。文章指德國政府力推「國家產業戰略2030」從而與中國抗衡的做法,背棄了基民盟乃至德國幾十年來的市場經濟基本國策。
作者認為,歐洲人想通過學習中國來對抗中國,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歐洲只有堅持自己的原則才能獲得成功。

德國聯邦議會外交委員會主席、執政黨基民盟議員勒特根(Norbert Röttgen)。(視覺中國)

文章以「不要產業政策,而要市場競爭」為題,作者表示:「維護競爭原則並不輕鬆,而且競爭並不能保證企業的生存。但是,對於一個健康的國民經濟以及社會總體而言,市場競爭就是成功模式。保護主義政策所帶來的傲慢,則會導致經濟效率低下。在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中,固然一直有例外,但是,另一種聲音現在儼然成了主流:企業規模要大,企業的規模值得保護,政府比市場更有遠見。長期以來,法國就是這麼做的。法國經濟的長期根本問題也正在於此。」

作者稱:「市場競爭的創新推動力無與倫比。我們如今正生活在一個顛覆式科技創新層出不窮的時代,面對這樣快速的發展,政府又如何會有能力去預測2030年的經濟?又如何去介入2030年的經濟?」

分別來自德國及法國的西門子鐵路部門與阿爾斯通有意通過合併來整合資源,從而能夠組建大型歐洲企業來抗衡中車集團等中國對手,但合併案被歐盟委員會以反壟斷為由而喊停,德法兩國政府正試圖修改歐盟反壟斷法規。作者認為:「我當然堅決支持加強德國經濟以及歐洲經濟的抵抗力。但是我也同樣堅定地認為,學習中國搞大規模企業、搞保護主義,這種做法只會損害歐洲自己。競爭是歐洲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面對中國時的優勢。」

圖片攝於慕尼黑車站。較近的高鐵由法國阿爾斯通公司製造,較遠的則由德國西門子公司製造。(路透社)

歐盟應通過世貿來制衡中國

作者認為,面對中國使用行業補貼等不公平競爭手段,歐盟應該通過世貿組織機制來制衡,「西方國家正面臨來自中國的全面挑戰,這包括科技、經濟、權力政治、意識形態等多個層面。歐洲人只有通過堅持歐洲自己的思維與行為方式,而非模仿我們的挑戰者,才能避免在這場競爭中落敗」。                  

(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