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鄭永年:美對華行為被慾望主導 易欠缺理性及克制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中美貿易戰持續進行,導致愈來愈多人對中美全面衝突的擔憂。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8日)刊登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鄭永年最新文章,分析中美間衝突的三大根源——利益、價值、慾望。
文章認為,價值可以融合,利益可以妥協,但慾望很可能變得不可克制。如果慾望佔據主導地位,那就是非理性的開始。今天,美國的對華行為更多地表現為情緒,而非理性,決策者可能從未認真地思考美國為何而戰。

美國總統特朗普經常在Twitter上將他方歸類為「敵人」或「朋友」。(資料圖片)

文章指出,價值、利益和慾望三種因素皆足以導致戰爭的發生,而中美關係很可能是三者重疊,足以表明局勢的嚴峻性及其會嚴峻到何種程度。

首先是價值方面,西方簡單的「二分法」思維,促進文明間的對立。美國總統特朗普經常在Twitter上稱呼他方「敵人」或「朋友」,「好人」或「壞人」,這其實是西方文明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具有深厚的文化哲學基礎。事實上,「改變中國」一直是近代以來美國的「宗教使命」,而近來,美國在中美關係上運用「文明衝突論」,當美國人以為中國的發展方向並非美國所期望,就變得極其失望。

文章指,中國變得更加中國的時候,美國人的「失望情緒」達到了最高點。尤其是當美國人認為中國的發展和制度模式對美國構成挑戰的時候,他們便毫不猶豫地把中國置於「對立面」,即「敵人」的位置。

其次是中美利益衝突,包括經濟、安全、政治等。經貿關係經常被視為中美關係的壓艙石,緊密而穩定的經貿關係可以減輕政治和安全方面的擔憂。但現在,當這個壓艙石變輕甚至面臨消失的時候,政治和安全方面的擔憂便浮上檯面。中美貿易戰開始以來,美國的對華強硬派、反華派聲音變得愈來愈大,這種局面使到很多人擔心,中美兩國的衝突會很快超越經貿而延伸到政治和安全領域。

最後是慾望之爭,美國受恐懼感支配,會千方百計、盡其所能來防治中國的挑戰,更不容許被中國所取代。而中國的快速崛起迫使中國從早先的「韜光養晦」漸漸變為「有所作為」,卻被美國解讀成「挑戰美國」、與美國爭霸。再者,一旦美國藉此試圖圍堵和遏制中國,中國也必然會感到恐懼,也會有自己的慾望來反制美國的行為。

文章認為,對中國來說,和美國的較量不僅僅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更是一場理性的較量。(資料圖片)

回歸理性符合雙方利益

文章認為, 無論在價值還是利益層面,中美之間的衝突不是必然的,而是可以避免的。但當慾望佔據了主導地位,那就是非理性的開始。在很大程度上,很多人不理解美國為什麼而戰?要圍堵中國嗎?要征服中國嗎?美國的決策者可能從未認真地思考這些問題。

文章指出,如果不能糾正被慾望主導的行為趨勢,最終可能會是一場難以避免的大悲劇。對中國來說,和美國的較量不僅僅是一場意志力的較量,更是一場理性的較量。如果中國自身足夠理性,就有可能把美國從慾望的泥潭中拖出來,使之回歸理性。這不僅符合中美兩國的利益,更是整個國際社會的利益所在。

(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