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銀行推央票互換機制 撑內銀永續債 「中式QE」只屬一廂情願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統計局周一(21日)公布,去年中國GDP增速放緩至6.6%,較2017年的6.8%下跌0.2個百分點,為28年以來最低。然而,中美貿易戰陷入僵局,以及環球主要經濟體復甦乏力,今年中國經濟仍不容樂觀,世界銀行預料內地GDP增速將跌至6.2%。
多重內憂外患交纏之下,市場預期今年內地貨幣政策將會偏向寬鬆。人民銀行昨日(24日)宣布創設央行票據互換工具(CBS),就被部分市場分析形容為「中國版QE」。然而中央早已為貨幣政策作出「鬆緊適度」的基調,「中式QE」的論調不僅一廂情願,更誤讀了CBS的原意。

人民銀行昨日公布,為支援銀行業補充資本的需求,將創設央行票據互換工具(Central Bank Bills Swap,CBS),容許公開市場業務一級交易商,以合資格商業銀行的永續債,向人行換入央行票據。

此外,人行又將評級不低於AA級的銀行永續債,納入中期借貸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等的擔保品範圍。同時,中銀保監會決定放寬限制,容許保險企業持有商業銀行發行的永續債及二級資本債券。

永續債屬銀行業常用籌資手段

人行推出央票互換工具,背後到底是不是「變相QE」,就得由永續債(Perpetual Bond)這種特殊債券開始說起。所謂的永續債,是指一種不設到期日的債券,發行企業無需於特定年期後出資贖回,債券持有人理論上可一直收取利息,故此某程度上永續債可視為一種不設投票權的股票。

值得留意的是,永續債被視為一級資本,是銀行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此銀行業不時會透過發行永續債籌集資金。例如滙豐銀行就於9月發行一筆總值10億英鎊(約100億港元)的永續債,以達到歐盟的資本要求,其他本港銀行如渣打、東亞均曾透過永續債補充資本。

發行永續債是國際銀行業補充資本的慣常手段,惟內地商業銀行在此方面起步較遲。(視覺中國)

然而,內地永續債起步相對緩慢,過往銀行普遍會以發行優先股補充資本,渠道較為有限。但隨着監管要求不斷提升,內銀資本壓力日趨嚴峻,去年工商銀行、農業銀行相繼推出巨額融資計劃。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去年就強調,將盡快啟動永續債券的發行,以緩解銀行資本壓力。及至今年初,中銀保監終宣布批准中國銀行發行400億元人民幣永續債,為內地商業銀行首筆永續債。

人行「拍心口」 冀打通補充資本渠道

銀行作為金融體系的中樞,其作用好比一條水管,資本壓力高企難免會壓縮其放貸力度,縱然人行再致力「放水」,貨幣政策的力量亦難以傳導至實體經濟。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記早前就指,資本不足對銀行信貸構成約束,若不及時補充銀行資本,將制約其合理的信貸投放。

人民銀行適逢此時推出CBS,目的顯然是向投資者大派「定心丸」,促進永續債市場的發展,以提升內銀補充資本的能力。永續債不設年期的特性,令其投資風險較高,加上其於內地市場發展尚屬早期階段,難免會引起投資者憂慮。CBS猶如央行以自身信用,為商業銀行的永續債背書,有助提升永續債的流動性。

內地銀行資本相對緊絀,去年不少大型銀行均推出巨額集資計劃。(視覺中國)

此外,由於央行票據的風險接近零,而互換機制的出現,意味商業銀行永續債的風險亦可大幅降低。對公開市場一級交易商而言,將可有效控制其風險資本佔比,方便它們進行信貸擴張,令資金流入實體經濟。

以票換票 過程不涉印銀紙

由於央行票據互換工具「一物換一物」的運作方式,人行並不會藉此額外「印銀紙」,向市場注入額外流動性,故此嚴格而言其實談不上是「放水」。相反,美國、日本、歐盟的量寬政策,乃是透過公開市場操作大舉購入國債,直接向市場「泵入」源源不絕的新錢,與CBS絕對不能混為一談。人行昨日亦強調,由於央行票據互換操不涉及基礎貨幣吞吐,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影響屬於中性。

再者,央行票據互換工具與減息、降準甚至QE截然不同,不就放水力度、釋放資金規模設下目標,故此人行有充分權力,依據不同時期市場流動性鬆緊,進行不同額度的互換,以達到預期的政策目標。至於將永續債納入MLF等公開市場操作抵押品的舉措,亦是同理,只要人行給予銀行的整體MLF額度沒有調高,亦不會向市場注入額外的流動性,貨幣政策的全盤主導權,仍然牢牢握在人行手中。

央票互換機制將採取「以票換票」的操作形式,過程中不會增加市場流動性。(視覺中國)

幣策鬆緊適度 將改善傳導機制

中央於去年底的經濟工作會議中,已為今年貨幣政策定下基調,雖然未有一如過往提及「中性」字眼,但亦僅稱要「鬆緊適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大水漫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遑論會貿然推出「中式QE」。

央行票據互換工具的面世,不僅印證了中央今年「鬆緊適度」的貨幣政策取態,同樣反映人行在放寬銀根、提振經濟表現的同時,不會盲目依賴放水手段,反而側重於改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確保資金能流到真正有需要的企業,解決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