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沉」十年 滙控遷冊回港聚焦亞洲是上策

撰文:黃捷 何敬熹
出版:更新:

剛公布中期業績的滙控(0005),本以為稅前多賺逾15%可以「沖喜」,豈料近日壞消息不絕。自金融海嘯以來,滙控表現教人失望,美其名是一家國際銀行,但歐美市場持續「拖後腿」,盈利引擎仍依賴亞洲,特別是香港。觀乎中美角力進入「新常態」,加上英國新首相約翰遜帶領英國「硬脫歐」的風險急升,滙控好應重新審視其戰略布局,考慮遷冊回港以「明志」,既可贏取中港政府的信任,亦能更專注發展亞洲市場。

滙控上周公布中期業績,半年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按年增加15.8%,達到124億美元。看似亮麗,但集團卻投下「震撼彈」—在滙豐工作長達三十年、擢升行政總裁一職不足年半的范寧突然辭職,並由環球工商金融行政總裁祈耀年臨時「頂上」,直至物色到新人選為止。一星期未夠,集團另一「老臣子」、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碧娟又宣布離任,另謀高就。

對於總舵手的閃電退任,滙控新聞稿稱,這是雙方共同達成的決定,原因是「滙控營運所在的環球市場環境愈見複雜並日趨嚴峻,董事會相信滙控需要作出改變,以應對所面對的挑戰」。《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指,集團此前數月一直對范寧的領導風格和執行力存有質疑,范寧最終在倫敦董事會會議上正式被解聘。也有猜測指范寧跟中國關係一般,跟滙控整體在亞洲發展的方向有衝突,所以離任。

擢升行政總裁一職不足年半的范寧突然辭職。(路透社)

盈利引擎依賴亞洲

不管范寧離任真實原因為何,突然換舵手也反映滙控這家國際性銀行所面對的經營困局及「身份認同」問題。1865年在港成立的滙豐,全稱香港上海滙豐銀行,長時間隨着本港經濟起飛而茁莊成長,盈利與香港的繁華一起奮進,穩坐本地銀行界一哥地位,也成為亞洲數一數二的大型銀行。1992年,雄心壯志的滙豐走上了國際化之路,在時任主席浦偉士(Sir William Purves)的帶領下,全購英國米特蘭銀行(現稱英國滙豐),在英國監管要求下,加之「八九六四」事件及香港回歸在即,集團終決定於翌年將總管理處遷往倫敦,正式從香港遷冊英國。

多年過去,滙控美其名為國際性銀行,但盈利引擎至今仍依賴亞洲,當中大部份來自「娘家」香港。以今年上半年滙豐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為例,亞洲區佔78.8%(97.8億美元)、中東及北非佔14%(17.36億美元)、北美洲佔6%(7.46億美元)、拉丁美洲佔5.4%(6.65億美元),而歐洲繼續錄得5.2億美元虧損。

滙控盈利大部份來自香港,今年上半年滙豐列賬基準除稅前利潤有近八成來自亞洲區。(路透社)

英硬脫歐風險增   金融機構撤出

觀乎如此盈利分佈,在亞洲業務仍然穩健下,難怪滙控於最新業績報告中解釋「前景經已轉變」時,把不確定因素放於歐美市場,寫道︰「短期內,英國脫歐的性質及影響依然極不明朗。鑑於當前的利率前景,加上環球銀行及資本市場業務和零售銀行及財富管理業務所面對的收入壓力,預期美國業務的有形股本回報率難以於2020年前達到6%的目標。」

事實上,脫歐問題以至英鎊貶值,勢為總部設在倫敦的滙控帶來不少困擾。隨着當年主導脫歐公投的約翰遜就任英國新首相,英國「硬脫歐」的機會愈來愈大。上周《衛報》引述歐盟官員透露,英國官員近日於會上擺出明顯不願妥協的姿態,顯示無意重新談判,硬脫歐已成英國核心選項。蘇格蘭首席部長施雅晴跟約翰遜會面後也批評,約翰遜並無清楚交代會如何與歐盟達至新協議,認為約翰遜是在推動硬脫歐,對蘇格蘭和英國都極為危險。

英國脫歐死線是10月31日,迫在眉睫。眾多經濟學家警告,硬脫歐對英國金融業的打擊將十分大,令利潤豐厚的英國金融企業失去在歐盟單一市場營運的「通行證」,直至英國和歐盟另立協議為止,而這個過程可能要花上數以年計的時間。失去歐盟「通行證」令倫敦不少金融機構考慮搬總部。據獨立智庫New Financial年初的統計,有100間金融機構會搬到都柏林,60間搬到盧森堡,41間搬到巴黎,40間搬到法蘭克福,32間搬到阿姆斯特丹。

脫歐和英鎊貶值等問題,勢必為總部設在倫敦的滙控帶來不少困擾。(路透社)

陷華為風波 突顯政治風險

硬脫歐風險籠罩倫敦金融城,滙控又該如何自處?既然亞洲區業務對滙控是「重中之重」,如果集團真的要將總部搬離倫敦,與其跟隨同業選擇搬到歐洲其他城市,何不趁機重整全球布局,重投香港的懷抱?

其實,遷冊一事早於2016年,亦即英國脫歐問題出現前已討論過,滙控在一輪研究後,最後決定將總部註冊地繼續留在英國,理由是「其監管架構與司法制度獲得國際認可」,但就隻字不提香港落選原因。時任主席范智廉(Douglas Flint)並稱,滙控以亞洲為主的策略重心,加上繼續以倫敦這個世界一流的國際金融市場作總部,顯然最能符合客戶和股東的利益。但這裏不禁要問,難道香港的監管架構與司法制度沒有獲得國際認可?過去十餘年,歐美前有雷曼危機、歐債危機拖累,後有英國脫歐風險籠罩,在香港設立總部,對以亞洲為策略重心的滙控,不是更加有利嗎?

事實上,隨着英國很大機會硬脫歐而中美貿易戰不斷升溫,令滙控容易捲入地緣政治衝突當中,甚至成為雙方金融戰的「棋子」之一。營運現實使滙控只能堅持以亞洲為主的策略,在「重大環境變動」下如今也許正合適去審視應否遷冊回香港。以中美雙方角力這一重大地緣政治風險作例子,滙控顯然成為「磨心」,集團於2016年底配合美國司法部調查華為, 更被媒體指通過「內部調查」幫美國司法部弄來一份可用來起訴華為公司的材料,對美國司法部羅織華為「罪名」提供了幫助,最終導致華為高管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

滙控據報於2016年底配合美國司法部調查華為,最終導致華為高管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路透社)

遷冊回港有助取得中國信任

滙控形容集團擁有八個具規模市場,包括英國、香港、珠江三角洲、新加坡、馬來西亞、墨西哥、阿聯酋及沙特阿拉伯。考慮到滙控「走出去」的往績及各市場的深度,大灣區國策扶持下的香港及珠江三角洲無疑是立根大中華區逾一百五十年的滙控最可能「開花結果」的市場,特別是零售銀行、財富管理和工商金融業務領域。

與此同時,滙控亦在策略簡報會上明言,繼續透過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為客戶及各個經濟體提供支持,銳意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頂尖國際銀行。不諱言,滙控現時的盈利在於香港,未來則繫於「大灣區」、「一帶一路」,以至人民幣國際化的國策成功推行。

該行2016年訂下的「以倫敦為總部、以亞洲為主」的策略重心,聽起來美好,但兩面討好的做法未必再行得通。遷冊回港,有助滙控重心跟中國建立更深的互信關係。滙控當年決定不遷冊回港,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登的一篇評論文章便指,中國政府一向希望滙豐銀行遷回香港,以擦亮中國支持商界和金融的招牌,但滙控一開始提出遷冊的可能性,及後卻拒絕來港,或會觸怒中國,令該行跟中國關係受破壞,是浪費了自己的政治資本。

鑑於香港和亞洲業務佔據集團如此重要位置,加之中國平安保險旗下機構已成為單一最大股東,或許滙控是時候考慮遷冊回港,重投香港懷抱,贏取中港政府信任,發揮自身最大優勢,使「大笨象」再次起飛。

上文節錄自第175期《香港01》周報(2019年8月12日),《「浮沉」十年 滙控遷冊回港聚焦亞洲是上策》。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