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譽「唱淡」香港 24年來首降評級 國際評級機構靠不靠譜?

撰文:陳放 鄺月婷
出版:更新:

昨日,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惠譽評級(Fitch Ratings)宣布將香港的評級由「AA+」下調至「AA」,評級展望為負面,為該機構24年來首次降香港信貸評級 。

惠譽︰香港在體制和監管方面的挑戰加大

今次降級,惠譽主要歸因於政治原因,認為「一國兩制」框架構成對香港的挑戰,並預測香港會因為「持續性融入國家治理體系」,帶來更大的體制及監管挑戰,導致與中國內地主權評級差距收窄。

惠譽明言,持續數月的衝突及暴力行動,正考驗「一國兩制」政治框架的底線及柔韌性,而中國官員自1997年主權移交以來,對香港事務採取更加「公開」的立場。該評級機構預計,「一國兩制」的基石不會動搖,但香港與內地在經濟、金融、社會和政治上日益加強聯繫,顯示出其與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不斷融合,未來,香港將面臨來自體制和監管上更大的挑戰,而這樣的變化與香港和中國內地﹙A+/穩定﹚的主權評級差距縮小的趨勢是一致的。

特首林鄭月娥﹙中﹚及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左﹚雙雙反駁惠譽降級理據。(新華社)

特首急反駁︰「一國兩制」未被削弱

對此,特首林鄭月娥昨日出席中國廣西省南寧市舉行的2019年中國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行政首長聯席會議時表示,她不認同惠譽對香港近期發展的評估。林鄭月娥認為,過去一段時間香港發生的混亂情況並未削弱「一國兩制」,也沒有影響香港的法治。

與此同時,對於惠譽指出,香港與內地在經濟﹑金融及社會政治聯繫正逐步加深,顯示香港正持續融入內地管治體系,長遠可能對香港帶來制度及規管方面的挑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明言,政府不認同有關看法,並指出惠譽的評論純屬臆測,缺乏理據支持。

惠譽是世所公認的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與標普、穆迪齊名。﹙惠譽視頻截圖﹚

評級機構商業模式     難避免​利益衝突

惠譽是世所公認的國際三大評級機構之一,與標普(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一道成為全球評級市場的壟斷寡頭,在資本市場和經濟界掌控了強大的話語權。

然而,壟斷又是否意味絕對可信?事實上,三大評級機構背後都是有盈利需求和利益訴求的私人資本,其產品就是評級報告。中國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執行院長鐵軍的研究顯示,評級機構向債券發行公司或機構收費的商業模式,導致不可避免的利益衝突,評級機構可能「偏袒」給評級公司帶來大量評級業務的公司和機構,造成評級報告出現「水份」。

收費的評級報告或存「水份」,那麼不收費的主權信用評級值得信賴嗎?由於貸評級反映出債券發行人出現違約的可能性,這將會影響發行人融資成本,而一般來說,由於國家主權信用評級是該國所有公司和機構評級的上限,因此其影響更加巨大。

惠譽對香港經濟前景的判斷,惹來爭議。(視覺中國)

學者指主權評級「科學性」最差

鐵軍認為主權評級恰恰是評級機構中存在問題最大的一塊。因為評級機構在做主權評級的時候,既得不到關於這個國家經濟情況的非公開信息,也無法獲得可比性的公開信息(國與國之間的資料獲取和披露差別很大)。因此,主權評級的科學性可能最差,遠遠低於公司債券和結構化產品評級的嚴謹性。

例如,2010年歐債危機下,政府負債率超過百分之百的西班牙長期債務信用評級僅被惠譽從「AAA」下調至「AA+」。相比之下,201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超越日本,躍居世界第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引擎,從經濟的強勁增長到政府雄厚的財政實力等各類指標都領先世界,但在惠譽眼中中國的國家評級上線(Country Ceiling)只有「A+」。

在三大評級機構的長期「唱淡」下,中國的經濟增長仍然強勁。如今,惠譽跳出來下調香港評級,恐怕難以獲得投資界認可。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指,港府基本上不用靠發債來支撐經濟,降級實際影響不大。﹙資料圖片﹚

降級對港實質影響輕微

姑勿論惠譽降香港評級是否合理,市場普遍認為對香港影響不大。華僑永亨銀行經濟師李若凡較早前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香港外匯和財政儲備強勁,是次下調評級對金融體系、政府、企業融資成本未必影響太大,市場反應不大,港元及港股均沒有太大跌幅,暫未有看到有企業因此有作出資金撤離部署,因為社會問題影響主要反映零售旅遊、房地產行業,多於影響金融市場,沒看到資金外流的跡象,加上社會問題持續一段時間,若要調整,一早已做了。

信誠證券聯席董事張智威亦指,降級只是加重該地區的發債成本,可是香港財政盈餘及財政儲備豐厚,政府基本上不用靠發債來支撐經濟,所以實際影響不大。他續指「AA」級在惠譽的信貸評級表上排第三,仍然是較高級別,而降級主要因為近期社會動盪,只要社會氣氛恢復,示威運動停止,也有機會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