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評論】經濟增速持續放緩 中國為何遲遲不肯減息

撰文:陳放
出版:更新:

昨日,中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公佈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較上月保持不變,1年期LPR和5年期LPR分別為4.2%和5.85%。LPR是商業銀行對其優質客戶執行的貸款利率,其他貸款利率可在此基礎上加減點生成。LPR維持不變表明,在三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創下新低之後,中國的銀行系統並沒有在央行的授意下調低利率以刺激經濟。

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速僅錄得6%,是1992年起季度GDP可比資料有記錄以來的最低值。2018年以來,中國GDP增速迅速放緩,如今已經瀕臨「破六」的邊緣。為了應對經濟下行,發達國家的通常做法是減息,例如7月以來美國已經連續兩次減息,累計下調聯邦基金利率目標範圍50個基點。然而,中國人民銀行似乎沒有減息的打算。

中國金融決策層堅持不肯減息的原因有四:

2018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快速下滑。(HK01製作)

其一,實施寬鬆的貨幣政策不一定必須減息。

事實上,中國在貨幣政策層面已經進行了多輪寬鬆。2018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已經連續5次下調部分或全部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大型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已經從17%降至13%;中小型金融機構的存款准本金利率也已經從15%下降至11%。存款準備金率的下調降低了企業的實際融資成本,中國資本市場上的實際利率水準正在逐步下降。

其二,在「利率雙軌」(指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並存)的情況下,減息有效性難以保證。

即使中國人民銀行想要通過減息提振經濟,其最終的效果也難以把控。盲目減息的後果可能是大量資金流入市場價格已經嚴重扭曲的房地產板塊,導致中國政府抑制房地產市場的努力功虧一簣。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8月17日剛剛改革了LPR形成機制,利率併軌還沒有完成,政策性利率向市場傳導的通道還沒能理順、疏通。因此,直接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等方式調節貨幣數量或者採取定向降准等措施,更能確保流動性的精準和有效投放。

通貨膨脹水平虛高也成為影響減息的宏觀因素之一。(新華社)

其三,目前中國的通貨膨脹水準較高,從民生角度出發不適合減息。

9月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按年增長3%,創下2014年以來的最高值。雖然較高的通脹指標主要是豬肉價格持續上漲導致的,9月扣除食品的CPI按年增長率僅為1%,但是減息可能會進一步推升消費品價格,進而影響居民的消費感受。

其四,積極的財政政策正在發力,中國金融決策層需要根據四季度的效果,再採取下一步行動。

中國在進行逆週期調節時,通常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同時乏力。目前,減稅降費和基建投資等財政政策正在逐漸顯現效果。中國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毛盛勇10月15日表示,2019年中國的地方專項債較上年增加了8,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約為2.15萬億元,且基本發行完畢。中國人民銀行的資料顯示,中國企業中長期貸款在8月和9月連續出現大幅增長,顯示基建專案正在加速落地。毛盛勇預計,四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將有比較好的回升勢頭。

對於中國而言,減息並非應對經濟疲軟的唯一途徑,符合中國國情需要的貨幣政策才是最佳選擇。10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二十國集團(G20)財政和央行部長級和副手級會議發言中表示,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為經濟高品質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未來,中國是否減息或將取決於利率市場化的進程和經濟的衰退程度。